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慶字輩兒。

苗阜,1982年出生於陝西省銅川市王益區,著名青年相聲演員。相聲師承曲藝名家鄭小山。現為全國喜劇美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陝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陝西省青年曲藝家委員會主任、陝西省總工會戲劇曲藝協會副秘書長、陝西省喜劇表演協會副秘書長、西安青曲社主席、西安鐵路局文聯表演協會副會長、全國總工會小品創作表演示範基地編導、陝西電視台特約嘉賓。

看著就知道其實有很多的官方、半官方的職務。

我第一次看到苗阜是在2013年的時候,苗阜參加北京喜劇幽默大賽,和王聲表演的相聲《滿腹經綸》。

當時感覺還不錯,後來陸陸續續的就聽了一些其他的相聲,知道他的團隊叫「青曲社」,就去搜了一下,結果沒搜到團隊里有其他水平以上的相聲演員。

其實從他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來他走的一直是比賽、參加官方活動的路子。

苗阜和王聲成名之後其實挺坑的,有很多時候青曲社賣票的時候就掛上他倆的名字,結果鄰近演出再說不來了。

苗阜的語言主要是陝西話,可能很多聽眾覺得聽著不自然,有的時候還聽不懂,這個是它的特色,但是相聲演員來個方言沒問題,但是天天來方言就有點限制自己的演出地界兒了。

其實本來苗阜不必這樣陰陽怪氣的,只不過他自己一起踏了兩條船,太費勁。

他既想走商演掙錢的路子,又想走主流弄個高級別、身份,想名利雙收,自己多大能耐看不清?

什麼都看得重,什麼都想要,能得到什麼?


我的評價是,曾經很驚艷,之後沒作品,整體跑關係,損人不利己!

最開始認識苗阜,是因為《滿腹經綸》,這個相聲給我感覺很驚艷,至少來說很搞笑。

但是這個作品被大家熟悉之後,他一直沒突破自己,也可能是我看的少,總之,都是老路子,老包袱,循環用,聽的多了就無感了!

直到有一天,苗阜發微博指責郭德綱將德雲社開到了西安,才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當時我想,說相聲的,沒必要得罪郭德綱啊,就是不交好,也不用交惡啊!

這裡要提一個人,姜昆!老郭作為非主流相聲演員與主流相聲演員姜昆之間的矛盾勢同水火,而姜昆是曲協掌門人,苗阜是陝西省曲藝家協會理事,這兩人表面上是上下級關係,但是據說私下裡苗阜喊姜昆為師父。這樣就有足夠的理由讓我明白,苗阜為什麼會發炮郭德綱了!

再說說最近走紅的相聲組合——盧鑫玉浩。

盧鑫玉浩二人都曾在青曲社說過相聲,但是跟苗阜沒有師徒關係,盧鑫玉浩在笑傲江湖的舞台說過,說相聲連談戀愛的錢都沒有,這次也是來證明給別人看看,自己行不行。

笑傲江湖奪冠之後,苗阜在青曲社上海專場對盧鑫玉浩冷嘲熱諷,苗阜批評他的一個徒弟相聲說得不好,說他再這樣下去就離笑傲江湖冠軍不遠了,然後苗阜誇了另一個徒弟,誇他相聲說得好,所以他永遠得不到笑傲江湖冠軍。


苗阜絕對是電工行業的楷模,不但成功轉行進入大型晚會策劃,還進一步跨入曲藝行業。現如今,已是曲協相聲藝委委員、大學客座教授,還是漢語言「博士」,這些和電工職業風牛馬不相及的「高雅」頭銜,一概攬入囊中。從勵志的角度看,美國阿甘比起苗博士,都稍遜風騷。

本可以借著青曲社的勁頭,迎難而上成就一番事業,在相聲藝術上一路走到黑,保不齊還能成為一位德高望重的相聲名家。可惜,苗阜選擇了攀高結貴,一心撲在了仕途上,成了第二個周煒。當然,也許從一開始他壓根就沒興趣在相聲藝術上,頂多也就是一個「直衝雲霄」的跳板,那麼一切就很好理解了。

果真如此,可就委屈了西北相聲名家鄭小山了,老人家還以為晚年斬獲高足了呢,沒曾想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青曲社的招牌至少有一半是仰仗著鄭小山和鄭文喜老哥倆的名號樹立起來的,本想在西北相聲市場重塑聲望,也不辜負祖師爺賞飯。但如果按照目前苗幫主的治理方向和自身口碑,生存問題恐怕都難以解決,何來壯大一說。

有心問蒼天要一份靈感吧,奈何底子太薄,又忙於「政務」和蹭熱度、而荒於鑽研,如何創作出好作品呢?曲協姜昆主席在兩天前在哈爾濱「百樂會」開班儀式上,還強調「創作是中心任務、作品是立身之本」,苗幫主不踏踏實實做藝,怎麼響應姜隊長的號召呢?總不能像相聲段子《滿腹經綸》一樣,總是採用「拿來主義」吧。

聽說,最近苗阜和楊少華、馮鞏、岳雲鵬等人在參加219年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審核,很值得期待,期待能再現《滿腹經綸》的精彩,希望不要被岳雲鵬比下去,那樣太難看了,畢竟好歹也是幫主。


古人云:雅俗共賞。

說的就是傳統文化!

相聲就是在市井環境中誕生和成長的真真切切的傳統文化!

按說市井文化就是「俗」文化的一派,但別忘了,在過去,能坐在茶館裡聽一晌的說書或相聲的人,那可都是相對生活無憂之人!這些人檯面上故蘊風雅,肯定少不了有雅的成分!其實在閑暇時候他們俗不可耐也無可厚非!

對窮苦百姓來說一大堆活都干不完,田間地頭大口喝一碗涼茶就已經很是帶勁很滿足了!!去喝茶聽相聲,簡直就是奢侈!

但偏偏前輩藝人們把很多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雜七雜八的瑣事元素,搜集到了相聲之中!

可謂談笑間煩惱盡去!再後來一部分底層百姓也能參與其中!真正形成這麼一支雅俗共賞的傳統文化!!!至今展現著無限光芒!!!

所以,僅從基層百姓喜愛和參與率來看,相聲的俗應該是主流,更接地氣!雅參雜其中,才更有意思!

當然隨著社會精神文明不斷發展,可能會更偏向於雅了!但包袱元素還是得來源於普通市井生活才對!這樣才能更好的保留、發展、弘揚下去!給中華兒女帶來無數歡聲笑語!!

所以,個人認為聽著開心高興??,最好從其針砭時弊中有所啟示就是好相聲!


想起老郭的一句話:不是我說的有多好,而是同行們的襯托。

又想起一句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雖然從基本功上看,苗阜並不算是棵好苗子,但至少還算是說相聲的。就這麼給毀了,真是可惜了。

其實這種狀態並不是他的本意,但所謂的「從眾」心理,讓他看到那些以前曾高高在上無限敬仰的老前輩們,就是這樣演繹著相聲,依然活得很快活,還掌握著話語權,所以他也開始不求進取,慢慢墮落。從此在你好我好哥倆好的相互吹捧中,脫離了舞台,脫離了衣食父母。

其實他理解錯了,「從眾」的「眾」應該是大眾,廣大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看來,他的藝術生命開始義無反顧的枯竭了,令人惋惜。


一個借相聲之名投機之人。相聲作為一種傳統的曲藝形式,與諸多地方劇種一樣,有其自身的規則及特點,失去這些規則和特點也就不能再叫XX劇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相聲曾被禁了很長時間,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中幾乎沒人聽過相聲,當再次聽到是被改造過的,與傳統相比,就是講個笑話,以至人們都以為講笑話就是說相聲。直到郭德剛紅起來,人們才有點恍然大悟,原來相聲還有那麼多的講究,也是有專業技巧的。與其它傳統戲劇一樣,要掌握好是要花時間花精力勤學苦練才行,而不是厚著臉皮講幾句笑話就可以糊弄的。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歷史的誤會,現在這行的扛把子不是傳統相聲出身,這才有了諸多附炎趨勢的投機之人。不過時間會證明,這種人終歸會被淘汰的。


喵汪領導了比較有特色的相聲團體陝西青曲社,在中原一帶逐漸成名,發跡得益於參加了北京衛視的相聲大賽,一舉成名,受到主流相聲界的青睞,於是和原為兄弟的德雲社劃清界限,更得到了姜昆賞識,入主春晚,晉級曲協委員。民間曲藝舉步維艱,靠票房維持幾無可能,德雲社如此勢力也得靠其他掙錢養活。青曲社更是如此。班主苗阜選擇走主流相聲路線,也算是生存的一種方式,侯寶林馬季不也是官方曲藝團的演員嗎?利用平台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說人民喜聞樂見的相聲,是最終目的。如德雲社靠自己實力屹立不倒的民間團體畢竟百年未有。苗阜個人是很有特點的逗哏演員,具體特色就是裝傻充愣指鹿為馬,老百姓喜歡這種二。但主流相聲歌頌相聲他未必合適,也未必受歡迎,但好不好笑不重要,這也許就是所謂相聲界的地位吧。本人以前很喜歡他的相聲,但自打他致力於主流之後,我就不報啥希望了。有得聽就聽一下,沒有了就去聽德雲社一幫小夥子的。


德雲社能火起來,是因為趕上網路時代,能迅速傳播各種作品,是靠口碑積累起來的名氣,不是靠是非出名。

總感覺現在很多所謂名人其實是歪門邪道,網路也不再是凈土,反而成為很多人的名利場,用來牟利的道具。

苗大致也是這類想快速牟利的人,根基不穩,站在風口上看不出深淺,等泡沫褪去,水平如何高下立判。


我聽的是相聲,又何必管說相聲的人的人品如何?(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其實無論是誰,被放在公眾的顯微鏡下,總有些東西被無限放大,從站隊到技法再到聽眾的個人喜好,似乎都能拿過來說上那麼一兩天。以前的郭德綱如此,捧他的捧上天,扁他的打倒還要踩兩腳,現在逢上苗阜王聲。何必呢?

我個人覺得,無論是誰說相聲,只要給觀眾帶來歡樂就夠了,不要再帶著有色眼光去翻看各種犄角旮旯的秘辛了。互聯網時代,即使侯寶林馬三立這些老藝術家,你要想找點亂七八糟的都很容易。平靜內心,安心聽相聲不好嗎?


本人西安人,不了解這個人,直觀感受如下

缺點:基本功很差,相聲套路過於單一,趨炎附勢沒有風骨,想得名利不靠打磨本事而是蹭別人的熱度。

優點:辦青曲社,養活了一大批、老中青三代社會盲流和流氓,使得他們有了臨時飯碗,不至於為禍社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