转载:芬普尼对狗狗有影响吗?芬普尼对人有影响吗?蚤不到对人类有影

pingo0311 2018-08-18 13:06

转载:

 

听到法台宝,旺立赞,或是其它芬普尼产品,

大家一听到是属于农药,就停留在若干年前新闻报导

喝农药自杀,对身体健康影响甚钜。

其实任何产品,都应该先读原料说明,

不管是美白保养品,化妆品也应该先了解主要成分,

才不会被夸张广告台词,唬得一楞一楞的,

农药行里面你可买到剧毒农药,也可买到安全产品。

使用上也要秉持中庸之道(刚刚好),

就像是人感冒或是遭受到病毒威胁,都必须配合药物来治疗,

但是总会听到药物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但是不使用合适药物治疗身体,任凭病毒细菌攻击身体,

甚至造成一辈子身体缺憾,肺炎,败血症..引起后遗症等等,

才是造成生命垂危主要原因。

在这边要说明一个事实,药物不一定都是好的,

过量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今天你感冒了,

你把7天份得药3天就吃完这种过量使用,

一定会影响健康的,幸好人的器官可以把大部分

毒物代谢出来,不会造成一辈子伤害。

关于农药法台宝内主要成分,

还有使用在宠物身上蚤不到药剂,

以及威灭杀蟑队成份或其它扑灭白蚁,蚂蚁。

药物原料全都是芬普尼,

然而芬普尼也是很常使用的农作物用药。

 

 

现在我们来谈谈芬普尼用途跟历史....

 

芬普尼于1987年被发现1993年发表,

而在1996年正式在美国核准上市成为杀虫剂。

对鱼类虽然毒性高,但却无致突变性、致畸性、癌性。

芬普尼的蒸气压(3.7 x 10-4 mPa@25℃)

与亨利定律系数(3.7 x 10-5 Pa m3/mo1)数值较低,


显示芬普尼是一种不易挥发散布于空气之中的化学物质,

甚至无察觉到空气中芬普尼增加或微量,


更别谈空气中毒及影响人体。

芬普尼作用机制在于害虫中央神经系统上的GABA接受器,


其针对昆虫接受器的结合力远大于对脊椎动物结合力(超过100倍以上),

所以芬普尼对昆虫的影响力是有很大效果,

(脊椎动物并无GABA接受器)


对于脊椎动物或哺乳动物的影响很小甚至无。

芬普尼对于哺乳动物大范围接触性皮肤,引起中毒反应,并无此案例

芬普尼对水鸟则是没有作用的,对鸪来说有极微量的影响。

芬普尼目前在几个国家都禁止使用 主要原因在农业上农作物上,

怕会经由生物链的累积以及


农民的滥用造成食材过度药物量,

最重要禁止使用原因芬普尼对蜜蜂这种无脊椎


昆虫有毒性,

大家都知道蜜蜂是一种非常重要昆虫,

没有了蜜蜂人类有百分之80以上食物将会欠缺,


所以芬普尼在些许国家已经开始禁止使用于农业上,

而用在白蚁防治与害虫防治与农业则有所不同。

芬普尼对害虫效果接触毒大于食用毒。

芬普尼经小白鼠动物实验

(所谓动物实验就是用于高剂量会引起反应药物用量),

每天将芬普尼高剂量用注射方式,

 


注入老鼠胃部52周(1年1个月),

研究人员发现会造成甲状腺激素的变化,

而增加肝脏负担也会对肾脏产生影响,


关于此点芬普尼是采用直接类似灌食的注射方式,

每天注射达1年1个月,才开始起身体变化,

而且必须有高剂量食用至胃部情形,


再者我们常饮用矿泉水瓶内的双酚A,

或是常用抗生素,甚至任何杀虫剂,

化学洗发精,每天高剂量曝露在三个月就会有问题了,


所以芬普尼小心使用是很安全的,

以1个月才使用1次蚤不到滴剂(芬普尼浓度10%)是很安全的。

但建议使用上也请载手套。

 

A:芬普尼在一项小白鼠动物实验研究中,

将芬普尼高剂量延长注射入老鼠胃2年的时间,


发现有机会造成甲状腺有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产生。

因此,美国环保局已将,

芬普尼列为有可能是成为人类的致癌物质之一,


但是目前却没有任何有关于芬普尼对人类直接致癌报导,

所以美国只能用有怀疑性的可能致癌字眼提醒。


但是老鼠致癌原因是由于每天注射高剂量无稀释过的芬普尼至胃部,

假如以现今社会双酚A或是环境荷尔蒙,


会比确定致癌因子内的宝特瓶产生的双酚A,

跟塑胶制品的环境荷尔蒙还要安全,


再者并没有人会主动食用高剂量芬普尼长达2年,

更何况是直接注射到胃部,


芬普尼不论是空气或是接触对人体影响性,

根据报导,目前至今都是安全无虞的。


所以台湾政府单位也并没有制止使用芬普尼情形。

 

A:目前芬普尼无对过怀孕妇女是否有真正不良影响或引响到奶水情形


还无从得知,所以建议有怀孕妇女可以不使用芬普尼或是小心使用芬普尼相关产品。

 

法台宝芬普尼4.95%,跟蚤不到芬普尼10%使用在宠物身上真的安全吗?

把芬普尼高浓度注射入老鼠胃部2年,

发现有良性甲状腺肿瘤的报导,

所以会有导致肿瘤的可能性,

这些老鼠因为使用芬普尼而导致甲状腺素(T4)被抑制,

然后造成刺激甲状腺素增生的贺尔蒙增加,

而导致甲状腺过度增生,

在狗猫的实验中,则使用蚤不到(芬普尼10%),


发现狗狗并不会因使用蚤不到而导致对T4,

或是甲状腺刺激赫尔蒙的影响,


所以认为,只有老鼠使用蚤不到才有可能有致肿瘤性。

对狗猫则是安全的。


再来法台宝跟蚤不到使用情形一样不会进入体内血液循环,

(详细可看蚤不到网站)

而是存在于毛囊,

所以跳蚤壁虱并非吸血死亡,

而是接触性药剂逐渐死亡。
人狗同时接触到芬普尼是非常极微量,

狗狗皮肤外面也有一层毛保护著,

接触到残量
药剂机会也是很少,

而且也会因为时间关系越来越来淡致无,

但卫生建议,


每次碰触动物后洗手是常识,

而芬普尼药剂作用为,

害虫接触到狗狗猫咪皮肤表面的药剂一段时间后死亡,

属于「接触性杀虫」的作用机制。

对狗猫身体健康更安全,
最重要芬普尼使用为一个月1次,

不属于长期接触药剂,

再来不会进入血液,

芬普尼近数十年并没有狗猫人类使用而产生肿瘤证据报导,


所以更可以放心使用。

定期用药剂除寄生虫,

除了可预防致命病菌毒,

也可避免人畜共通疾病,
定期性除虫反而会提高宠物存活率,

狗狗的一生中使用芬普尼除虫,

也并没有产生关于肿瘤情形,

使用上安全是无虞的。

法台宝芬普尼属低浓度为百分之4.95%,

而蚤不到浓度则为10%,

药效一样效果也一样好。

浓度低也可更安全。

 


宠物常见人畜共通疾病以及致死率高的疾病一览

下载.jpg  


跳蚤:::
当跳蚤盯咬会引起,

狗猫身上剧烈的搔痒及搔抓,

引致造成开放性伤口,引起过敏皮肤炎,


脱毛,睡眠品质不佳,

更有可能引起伤口化脓,

跳蚤更会引起体内寄生虫的条虫感染,

并也会影响

韩瑟勒巴通氏菌俗称猫抓热,

人类也会因为猫咪引起此疾病。

 

 

 

d135514.jpg  
壁虱:::

 

俗称牛蜱是一种常见体外寄生虫

(常见有四种,棕色壁虱,美国壁虱,鹿壁虱,孤星壁虱)

,它比跳蚤更可怕,除了那钩式口器外,

剧烈的搔痒及搔抓

以及,如在吸血途中强行摘除,

虫体口器会留在宠物体内,造成严重细菌感染发炎肿胀,跟失血及贫血

也有很大关系,最重要会感染艾利希氏体症、焦虫症及人畜共通的莱姆病…等等

 

 

 

nrmicro1209-f1.jpg  

韩瑟勒巴通氏菌(猫抓热):::

 


猫抓病是一种亚急性,

 

通常为自愈性的的细菌性疾病,

病征包括倦怠、

肉芽肿性淋巴腺炎及发烧。


患者常因先前遭受猫抓、舔或咬伤,造成红色丘疹病灶,


通常于二周内侵患淋巴结节,可能造成脓庖,

约有50~90%的个案于抓伤部位出现丘疹。

部份个案可能会发生肉芽肿性结膜炎伴随耳前淋巴结肿大

 

(Parinaud oculoglandular syndrome;巴里诺氏眼淋巴结症候群)

 

及神经并发症如脑部病变及眼神经炎。

免疫系统较差的病人,

特别是HIV感染者,

已证实可发生菌血症、紫斑状肝及血管瘤症等症状。

猫抓病与一些造成局部性淋巴腺病变的疾病,

例如:兔热病、布鲁氏病、结核病、

鼠疫或巴斯德氏症在临床上容易混淆。

 

 7040bbfc0fffb30987584564eb8eda49.jpg  

人畜共通传染病,艾利希氏体症:::


艾利希氏体症是一种急性发热性感染,

病因为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细菌,


共有艾利希氏体属(Ehrlichia spp.)

、无形体属(Anaplasma spp.)、


新立克次体属(Neorickettsia spp.)

、伍巴克氏属(Wolbachia spp.)
等4属。前3属对人畜具病原性,

前2属所引起的感染属于新兴传染病。


艾利希氏体症的流行概况为何?


艾利希氏体症一般多为散发,但也可能造成爆发流行。


现今艾利希氏体症的流行地区为欧洲、非洲、美国、日本及马来西亚。

艾利希氏体症有什么症状? 
 

近三分之二受感染的人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没有察觉。严重的症状为引起HME、HE及腺热。

 (1) 人单核球艾利希氏体症(human monocytic ehrlichiosis, HME)

:持续发烧、头痛、全身或局部肌肉痛、

短暂肠胃道不适、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通常较少出现皮肤斑疹。少数严重病例可能有呼吸衰竭、

肾衰竭以及嗜睡等中枢神经损伤表征。

 

(2) 人颗粒球艾利希氏体症(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osis, HGE)

:症状和HME相似,但皮肤斑疹更少见,

致死率较HME稍高。在美国,

HME和HGE又称为无斑点落矶山斑点热。


 

(3) 腺热:临床症状包含发烧、头痛、

肌肉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

皮肤斑疹亦少见。

艾利希氏体症的潜伏期有多长?死亡率有多高? 
 如未治疗而进一步引发肾衰竭、

呼吸窘迫症候群、昏睡等重症,致死率约2-3%。

艾利希氏体症的传播途径? 
 

无形体科细菌常感染犬、牛、马、鹿及囓齿类等动物,


后来发现也会感染人。传播媒介主要以壁虱(硬蜱)为主,


但蚊子、跳蚤等也可能传播。

壁虱若虫(lymph)以小型哺乳类尤其是囓齿类及爬虫类、


鸟类为宿主,

壁虱成虫则以猫、狗、鹿等大型哺乳类为宿主,


人类乃意外经由感染性壁虱叮咬而致病,

以人们在流行区内之户外工作、


野营活动或借由家饲宠物的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

 

 ehrli&babe.png  

人畜共通传染病,焦虫病,:::

 


是一种不好治疗疾病,

全世界有许多种类的焦虫(Babesia spp. )可感染犬只,


其中以犬焦虫(Babesia canis)及犬小焦虫(Babesia gibsoni)最常见。


犬焦虫(Babesia canis)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亚洲,

非洲,澳洲,欧洲,
美洲内陆及南美,日本

,美国。而犬小焦虫(Babesia gibsoni)


则常发生在非洲及亚洲所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其治疗也困难许多。


焦虫的生活周期仍未明了,

目前所知:犬焦虫寄生在红血球中,

并在其中分裂繁殖,
有时我们可看见一个红血球内有2-4个焦虫,

或是更多挤在一个红血球中,

焦虫的传播主要靠壁虱媒介传染如粒形硬蜱(Ixodes granulatus),

有时亦可由怀孕母犬直接垂直传染给新生胎儿,

另外互咬或输血亦可造成感染。

感染不一定会造成临床症状,

事实上在美国大多数的焦虫感染都是无症状(subclinical),

这可能和感染的犬只本身免疫力相关。

一般来说感染到发病需要数天到数周,


感染的犬只血管内的血球由于虫体复制形成血管内溶血,


并且由于免疫反应抵抗虫体或受到影响的自体抗原加重了血管内溶血的程度,


通常会造成coomb's 试验呈现阳性;

也就是我们临床上常说的自体免疫性溶血。


焦虫症严重的程度取决于焦虫的种类和品种以及受感染宿主的免疫能力。


急性的焦虫感染症可能出现发烧、贫血(导致黏膜苍白)


、心跳加速、呼吸加快、没有食欲、

精神沉郁、虚弱等症状,
并常见溶血的现象。尿液呈褐色、

黄疸、出血斑、也可能可以见到肝脾肿大,


视其病程而定。而慢性的感染可见到的有体重减轻、

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临床实验室异常包括:


再生性贫血、血胆红素过多、

胆红素尿症、血红素尿、血小板减少症、代谢性酸血症、氮血症。

临床上焦虫症的确认可以根据细胞学(historiacl),


生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血清学检查。


由于许多犬只虽然是血清学阳性但却无临床症状,


因此单单血清学检验室不足以判定焦虫病,

还需配合其他检查才行。
另一种确定方式是检验血中抗体力价若超过2-3周都增加,


便可确定为活性焦虫症。

决定性的诊断则是在血液抹片中以特殊染色方式在血球中发现虫体。


治疗方式包括支持性治疗包括输血。


还有数种药物如diminazene aceturate、

phenamidine isethionate、parvaquone、

atovaquone、nitridazone被用来治疗各种不同的焦虫感染。

在美国犬只感染犬焦虫(B.canis)

常会使用

imidocarb diproprionate 5-6.6mg/kg 皮下或肌肉注射间隔14天两次或是

7.5mg/kg皮下或肌肉一次。

副作用包括:短暂的流涎、下痢、

呼吸困难、流泪、精神沉郁。

然而imidocarb 并不能有效的治疗犬小焦虫B.gibsoni感染。

在动物感染了犬小焦虫症并有临床症状时最常被使用的治疗azithromycin(10mg/kg、

口服一天一次最少十天)

合并atovaquone(13.3mg/kg口服每8小时一次最少十天)

如果这样的治疗效果不佳便可使用clindamycin12.5mg/kg口服每12小时一次最少

十天去控制临床症状。

另外台湾大学兽医系前年也有发表使用diminazene、

imidocarb、

clindamycin

合并使用的新治疗方式据报告结论对犬小焦虫也能取得不错治疗成效;

当这些治疗都无法成功完全清除感染时,

勉强在无临床症状的动物上治疗并不会带来益处。

过去曾感染过焦虫的动物应该要避免使用免疫抑制的药物或脾脏切除术,

避免复发。

 

 

 

  
人畜共通传染病,莱姆病:::

 

1975年美国康乃迪克州莱姆镇,

 

许多幼童或成人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复发性类风湿关节炎,


当时将该病称为莱姆关节炎(Lyme arthritis)。经调查追踪后,


才发现是宠物身上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所引起的人畜共通传染疾病,故命名为莱姆病。

莱姆病的流行概况为何?

本病遍布北半球,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北,

大部分的欧洲及亚洲国家皆有病例,

在美国是最严重的壁虱(tick)媒人畜共通传染病。


以每年春末夏初至秋天(壁虱的活动期)为流行高峰期。
莱姆病有什么症状?


壁虱咬后3~30日出现游走性红斑(erythema migrans),


通常无痛感,感染初期症状类似感冒,有头痛、发烧、


全身疲劳、寒颤、恶心、呕吐、头部僵硬

、肌肉疼痛及淋巴腺肿胀等症状;


若未经治疗,皮疹多在3~4周后消退,

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侵犯关节、神经、心脏、肌肉 。


莱姆病的潜伏期有多长?死亡率有多高?


被感染壁虱叮咬后3-30日(通常是7-14天),

会出现游走性红斑。
此病致死率虽然不高,但慢性伤害不小


少数病患会成为慢性患者甚至导致失能(disabling)。

莱姆病的传播途径?


壁虱若虫(lymph)以小型哺乳类尤其是囓齿类及爬虫类、

禽鸟类为宿主,

成虫则以猫、狗、鹿等大型哺乳类为宿主,

人类乃意外经由感染性壁虱叮咬而致病,

以人们在流行区内之户外工作、

野营活动或借由家饲宠物(狗)的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

谁是莱姆病的高危险群?


军人、农林工作者、宠物饲养者以及经常户外活动与丛林探险者。


此文章为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