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自成

  李自成在金庸小說中出現,共有兩次。一次在《碧血劍》中,只佔很少筆墨,他以農民領袖的身分打入北京。另一次出現在《鹿鼎記》中,變草莽英雄爲江湖俠客。在《碧血劍》中,袁承志初見李自成,那時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李自成成了最有風光的大人物。

  書中寫李自成,主要有三個情節:一是寫他率起義軍入京城,威風凜凜,志得意滿,他在歡聲雷動中接受“萬歲、萬萬歲”的歡呼。他親自號令:“有人妄自殺傷百姓,姦淫擄掠的,一概斬首。”但事實上,他手下的大將除了李巖之外,都忙於搶劫掠奪財物與美女。這說明這支起義軍一勝利就暴露出種種弱點。二是寫李自成出爾反爾,剛剛決定寬恕太子,但聽了牛金星一句話,又默默同意下毒手。三是寫李自成對衆人的奉承絲毫不生反感,他帳下的大將見了陳圓圓醜態百出,他身爲主帥居然樂不可支。這幾筆,無疑點出李自成只是個流寇英雄,他經不起勝利的考驗,後來的失敗也勢所難免。這支農民軍中唯一能保持清醒頭腦的李巖,忠而見疑,最後被殺。李自成的形象大大不佳。

  李自成在《鹿鼎記》中再度亮相,金庸寫他潛入皇宮,居然還與陳圓圓有一段感情糾纏,生下阿珂這個女兒。這場戲寫天下第一大反賊(李自成)、天下第一大漢奸(吳三桂)、天下第一大美人(陳圓圓)、天下第一大武功手(九難)、天下第一小滑頭(韋小寶)大打出手。這幕鬧劇有點滑稽,也將每個人物漫畫化了。也許受姚雪垠創作的歷史小說《李自成》的影響,我總覺得金庸筆下的李自成,與自己過去認識的李自成有很大差距。其實,歷史上的李自成與姚、金二位筆下的李自成都不一樣。姚雪垠是過分美化了這位農民領袖,而金庸又過分誇大了李自成的某些缺點。

  李自成,陝西米脂縣人。他從小貧苦,後聚衆起義。他能從農民起義軍中崛起,從而建立大順政權,說明他確實具有遠見卓識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他南征北戰,在十幾個大戰役中都是以弱勝強,以寡擊衆。他兵敗受挫之時,表現出非凡的剋制能爲與判斷能力。在個人品格上,李自成攻進北京之後,得意忘形,聽信讒言,冤殺良將,這些也是事實。姚、金二位作家各取李自成的長處與弱點進行藝術虛構,這自然也是允許的,但若論反映史實,都未免失之偏頗。

  李自成的失敗,是由於在勝利中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李巖曾提醒過他:“大王雖得了北京,但江南未定..”對此李自成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反而揮手說:“大家喝酒!”至於農民軍的主要將領眼界不高,見了美女與財物就紅了眼,致使這支經過千辛萬苦才奪得政權的農民軍,在勝利中走了一步錯着,結果全盤皆輸。這是歷史的教訓,李自成本人也不是沒有責任。至於李自成的歸宿,有人寫他死於兵戰之中,有人說他出家爲僧,說法不一,至今未有定論;但金庸寫他當和尚之後,與陳圓圓生一女兒,這自然是不可信的。

  作爲一個歷史人物,金庸並沒有把李自成塑造成功,這自然與武俠小說這種題材有關。過去我曾讀過一本朱貞木寫的《闖王外傳》,寫李自成的部下與李自成爲爭一女子險些大動干戈,情節很曲折,但把李自成這個人物寫得不倫不類,看來在武俠小說中要寫好歷史人物亦非易事。

  2、常遇春

  最早認識常遇春,是讀《英烈傳》。常遇春一出場就很有風采,他生得豹頭環眼,燕頷虎鬚,提一把六十斤大刀,舞得如風似電。後來常遇春攻打採石磯,收伏荊襄,戰功赫赫,位列功臣廟第二。常遇春之死,據《明史》載:“(常遇春)暴疾卒,年僅四十。”

  《英烈傳》中則寫常遇春獨坐營中,忽然得疾。衆將來問安,常遇春就說要與諸公永訣,原來他早先得詩“先於和裏貴,後向柳中亡”,他兵屯柳川,是命歸之地。書中還寫了張三豐送詩一節,可見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常遇春與張三豐之緣,是借用了這個傳說。

  無論是《明史》還是《英烈傳》,寫常遇春之勇武善戰,都是粗線條的,不如金庸寫常遇春來得細膩。在《倚天屠龍記》中,常遇春初次亮相,年方二十,爲救周子旺兒子的命,差點被元兵所害,幸虧被張三豐救了。張三豐本想收常遇春爲徒孫,但常遇春身屬明教,不肯相背,竟然拒絕。後來他帶了半死不活的張無忌去求醫仙胡青牛醫治,胡青牛因爲張無忌不肯背叛武當,見死不救。常遇春寧可自己不治, 以自己性命換張無忌一命,這一幕戲寫活了一個義重如山的錚錚男子漢。後來張無忌胡亂用藥,雖把常遇春救活了,但胡青牛卻說常遇春損了四十年壽命,原來常遇春可活八十歲,現在只能活到不惑之年。這當然與常遇春四十而卒相合,但金庸以其想象圓其壽辰,則完全是小說家的創造。

  張無忌當上明教教主,因徐達、常遇春寡恩少義,終於鬱鬱引退。其實,徐、常二人與張無忌情同手足,常遇春又與張無忌有生死之交,怎會背後痛斥張無忌爲“小賊”?這全是朱元璋暗中用的詭計。朱元璋料定張無忌講究情義,一旦徐、常二人對張無忌不滿,張無忌必然會悄然而去,把明教教主之位拱手讓給自己。可惜張無忌武功雖高,在智謀上卻遠遠不及弄奸的梟雄。至於常遇春被人揹後中傷,更見朱元璋心地之險惡,手段之毒辣。

  常遇春卒於柳川,也未必不是幸事。當時天下未定,朱元璋親自爲之弔喪,至龍江,又追封開平王,可謂隆重之極;而徐達後來卻被朱元璋害死,一代開國功臣,落得如此下場,誠可悲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