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拉丁語artes liberales英語liberal arts),又譯為通識教育原是指在西方古典時代中,一個自由的城市公民所應該學習的基本學科。

大一大二時最困擾我的就是選課這件事情。

雖然上大學前有雄心壯志要好好利用大學資源、要好好學習,四年後要成為更有素養的人等等...

但學期中,有好玩的學生活動當前

學期末,有讓人焦頭爛額的期末考時

就憤憤自己當時怎麼沒挑「又甜」「又涼」的課程...

 

 

當時一直不能理解通識的意義,總覺得通識設計的很彆扭,又是成為專業人才的絆腳石、又沒有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

大學教育讓學生選擇想要專精的領域,期待自己可以成為社會上難被取代、有自己專長的人才,

但是從這個角度而言,通識喫掉我大學前兩年大把的時間,我修到的通識課總有一大堆背誦性的考試...

我費心背誦洋流名稱、英國詩人的作品手法、勤寫統計習題之餘,還有繫上必修等著我熬夜抱佛腳,當通識變成畢業門檻,必定會壓縮到本科鑽研的時間....

 

我知道成為一個閉門造車的專業人才,似乎也欠缺知識的廣度!

 

不過,許多通識課程設計的沒有趣味,快到考試時,同學就要開始背書大作戰,然後在考完後一個禮拜迅速忘光光!

這樣的18個學分,真的能提昇學生的視野與廣度嗎?

大學時,即使是考進臺大的同學們,上通識時聊天睡覺滑手機佔課堂的多數,有的甚至以長期蹺課表達對枯燥課程的不滿。

 

我還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一直沒去上課,有一天心血來潮晃去教室,發現大家都埋頭振筆疾書,心理大感不妙,怯生生的問臺上監考的助教....

他沒好氣的跟他說老師要出國,所以提前兩週考期末考,算他好運,叫他快坐下來考試。

 

事後幾個朋友聽他轉達這件事情,都笑的東倒西歪....

我自己雖然不常蹺課,但是回顧我這大學時期,也沒有修到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通識課、更遑論有哪堂課對我有什麼深遠的影響(或是至少現在暫時無法體會)

 

畢業後,回想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情,就是胡亂選擇通識課。

身邊有許多同學修習到紮紮實實的通識課程,對上課內容讚不絕口,當他們提到幾堂課激起他們人生的熱情、甚至找到一生的志向、短短一學期成為會思考的人...

我就默默的想

後悔死了啦!!!我怎麼像跟你們去了不同大學一樣!!!

 

 

 

當然,我想一個積極的學生,會更用心體會每堂課的真諦

珍惜大學的資源,在自己的專業科目之外,又透過通識課程拓展視野、豐富學養!

學生沒學到東西,自己要負大半責任!

但是有時我也想,老師若不能與時俱進,讓課程發揮功效、吸引學生,

即使認真授課,自然仍不免許多學生因上起課未受啟發,而開始虛與委蛇,心不甘情不願,

最後老師們授課時也不起勁...

整個通識課程便成為打著「全人教育」的大旗,卻只是大家未達畢業門檻,不得不然的18學分而已...

 

IMG_4889.jpg

 

(因為遠見雜誌、季風青年領袖營結識郭老師(圖中右二),老師一直是我的role model與mentor)

 

之所以想到這件事情,是因為前幾天與郭壽旺教授聊天時,談到博雅與教育的真諦,老師的故事實在太精采了,於是我徵詢老師同意,以下轉貼老師在人間福報上分享的文章:「教育真諦:人格養成」

昨日清晨約莫七點半鐘,參觀美國東岸一所小型高中,學生們魚貫走入校門,問候著迎面而來或擦身而過的人,熟識者多一些美式的肢體問候,陌生人如我也得到一句句早安或你好的禮貌性招呼。與高中校長寒暄致意後,該校長邀請我參加早晨集會,這是該校每天上課前全校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必須參加的活動。

 

 

我們穿越長廊,走進禮堂,師生們分坐在圓形座位,沒有任何形式的開場,主持老師手上拿著大約三五個未清洗的杯盤,高舉著昨天餐廳內留下幾個未洗杯盤問道,禮堂內氣氛瞬間凝結,主持老師卻沒有問是誰沒有洗?也沒有追究責備之意,語氣輕鬆的詢問:有沒有人願意找時間幫忙完成清洗,一位金髮女同學立即舉手說他願意,第一個報告事項就結束了。

 

 

接下來主持老師問:今天有誰要分享的?一位身材壯碩的男同學舉手說昨天他們家後院樹林裡出現一隻熊,他們一家和鄰居們如何趕走熊的英雄事蹟。另一位棕髮女生舉手後走向前,表情嚴肅地開始說他的妹妹要去以色列參加交換計畫,父母親和自己非常擔憂,希望妹妹在這時間點不要去,但是妹妹很堅持,於是爸爸決定陪著妹妹去,她說出了她的煩惱,老師們沒有給意見,只說希望有人為她的父親和妹妹祝禱,第二個項目也結束了。

 

 

活動繼續進行,老師拿出一張紙念著今天壽星的名字,一男一女高興地走向前領取生日禮物,女壽星留在臺前坐在椅子上,所有男同學走向前並面對女壽星,全部一腳跪地為她齊唱生日快樂歌,女壽星羞怯卻不掩喜悅,同學們嘻笑著回座,完成了晨會第三個項目。

 

 

主持老師打開放映機,投影螢幕緩緩放下,學生們興奮地調整椅子方向面對螢幕,放的是約五分鐘的搞笑版運動影片,大家縱情大笑,整個禮堂頓時歡樂滿屋,溫暖愉悅地完成第四個項目。

 

 

最後,主持老師收起螢幕的同時,請其他在座老師宣佈他們在這一週末是否有家庭或是社區活動希望邀請同學參加,一位女老師說今晚他們家要烤肉,可以邀請五位,一位男老師說週六他們家去爬山,不限名額歡迎大家參加,另一位年紀頗輕的男老師說週末他騎腳踏車和露營,最多可以有三位同學參加。主持老師拍著手宣告今天晨會結束,請大家準備回教室上課,並祝大家週末愉快。晨會結束時,時間是八點二十八分。

 

 

美國高中每天清晨花二十多分鐘做了五件事,讓孩子一天的開始充滿喜悅,這看似輕鬆玩笑的二十多分,落實了我們在課本學的「一日之計在於晨」的理念,同時也寓教於樂地讓孩子學會了:負責,反省,分享,關懷,感恩。教育的真諦應該如此。想著在臺灣讀高中的兒子,早上七、八點他在做什麼事呢?應該和大多數臺灣高中生一樣,只做一件事,考試。」

 

聽完老師的故事後,大家都覺得很感動...

老師說這種整體教育氛圍的改變不容易一蹴可幾,但是「一個設計良好的」大學的通識教育,某程度可以讓一個人發展成更具「博雅」的人!

博雅教育的意思是,「讓人得以身為人」,也就是作為一個人,應該具有的態度、人格與價值。

 

當然什麼叫做「人應該要有的價值」? 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零一種答案

 

我自己對接近全人、接近博雅定義是「言語不乏味」、「會欣賞、有美感」、「有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為的樣子。

 

雖然自己未曾嘗試過美式教育,大學時也沒能好好利用通識教育,

但是為了讓自己變成一個有美感、會欣賞、會思考、言之有物的人,我發現其實除了學校課程以外,我們也能在很多很多地方找到培養這樣的能力

比如說「有種、有料、有趣」的羅輯思維;又爆笑又中肯的上週今夜;Kris Carr的Crazy, Sext, Healthy.....

下一篇來跟大家分享這些我最愛的self-explored/ self-deveopled的管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