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官员,二者的关系既密切又微妙。官员主政一方,塑造着一方热土的面貌;记者纸上耕耘,塑造着一方乡土在媒体上的形象。有的官员政绩微薄,疏漏不少,害怕记者将自己的为政之失披露于社会,便对记者处处防范,于是有了“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法;有的官员品行端正、虚怀若谷,工作有激情、有思路、有魄力、更有政绩,希望新闻媒介能为一方乡土的建设呐喊鼓劲助威,凝聚力量,对记者礼敬有加,倾心结交,善待媒体。

  4月8日,《内蒙古日报》在头版刊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的署名文章《向奋斗者致敬》,引发了社会的热烈反响。网友们热情地赞扬说:“自治区主席为一个记者写纪念文章,是对记者的尊重。”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布小林)与内蒙古日报记者刘少华相识相交的往事,高度评价了记者刘少华的敬业精神与创作才华,誉之为内蒙古新闻战线的优秀战士、大草原上激情的歌者。点点滴滴的往事,朴素深情的文字,把一位省部级领导对一位优秀记者的深深敬意呈现于报端。

  在布小林的笔下,刘少华是一个高度敬业、满怀激情的人。每当自治区有重大任务,刘少华都会怀着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奔走在第一线,坚守在最前沿。她称赞刘少华“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着家乡,他用饱蘸激情的笔,热情歌颂内蒙古、赞美草原人民、讴歌民族团结,在他的岗位上实现了人生价值。”“不管在什么地方,他总能把激情与欢乐带给大家,犹如他的文字始终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一位是主政一方的省部级领导,一位是报社的新闻记者;一个致力于内蒙古的建设,一个投身于内蒙古的宣传。内蒙古这一方热土,成为二人工作与事业的交集,成为二人友谊的起点。

  布小林有许多记者朋友,她喜欢去新闻媒体坐一坐,喜欢与记者们坐在一起听记者们“神侃”,从记者们的身上获得来自基层的真实信息。她深知新闻宣传对党的事业成败之重要,所以,她多年来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一向十分关心和支持。2017年9月29日下午,她来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调研,看望慰问分社职工,与记者亲切座谈。2018年2月12日,她再次来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调研,向分社的干部职工致以新春的问候。

  作为一名主政一方的省部级领导,政务之繁忙是可以想象的,布小林主席能在如此繁忙的情况下,关注自治区的新闻工作,关心广大新闻工作者,可以想象,党的新闻事业在她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新闻工作者在她心目中是何等的亲近。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如此看待新闻宣传,如此对待新闻记者,有的领导干部对记者干脆就敬而远之。还记得落马的原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全国“两会”上躲记者,落马的原甘肃省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抓记者吗?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他们的工作乏善可陈,他们的做法于法有乖,他们的屁股有屎蛋蛋……面对记者时会心虚、会担心,害怕自己的那些不能见阳光的事情曝光。一言以蔽之,怕记者、躲记者、恨记者的领导,十之八九自身不干净,他们的身上有臭味,否则有谁会害怕新闻记者呢?即便是低调行事、不事张扬的领导人,面对记者的采访请求,也会积极支持,也会积极配合,因为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理由将新闻记者拒之门外。

  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

  心中充满阳光的领导,一心为党和人民工作的领导,他们会把记者当作知心朋友,会与记者倾心交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谋,开诚布公地说给记者,并通过记者的笔,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边;通过记者的笔,把广大人民凝聚到一起,共赴伟大的建设事业。当然,这样的领导也会把媒体的批评,当作改进工作的良药,因为他们的心里没有“小我”,没有个人成败得失,只有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群众利益。

  刘少华是内蒙古广大新闻工作者中的一名优秀代表,布小林主席通过对刘少华的褒奖与怀念,表达了对全区蒙汉各族人民和广大干部的深切期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建设美丽内蒙古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奋斗者,都是追梦人。”“只要我们有少华同志那种‘采访八百米井下生活,必须下到八百米井下去,少一米也不行’的敬业精神,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做出成绩,体现出人生价值。”

  让我们以刘少华为榜样,为这伟大的时代激情放歌!

  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这伟大的时代里踏浪追梦!

  作者简介:汤计,原新华社高级记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华社一等功荣立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