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幾年各行業巨頭及創業企業的持續宣傳,智能家居的概念已經逐漸深入人心,但是真正願意掏錢購買的消費者卻還是寥寥無幾,目前能接受智能家居整體系統的人羣還是侷限在中高端,住別墅或者複式房、大平層的羣體。

相對於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來說,智能家居整體系統目前仍是一個非剛需性的需求,一是因為現階段的智能家居體驗還沒有達到人們心中預期的效果,另一個原因則在於較高的嘗鮮價格也讓很多躍躍欲試的人望而卻步。人們會考慮為了一個非剛需性的產品,花這麼多錢,到底值不值得?

所以,基於以上現狀要想實現讓更多的消費者接受智能家居,就必須先選好一個精準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要足夠的剛需,解決用戶的痛點,同時又不需要太高的嘗鮮成本。那麼,就當前來說最適合擔當這個前鋒的戰士的智能家居產品,就非智能門鎖莫屬了。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大大小小的企業都爭先恐後進入這個行業的原因所在。

智能鎖為用戶解決的最大痛點就是方便和安全。其中,方便,解決了忘帶鑰匙的煩惱,安全,保證了家門不再那麼輕易地就被不法之徒打開。其他的一些錦上添花的功能,像防撬報警、虛位密碼、活體指紋、語音留言等功能,其實都是圍繞著這兩點進行開發設計的。

智能門鎖的剛需性和這兩年持續翻倍增長的銷量,使很多企業都看到了這塊兒巨大的蛋糕,這也一度造成了行業的混亂無秩序,據統計目前全國有2800-3000個智能門鎖品牌。做五金的、做衛浴的、做互聯網的、做智能家居的等等各行各業都有人半路殺出來做智能門鎖。

如何在眾多魚龍混雜的品牌中脫穎而出,殺出一條血路,將成為智能門鎖企業突圍發展的關鍵。

在各品牌智能門鎖功能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市場不可避免地會陷入價格戰,而價格戰需要付出的是犧牲品質和品牌形象的代價,如此一來,只會把利潤越做越低,產品越做越差,最終走向被淘汰的命運。這無疑是所有行業從業人員都不想要看到的結局。

那麼,要想在羣雄逐鹿的市場上勝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造品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建立起來後,就會產生品牌溢價,就像格力空調,在國內的品牌中賣的最貴,銷量卻也賣的最好,利潤也是其它品牌的好幾倍,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既然要打造品牌,就不得不提到經典的「定位」理論。根據定位理論,品牌的競爭實際上就是對消費者心智的競爭,如何快速的搶佔消費者的心智,讓消費者記住你,首先想到你,將成為打贏品牌戰的關鍵。

而定位的關鍵則是開創全新的細分品類和聚焦,或者去設法操控消費者心目中已經存在的認知,後者相對於前兩者會非常艱難。要想改變或操控人們心目中已經固定下來的認知,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會遠超過開創新品類和聚焦。

有很多企業上來就做很多產品品類,試圖以豐富的產品線來搶奪消費者,對於已經成熟的大企業是可以這樣的,因為他有足夠的家底、彈藥、兵力來支撐他延展開的戰線,而對於初創企業則不可以,你沒有那麼雄厚的實力來消耗,你必須聚焦於一點,快速突破,一個一個的去搶佔山頭陣地。

「太陽的能量是激光的幾十萬倍,但由於分散,變成了人類皮膚都可以享受的陽光,激光則通過聚焦可以輕鬆切割堅硬的鑽石和鋼板。」這就是聚焦所產生的巨大威力。

《定位》裏還有一句話說,「在傳播過度的社會中,獲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選擇性,集中火力於狹窄目標及細分市場。」一言以蔽之,就是「定位」。

在公司的品牌知名度還沒完全起來,資源也有限的情況下,我建議智能家居創業公司應該先聚焦於一個自己較為有優勢的細分品類,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迅速搶佔市場,成為行業的領先品牌,然後再去擴展更多其他的品類或品牌。

我個人覺得,做智能家居,先從智能門鎖切入,目前還是有很大機會的。因為智能鎖這個行業內的玩家,大多數都是傳統的五金鎖具廠,創業公司可以通過打造自身互聯網科技公司的形象,把自己定位成互聯網智能鎖品牌,這樣很容易就能把自己與傳統智能鎖品牌區分開來,顯示出自己的獨特性,顯得與眾不同,也更容易被消費者記住。

一旦有了互聯網科技公司,互聯網智能鎖的定位,你的主要對手也就只剩下極少數了,你現在要切的是你精準定位的這塊兒蛋糕。如果不做這樣的定位,你就直接淪落到了傳統五金鎖具廠的層面,與上千家五金廠進行廝殺,會極大的浪費消耗你的資源和精力。

如果你有幸拿到一筆融資,你可以集中彈藥與行業老大展開競爭,這樣會有較大一些的勝算,即使無法完全戰勝趕上行業老大,也會在與行業老大的競爭中把其它雜牌的智能鎖淘汰掉,互聯網公司的競爭一貫如此,老大老二拼殺一番後,老四老五及之後的品牌會被消滅掉。

前些年的山寨手機一度非常火爆,最近幾年也幾乎消失殆盡,只剩下了華為,榮耀,小米,oppo,vivo等品牌。頭部品牌一旦確立,山寨小品牌很難存活下來。在智能鎖行業,這個規律應該也同樣適用。

與行業老大競爭時,你可以像蒙牛當年與伊利競爭一樣,採取跟隨戰略,然後伺機而動,一旦抓住機會就彎道超越。榮耀與小米這些年的競爭,呈現出的也是這樣一種態勢。

另外的一個建議是,我建議創業者不要一開始就對外宣稱自己是一家智能家居公司,這樣非常不利於前期智能鎖的品牌聚焦。智能家居包含的東西太多,會給人一種不知道你是幹什麼的,好像什麼都做,但又什麼都做得不是很好的感覺。消費者買東西,不會管你做的東西有多少,他只會關心你的這個東西好不好,或者說是在他心裡感覺好不好。

智能家居這個概念非常的寬泛,做電動窗簾的可以說自己是做智能家居,做智能門鎖可以說自己是做智能家居,做遙控開關也可以說自己是做智能家居,做智能家居整體控制系統也可以說自己做的是智能家居等等,只要跟智能搭點邊的家居家電用品,都可以自稱為是做智能家居的。智能家居這個詞兒,可以說已經被行業給玩爛了,讓人不知所云。

智能家居企業自嗨地認為自己的產品很實用,但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卻仍然不知道智能家居到底具體是什麼,對它只有一個籠統的概念,只知道手機可以遠程控制,可以定時,可以自動化的運行這麼一套家居系統,是科幻電影裏可以自由語音對話,想你所想,很炫的那麼一套東西。這是目前智能家居在大多數人心智中已經形成的認知。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智能家居的系統性既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無法真正打開市場的劣勢。

大多數智能家居企業為了強調突出產品的系統性,做的東西很多,可以說是面面俱到,但如果單獨地看某個智能產品,他們就沒有了優勢。

對於消費者來說,他的需求是片面的,他可能只對某一個功能比較感興趣,有強烈的需求。整套的智能家居系統對他來說可有可無,而且目前智能家居也不是便宜到讓人覺得無所謂,裝一套來玩玩看,不好用大不了不用了。

什麼都做,什麼又都做的不是很好,唯一的優勢就是系統性和聯動性,但消費者對這個優勢又沒有多大的需求。這應該也是智能家居沒能大規模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

電影裏的科幻場景先入為主地在消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也使目前的智能家居體驗感大打折扣。現在的智能家居體驗,遠沒有達到科幻電影裏的那種場景,這給消費者的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的落差感。

據我瞭解,智能家居行業內做的還算不錯的品牌,2018年的全年銷售目標,也就只有1.2億元,這在智能家居業內算是已經做的比較不錯的了,而做得好的智能鎖品牌僅6.18的全網銷量就已達到8000萬。這一對比,智能家居的行業現狀由此可見一般。

可能會有人說,小米也做智能家居,而且品類也非常之多。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小米的發展過程就會發現,其實小米剛起步時是從做可以刷機的MIUI系統開始的,有了一定的粉絲基礎後,才做的小米手機。小米手機有了巨大銷量和知名度後,才開始做的智能家居。小米的智能家居其實並不是自己做的,而是通過投資生態鏈佈局來做的,小米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手機的戰場上。

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態鏈企業是有各自的獨立品牌的,比如綠米的aqara、雲丁的鹿客、華米的amazfit等,歸根結底小米走的其實還是單品爆品戰略,之所以投資生態鏈而不是全部都由自己做就是為了保持聚焦,把各自的精力集中在各自的優勢產品上。

小米在其智能家居生態鏈中充當的是一個產品互聯平臺和銷售平臺,而小米智能家居產品能取得不錯的銷量,很大一部分原因基於的是小米手機的海量粉絲羣體和線上流量,以及因聚焦而產生的較為不錯的產品設計和產品品質。創業者上來就做全套智能家居產品,是遠還不具備像小米那樣的粉絲、品牌基礎的。

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一下做得比較錯的智能產品品牌的發展歷程,應該也會發現聚焦在其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例如業內的某個智能鎖品牌,從一個創業公司到後來居上,銷量趕超業內的其他品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把精力集中在了做智能鎖上面,靠一款1699的爆款打開了市場,建立了知名度和用戶羣體。當然,這其中也不可忽視小米的大量流量導入推動。

我很理解一些創業者想做智能家居全系列產品的壯志雄心,畢竟國內智能鎖的市場容量並不是很大,它的天花板相對於整個物聯網智能家居來說要低很多。公司要想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想像空間,拓展智能家居產品品類將是必然的。

關於拓展智能家居品類這件事兒,我的意見是,可以先默默地做著不張揚,不去投入太多的資源去宣傳推廣。等你把智能鎖做起來了,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銷量基礎後,再去大力去推其它品類。因為如果你同時推多個品類,會使你有限的精力和資源變得較為分散,這樣很可能導致最後哪個品類都不能做的很好。

面向消費者時,最怕的就是,提起你的名字卻不知道你是做什麼的。智能家居的概念太大,很泛泛,它是一個行業代名詞,而不是品類代名詞。就像別人問你是做什麼的,你說我是做家居的。家居這個概念就太大了,分門別類涵蓋了很多細分領域,想了一圈別人也不知道你做的是什麼產品,你也無法在別人的心智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們現在對外宣傳,「買智能家居,就選XX品牌」,如果我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看到這條廣告會怎麼想,他們可能會想這家公司的智能家居可能做得還不錯。這裡請注意,目前在消費者心目中是否:智能家居=智能鎖、智能馬桶蓋、智能飲水機?還是智能家居=家庭中各種智能化設備組成的軟硬體系統?還是智能家居=各種智能化設備的總稱?

按照上述的「買智能家居,就選XX品牌」這種定位來宣傳,我們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消費者想像一下,當我們想買智能鎖、智能馬桶蓋或者智能凈水器時是否第一時間就能想到你?還是隻有想裝智能家居系統時才會想到你?

如果我們把宣傳改成「買智能鎖,就選XX品牌」來試一下呢?消費者看到這樣的宣傳後會怎麼想,這個品牌的智能鎖應該做的還不錯。我要裝智能鎖的時候,我可以考慮一下這個品牌。我覺得,第二種宣傳效果會更好,能夠更直接地抵達消費者心智,能夠清晰地描繪出消費所需要的某樣產品,並讓他記住你的品牌「XX」。

所以,做智能家居這事兒,在消費者這一端我覺得最好只做不說,因為跟消費者解釋它的整體概念太費勁了。索性我就不去解釋,我挨個兒去普及產品,等我產品做成了,你們都用上了,覺得好了,自然也就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兒了。

消費品牌做到最成功的境界,就是讓消費者第一時間就能把品牌與品類在腦海中相互聯想起來,例如提到可樂就想到可口可樂,提到高級轎車就想到賓士寶馬,提到奢侈品就想到LV、GUCCI等。你現在的目標可以先是,提到智能鎖消費者立即就能想到你的品牌「XX」。

要想在競爭激烈的智能家居領域取得後發優勢,我的建議是創建細分品類,打造細分品類的品牌。比如,給現有「XX」品牌的定位就是互聯網智能鎖,給「YY"牌凈水機的定位就是可手機查看水質的智能凈水機,給「ZZ"品牌馬桶蓋的定位就是生理期也能用的純凈水馬桶蓋等,它原來是什麼就還是什麼,只不過我給它加了定語,形成了新的細分的品類。這樣消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它的本質是什麼,而不用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教育消費者,告訴他一個全新的他很難理解想像的概念。這些只是我拋磚引玉的思路,具體的實際定位還要結合你的產品和技術優勢來確定。

拓展更多品類時,我建議可以成立內部小組,每一個品類孵化一個新品牌,以現有雲伺服器平臺作為各品牌的雲端互聯平臺,同時也可以開放平臺的介面給其它第三方產品。當智能鎖品類的增長快要到天花板時,凈水機品類開始發力,凈水機品類增長接近上限時,馬桶蓋品類迅速跟上,這樣一個接一個的實現接力式發展。

這種履帶式的發展戰略,阿里巴巴的已經證明瞭它的實踐效果。從阿里巴巴B2B平臺,到淘寶C2C平臺,再到天貓B2C平臺,再到螞蟻金服、阿里雲平臺、菜鳥物流平臺,阿里巴巴集團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各個子品牌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樣的多品牌定位,成功運營的案例還有很多。例如,豐田集團下的豐田、雷克薩斯、凌志,寶潔集團的飄柔、潘婷、海飛絲,華為的華為、榮耀、nova等,都是針對細分品類,做的多品牌運營。當然,還有更多類似的品牌運作案例,大家在其他地方應該也都看到過,在此不做贅述。

最後,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就是:前期先聚焦某一個品類,打出知名度後,再拓展多品類多品牌,最後把各個品牌、產品在原有的雲伺服器平臺上連接起來,事實上形成一個真正的物聯網智能家居平臺。這樣要比到處去喊我做的是XX智能家居的效果要好很多,還是那句話,因為消費者根本不知道你所說的智能家居是什麼!

至此,一個消費需要且認可,能夠消費得起且體驗很好離不開的智能家居系統,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此時,智能家居也已在不知不覺中普及到了千家萬戶。


隨便扯兩句

我感覺現在廠商都有以下的特點:

1,各自為陣,各家是各家的體系,各家有各家的標準。

2,強行的向用戶安利一大堆智能設備,然後把整個智能控制體系塞給用戶。這對於用戶來說,學習成本很高,對於願意接受新事物的用戶這很新鮮,對於其他用戶則是很大的負擔。

對於1來說,目前還沒有一個有分量的大家公認的統一標準,就連蘋果google都是在投石問路逐步嘗試,這個沒辦法急不來,往後條件成熟了,一個大家通行的智能家居統一標準應該是水到渠成,個人認為以後應該是各家後臺雲對接,用戶可隨意搭配不同品牌的智能設備,也能很好的聯動控制

2我感覺是個誤區,應該(或者說有眼光的廠商應該)從小東西切入,盡量不給用戶造成負擔,在滿足用戶痛點的前提下,儘可能避免陡峭的學習成本。

舉個例子,家庭裏大量已有的非智能設備,如何讓他們能智能起來?除了換個新的,能不能有其他選擇?紅外控制器?很好,那麼那些無法用紅外控制的呢?那些只能用手按,調,撥的設備呢?

我一直在期待有這樣一個迷你智能設備,可貼在任意開關處,功能很簡單,模擬人手點按(同時人手直接按也能按)。用戶可在app上遙控,也可預約定時。這一個小東西就可以讓大量現有的非智能設備加入到智能聯控中來,這比讓用戶重新買個新的容易接受多了


切入點應該是固定消費人羣的痛點問題,例如:年輕爸媽冬天不願意起牀關燈,希望通過手勢和語音控制開關燈;然後怎麼與日常生活無縫結合,個人認為有兩點,第一個是快速適應,用戶的學習和適應週期要更短,第二是要高效,跟原有生活習慣要更加具有效率。


對於新鮮事物,大多是人是沒有嘗試的慾望的,只有明星效應,或者普及之後纔能有明顯的見效


深度思考客戶需求,瞭解世界前沿科技,智能家居最終的戰爭是服務和技術擴展的競爭,絕對不是現階段國內走的資本價格競爭,市場需要沉澱。


偽命題,小米等一些互聯網公司早已經,悄然進入日常百姓家中,智能家居普及面已經很廣了。你所謂的用戶接受,無縫對接,更多的是智能家居從業者的自我陶醉。用戶接受:必須符合大勢所趨,智能是符合大勢的,但許多廠家依舊走老的銷售模式,經銷商、代理、裝修公司合作這完全不符合大勢,在這個OEM泛濫的時代,新零售,新製造業大背景時代,已經不在允許有中介商了。無縫對接,從技術上講都可以做到,關鍵是廠家想不想,唯有寒冬過後,剩餘的幾家纔有資格,談壟斷,談無縫對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