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皇帝召幸后妃時,往往都是太監將裹著被子的宮妃抬到皇帝的寢宮,結束後再由太監送回。這倒也不是虛構,明朝嘉靖皇帝,因被宮女謀殺未遂,之後便對被窩中的人起了防備之心,后妃禁止整晚留宿皇帝寢宮的規矩自此開始,清朝皇帝更是惜命,專設「敬事房」負責具體落實此事。

眾所周知,古代中國大多數時期一直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對皇帝而言更不必說。但是後宮三千佳麗,皇帝卻只有一人,在明清之前的朝代皇帝是如何召幸后妃呢?其實不同朝代的侍寢規則五花八門、不盡相同。

周代侍寢看日辰

《禮記》中有關於「周代后妃制度」記載,「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御妻。」大意為周天子的後宮有六宮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嬪妃、二十七位世婦、八十一位妻子,當然,這裡「妻子」的意思和如今妻子二字的意思是不同的。如此看來,周天子後宮一共有一百二十六個不同級別和名稱的老婆。

這麼多老婆如何做到雨露均霑,這是一門學問。周代時尚未有專門負責皇帝內事的職能部門,那皇帝與後宮之事如何安排?其實很簡單,周代後宮妃子侍寢是以日、月、星、辰來決定的,主要取決於月亮的陰晴圓缺。這和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歡按天體、陰陽、曆數來決定順序有關,這也影響了帝王臨幸嬪妃的順序。

具體來說,在一月之中,前半個月中月亮由缺轉盈,後半個月中月亮由盈轉缺,所以前半個月侍寢安排由低級別嬪妃到高級別嬪妃,後半個月由高級別嬪妃到低級別嬪妃,根據月亮盈缺對應侍寢妃子級別,雖然方便管理,但這種固定的安排從另一方面來說卻非常缺乏人性化。

在眾多後宮妃嬪中,皇后和夫人自然會是絕對的優先權,但嬪位及以下的宮妃,則只能每晚九人同時侍寢,此情此景只想想就覺得荒唐至極,多少後宮女子,終其一生只得在這種屈辱中漸漸枯萎……

漢代後宮受臣制

漢代朝堂中,不得不提起一個人——西漢權臣霍光,他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還是大司馬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此外,霍光是漢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以及漢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親。元鳳政變之後,霍光的權勢無人制約,霍氏外戚完全掌控了整個漢代朝堂。

霍氏專權,霍光本人雖無皇帝之名,但卻行皇帝之實,就連漢昭帝劉弗陵召幸嬪妃都要受到霍光制約。究其原因,這和劉弗陵的皇后上官氏有關。漢昭帝劉弗陵即位時年僅八歲,四年後下旨立六歲的上官氏為皇后,而上官皇后正是霍光的外孫女。

利益相關,霍光希望下一代皇儲必須有霍氏的血脈。待漢昭帝劉弗陵稍大後,他立刻被霍光親信包圍起來,不僅外有霍光的兩個女婿保護漢昭帝安全,陪伴他出入,內有霍光外孫女管制漢昭帝後宮,並且監視他的日常起居,皇宮內外人員皆聽從霍光。

為了使漢昭帝專註上官皇后,霍光示意御醫建議皇帝「節制」,禁止漢昭帝召幸嬪妃,此外,他還禁止皇宮內所有女子穿裙子,而必須穿有前後襠的褲子,以免年輕的皇帝一時衝動寵幸宮女。不得不說,霍光為了漢昭帝專寵上官皇后可謂是費盡心機。

儘管如此,上官皇后雖然專寵,但並未生下子嗣,這也直接導致了漢昭帝在位十三年卻並未有一男半女。

晉武帝後宮美女過萬

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建國次年滅吳,統一了全國。隨後司馬炎採取了一系列利於發展生產的經濟措施,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73年,司馬炎令中品以上官員家中的適齡女兒充入後宮,次年,又選下品官員以及普通士族家中適齡女子入宮。至此,連同之前魏元帝以及吳末帝遺留下來的5000餘名宮女,司馬炎後宮已有一萬餘美人。

面對人滿為患的後宮,司馬炎簡直是眼花繚亂,無從下手。司馬炎每天都在為不知該召誰侍寢而感到煩惱,後來甚至想出了坐羊車選寢妃的辦法。以羊拉御車,羊在哪處房前停下,司馬炎就與住在該處的妃子飲酒作樂,晚間就寢於該妃子處。

後宮妃嬪眾多,其中更免不了爭奪,她們絞盡腦汁地吸引羊車在自己住處前停下,有的妃子將竹子插在門邊,有的在門前空地上撒鹽汁……

司馬炎後期寵妃胡貴妃,不僅自身姿容出色,性情柔和,頗得聖寵。晉武帝時常在她的寢宮留宿,這其中和胡貴妃善於引誘羊車有極大的關係。

幾千年來,不同朝代的後宮中或多或少都有幾百上千的嬪妃,這一羣數目龐大的「粉黛」隊伍,無論受寵還是冷落,她們實際意義上都是皇帝的奴僕,自覺不自覺地涉及朝堂爭鬥的工具,充當著帝王享樂的玩物和傳宗接代的產物。這樣的一生,哭多於笑,恨多於愛,哀多於樂,苦多於甜。


隨著《如懿傳》漸入尾聲,今年的清宮大戲即將拉上帷幕。不管是《如懿傳》、《延禧攻略》,還是之前經典的《甄嬛傳》,親們看盡了後宮女人的勾心鬥角,似乎小主們過著高高在上的富貴生活,爭寵求子是人生全部。其實歷史上,清朝的后妃們是最沒有尊嚴的。

歷史上,清朝與所有的朝代都不同,其他朝代是臨興,而我們電視裏看到侍寢,是來自清朝皇帝的獨創。清朝皇帝將自己的地位高高抬起,即便是自己的女人,也要為皇權讓步。他們採用翻牌子的方式,將嬪妃的封號寫在綠頭牌上,皇上想要誰服侍就把誰的牌子翻過來。這樣的劇情,很多影視劇裏都有展現,比如《甄嬛傳》的情景就非常符合歷史。被翻了牌子的妃嬪,需要全身赤裸包在棉被裡被太監送到皇上的居所,然後從皇上的路在露在外面的腳處爬入被子中,房事完畢還要從原路爬回。這樣做一是為了安全,另外就是展示至高無上的皇家權威。所以《如懿傳》裏所謂皇上對如懿深深情意,只能說是編劇的臆想吧!

那麼其他朝代的皇帝們又是咋樣的呢?清代之前的皇帝採取的是臨幸,也就是皇帝到喜愛的妃嬪宮中過夜。甚至按照文獻記載,皇帝的臨幸還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皇后、三夫人、九嬪都有一定的時間要求,皇上都要兼顧。明朝時,皇帝第一次臨幸妃嬪的住所,還要將宮殿裝飾一新,同樣妃嬪也要有相應的裝飾。可以說這是對妃嬪的一種尊重,也是成為皇帝女人的一種形式化認可,比著清朝的被子一裹還是很有人情味的。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標誌。很多人想要當皇帝,是因為皇帝擁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當然實際上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這麼多嬪妃,但是幾百個總是有的,所以,這也帶來了一個麻煩事,就是每天晚上到底寵幸哪個嬪妃?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曾經有人給皇帝想了辦法。九嬪以下,每九人中進御一人,八十一女御佔九個晚上,世婦二十七人佔三個晚上,九嬪佔一個晚上,三夫人佔一個晚上,以上共十四夜,皇后獨佔一個晚上,共十五夜。

也就是說,皇帝每天晚上都得陪睡,而且人選還不由自己確定,不過這顯然不能實施,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不是嬪妃服侍皇帝,而是皇帝服侍嬪妃,簡直比鴨子還要累。

實際上,皇帝在選擇侍寢嬪妃時,還是有決定的權利,而且也有權利休息。不過,要是長時間只寵幸一人,或者長時間自己睡,估計也會有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為畢竟還有傳宗接代的責任。

至於嬪妃,在競爭這麼激烈的環境下,為了自己能夠被寵幸,將來能有個地位,則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

1、翻牌子

明朝,皇后以下,每個嬪妃都有一個綠色的名牌,皇帝喫晚飯的時候,太監就把這些名牌放到皇帝面前,供皇帝挑選。皇帝要是有興趣,就從中挑一個。等晚上皇帝睡覺之後,太監們就會把這個嬪妃運到皇帝的寢室。皇帝要是沒興趣,不挑選即可。

這種方式皇帝的自主性比較高,嬪妃們也很難耍什麼手段。

2、唱歌吸引皇帝

元朝元順帝的時候,有個宮女在宮中寂寥無事,天天晚上在自己的樓上唱歌,因為唱的比較好聽(主要是聲音比較大),就被元順帝給聽見了,於是就召見了一次,一來二去竟成了元順帝最為寵幸的嬪妃。

這屬於憑藉自己的才藝出位的,不是每一個嬪妃都能效仿。

3、姐妹引薦

宋徽宗的時候,宮裡有兩個宮女,都沒有機會得到皇帝的寵幸,於是兩個人就相愛了,而且約定,將來要是誰能首先得到皇帝的寵幸,一定不能忘了對方。

後來,其中一位果然被皇帝喜歡上了,她沒有忘記當初的約定,就給皇帝推薦另一個宮女。不過這個宮女生的人高馬大,實在不是皇帝喜歡的類型,所以推薦沒有成功。

有一次皇帝喝醉了,想要去寵幸自己喜愛的那個宮女,趁這個機會,宮女就讓自己的朋友替代了自己,皇帝喝醉了,就稀里糊塗地過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發現。

這說明,平時有個好人緣還是很重要的。當然,這種方法不能常用,以免犯欺君之罪。

4、編故事

宋真宗的時候,有一個宮女沒有被皇帝寵幸的機會,就想了一個辦法。

有一次,她服侍皇帝起居的時候,說自己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一個神仙,神仙讓自己給皇帝生一個兒子。宋真宗這時候還為沒有生兒子著急,聽了這個話,馬上寵幸的這個宮女。至於宮女是不是做了這麼一個夢,別人就無從知道了。

5、射箭選嬪妃

唐敬宗李湛,15歲就當了皇帝,天天為選哪個嬪妃過夜傷腦筋,後來他就想了個辦法,他發明瞭一種弓箭,箭頭上塗上香料,然後讓所有的嬪妃都集中到一起,皇帝射中誰,晚上就和誰過夜。

這種方式有點像玩大輪盤,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比較刺激。

不過,皇帝因為玩得比較狠,18歲就掛了。

為了被皇帝寵幸,從而在後宮出人頭地,嬪妃們是費盡心機,皇帝則需要處處提防,以免被嬪妃們算計,當個皇帝也不容易啊!


中國古代的皇帝擁有三宮六院,妻妾成羣,當他想和后妃交歡時,選擇誰侍寢就變成一樁令人頭痛的麻煩事。為此,歷代皇帝「發明」了許多辦法,有的還生出不少有趣的風流故事。中國古代皇帝的性生活十分隨意,但臨幸后妃卻是一件大事,因為這事關係到皇家血脈的正統與否。皇帝從數量眾多的后妃中選一名與其交歡,是對被選中女子的龍恩和寵愛,因此稱為「臨幸」、「駕幸」、「恩露」……從后妃的角度來講則是「承幸」。皇帝臨幸后妃可是內廷的大事情,萬萬馬虎不得。據記載,周代時已有專門負責天子臨幸後宮之事的官員,稱為「陰令」;漢代則設掖廷令,負責每天傍晚記錄當夜由誰侍御寢;東漢以後,這類事情專由宦官太監擔當,此後每朝每代宮中必有一本備忘錄,專錄皇帝臨幸之事,以備由於後宮中儘是嬌艷美女,每天臨幸誰有時就會變成一樁令皇帝非常頭痛的麻煩事,尤其是那些後宮隊伍龐大無比的皇帝。西晉武帝司馬炎後宮規模突破萬人,為瞭解決寢宿的難題,他發明瞭「羊車選侍」的辦法:坐在羊車上在通往後宮的路上溜達,羊車停留在誰的門前,就選誰當晚陪侍。到了南朝,宋文帝也採用晉武帝發明的辦法選侍。妃妾們當然都希望羊車停在自己門前,有一名聰明的妃子名叫潘淑妃,她在羊車經過的路上灑上鹽汁,引誘羊舔著鹽汁一路來到門前。由於羊老是停在潘淑妃的門前,文帝於是感嘆道:「羊都為你留連,何況人呢?」據說風流皇帝唐玄宗在開元、天寶年間,後宮妃妾多至四萬人,他不知道該如何臨幸她們。虧他在這方面主意還挺多,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每天將一羣宮殯召集在一起,讓她們擲骸子定輸贏,最後的優勝者便是當夜陪侍人。到了春秋時節,唐玄宗命令後宮女子在各自的門前栽花,自己跟隨蝴蝶信步款款,蝴蝶停在誰門前的花枝上,皇帝當晚便留宿在誰處。這一方法又被戲稱為「蝶幸」。到了明代,開始制定一套嚴格的制度來對皇帝的性生活進行管理,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由選擇侍寢妃妾的權力,當然也少了許多風流故事。明代時,在紫禁城內設立了敬事房,專責管理皇帝的夜生活,敬事房的總管稱為敬事房太監,他的主要任務就是安排並記錄皇帝與后妃交歡的有關事宜,皇帝每晚在哪裡與誰寢宿,全都記錄在案。與此同時,宮中的女官彤史則負責記錄后妃們每晚的形跡。兩相對照,一旦後宮中有誰懷孕生產,查一查受胎年月日,初生兒的身份即刻辨明。明代除了皇后,皇帝的所有妃妾都備有一塊綠頭牌,即末端為綠色的名牌。皇帝喫晚飯時,由敬事房太監將幾十塊綠頭牌置於一隻銀盤中,端到皇帝面前,然後跪聽皇帝指示。如果皇帝選中哪個妃子與她同房,就把這個妃子的名牌翻過來,放回銀盤;如果皇帝這天沒「性」趣,則說一聲「去」。敬事房太監退下後,把皇帝選中的妃子名牌交給手下太監,由手下太監去通知被選中的妃子蘭湯沐浴,做好「承幸」準備。到了晚上,妃殯們所住的宮門前統統掛起紅紗燈籠,而「承幸」妃子宮門前的燈籠則被卸下,表示皇帝當晚已選定寢宿的地方。負責巡街的太監看到信號,便傳令其餘各宮熄燈寢息。皇帝臨幸的妃殯處按照慣例要焚香,香氣異常,焚香的目的正如一首宮詞所言:「參於鼻觀氣非清,脈脈遺芳媚寢情。雨跡雲蹤易牽引,莫容輕靄上空明。」通俗地說,就是起到催情的作用。假如是皇帝第一次臨幸的妃殯處,還要「鋪宮」,即由太監將房間裝飾一新。明代的這種制度,一直到清朝還被承襲下來,順治皇帝認為這一制度對於確保皇帝子女的純正血統很有用處,同時也可對後代皇帝的縱慾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清朝皇帝的臨幸方式與以前各代不同,不是皇帝登門,而是由敬事房太監將皇帝翻綠頭牌選中的妃子送到皇帝的寢宮。按照規矩,妃子侍寢之前先以蘭湯沐浴,然後一絲不掛脫光衣服,太監用紅錦被將其裹起來扛到皇帝的御榻前,再揭去紅錦被。皇帝先已寬衣解帶,赤裸著鑽在被窩裡,被子蓋至腳踝處。送來侍寢的妃子不能從被頭處鑽進皇帝被窩,也不能揭開被子,要從敞開的被腳處爬進去,事畢再從被腳處爬出,由太監仍舊用紅錦被裹好扛出寢宮。因為即使身為皇帝的妃子,她還是「臣妾」,為臣的自然不能光著身子背對皇帝,所以只能面朝皇帝往後「卻行」。行房時,敬事房總管還要站在門外敬候,聽見裡面動靜差不多了,便高聲唱道:「是時候了。」如果碰上皇帝興緻正高,裝聾作啞,就重複一聲,但喊過三遍,皇帝就必須招呼太監進房,這也是祖宗定下的規矩。太監將妃子扛出去後,總管照例記錄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某後」,以備查驗。這份檔案稱為《承幸簿》,除了皇帝本人以外,只有太后有權調閱。皇帝死後,便將它燒毀,不再留下任何記錄。由於這個存檔制度限制了皇帝的性權利,對於皇帝來說有點「不仁道」,所以清朝的大多數皇帝都對之不滿意,但這是「祖制」,不能隨意更改,於是便經常找藉口住到圓明園等行宮去,因為那裡沒有這一套存檔制度,行事比較方便些,如鹹豐皇帝年輕時,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圓明園,恐怕與此不無關係。耐人尋味的是:鹹豐皇帝雖然獲得了極大的「性自由」,卻由於縱慾過度而早逝。由此看來,任何權利,包括性權利沒有限制沒有節制是不行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