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40  

我們家的兒子阿言個性非常好勝,總是很在意自己的表現,

往好處想,這代表他會特別努力去提高自己的能力;

但這也造成某些困擾,因為若是他判斷自己獲勝的可能性不高,

就會選擇放棄,讓自己不用面對挫敗的結果。

因此如何引導他面對挑戰願意多加嘗試?

是我跟太太始終努力的目標。

其中我們最常運用的理念,就是史丹福大學的Carol Dweck博士所強調的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她提出人有兩套思維的模式,分別是「成長型思維」及「固定型思」。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雖然每個人的纔能有天生的差異,但透過不斷的投入與努力,「才能」是可以發展並增強的。帶著這樣的思考方式,在面對挑戰與失敗時,不會簡單認定自己「不會」,而是相信自己只是「還沒學會」,進而願意麪對自己的不足,重複著「嘗試」、「挫折」、「修正」、成功的循環。他們會比較熱愛學習,並且逐漸鍛鍊出良好的適應力,和麪對挫折的恢復力。(若想瞭解更多,文末我有附上Dweck教授的TED演講,各位可以自行觀看)

以下我想分享我跟兩個孩子互動的對話,來說明我如何跟他們討論成長型思維。

=================================================================

(小學二年級的阿言因為期中考的英文成績並不理想,感到有些洩氣,我跟妹妹想要安慰他)

 

阿言:「反正我就是學不會英文」、「英文是我最不擅長的科目!!!」

我:「我猜你很難過,因為英文考試的分數你並不滿意。」

阿言:「我沒有難過!我只是覺得自己的英文真的很差!」

(我安慰了他大約十分鐘)(等到他心情比較穩定後)

我:「你知道嗎?阿言!阿聆!無論是面對考試,還是其他令你們覺得困難的事情,爸爸都希望你們不要太快說自己不會。面對挑戰,我們家的人只有「會!」跟「還沒學會」」

阿言:「只有『會』和『還沒學會』?這什麼意思?」

我:「確實有些事情,我們一開始會做得沒有那麼好?或是不知道怎麼做,但是那不代表我們不能透過多一點的練習跟努力,來讓自己可以越做越好!」、「沒有我們不會的,只有我們還沒學會的。」

阿言:「可是像爸爸你就不會溜直排輪。」

我:「我沒有像你們一樣,有好的教練教過我溜直排輪,所以我確實還不會溜,但是那不代表如果我開始上直排輪課,我沒有辦法讓自己可以越溜越好!」

阿言:「我就很會溜直排輪。」

我:「那是因為你練習跟努力的時間比我久得多,如果我也想要學會直排輪,我應該跟你投入一樣多的時間。」

阿聆:「可是像我就不會像大人一樣做菜!!」

我:「爸爸不會說聆聆不會做菜,因為妳會削大黃瓜,會切大黃瓜,會把大黃瓜跟貢丸丟進鍋子裡,還會記得關瓦斯!」、「你還不會做很多菜,可是你會煮大黃瓜排骨湯。」

阿聆:「因為爸爸有用心教我,我有認真練習!」

我:「我想你們能夠瞭解,爸爸為什麼說我們家沒有『不會』,只有『會』跟『還沒學會』,因為當我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嘗試做一件事,我們就會長出更多跟這件事有關的能力。多一點的練習,總是可以讓我們更靠近『學會』一點。」

阿言:「真的只要多試試就好嗎?」、「可是我也有試試看讀英文,最後卻沒有考好!」

我:「我給你們兩個猜個謎,爸爸讀過一本書,裡面有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這個做實驗的人,找來很多大人,然後把他們分成兩個小組,這兩個組都被要求要用陶土捏出作品,但是這羣人之前都沒有學過怎麼捏陶土。」、「這兩組的人都要跟自己同組的人比賽,只是比賽的標準不一樣,A組的這羣人,被要求要用所有的時間,做出一個最棒的作品;B組的這羣人,被要求要在時間內,做出越多作品越好。」、「然後時間到了,AB兩組都把自己做好的作品交出來,做實驗的這個人把所有的作品都燒製出來,然後擺在桌上,邀請幾個藝術家來給這些作品打分數,選出最棒的五個作品」、「我想要問問看你們,選出來的最棒作品,多半是從哪一個組選出來的,是認真只要做出一個的A組,還是做越多越好的B組??」

阿言:「當然是A組,因為他們只需要認真做好一個。」

阿聆:「A組!因為他們都有認真!」

我:「其實最好的作品,都是從B組選出來的,爸爸跟你們說為什麼,因為A組很想要一次就做好,他們花很多時間仔細的捏這裡、捏那裡,只要做得還可以,他們就不會願意重來;可是B組的人,他們犯錯也沒關係,反正是捏出越多越好,因此他們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試試看,等到他們捏出了好多好多罐子以後,他們也就懂得越來越多,技巧也越來越成熟。所以一樣是初學者,他們可以捏出更厲害的罐子。」、「以你最近練習的籃球投籃來說,你覺得是花一個小時仔細的修正動作,想辦法讓自己一球就要投進;或是把一個小時都拿來多投幾球,你覺得哪一個作法可以讓自己投得更準呢?」

阿言:「當然是多投幾球,因為雖然不進的很多,可是多投一點也比較知道怎麼投進。」

我:「這也是爸爸想要讓你們知道的,有時不在意沒有做好,能夠多做幾次,更能夠讓我們能夠越做越好!」

 

====================================================================

上述的成長型思維觀點,除了在親職上使用之外,我也經常運用在我的助人工作當中,若是能夠幫助案主學習到「我不是不會,只是還沒學會」這樣的信念,可以讓案主更願意嘗試改變,也比較能夠減少對自己的否定與自責。舉個例子來說,我這週剛結束一個家暴受暴婦女團體,其中一個成員在最後的分享中提到:「這次團體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還沒學會」這個概念,我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法面對我的先生的暴力,而是我一直在學習讓自己能夠去面對,能夠讓自己這麼想,我覺得自己可以更有力量,也可以更喜歡現在這個還做不到的自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X1YpHzr64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