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巧龍的想像圖(FunkMonk (Michael B. H.)@Wikipedia/CC BY-SA 3.0)

輕巧龍的想像圖(FunkMonk (Michael B. H.)@Wikipedia/CC BY-SA 3.0)

國際科學期刊《岡瓦納研究》本月刊登的古生物研究指出,澳洲維多利亞省奧特威角5年前挖出的一塊恐龍化石屬於稀有的「輕巧龍」化石,這種恐龍是暴龍與伶盜龍的近親,距今已有1億1千年歷史,這也是澳洲首度挖掘出輕巧龍的化石,也是世上第2塊白堊紀的輕巧龍化石。

2015年,志願者帕克(Jessica Parker)參加澳洲墨爾本博物館(Melbourne Museum)主辦的年度挖掘活動,並在維多利亞省(Victoria)奧特威角(Cape Otway)附近 挖出一塊長約5公分的脊椎骨化石。起初,這塊化石被認為是翼龍(pterosaur)化石,但墨爾本斯威本理工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古生物學家波羅帕特(Stephen Poropat)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這塊化石其實是稀有的無齒恐龍「輕巧龍」(Elaphrosaurus),該研究於本月6日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岡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

20世紀初,東非坦尚尼亞(Tanzania)首度發現輕巧龍化石,波羅帕特說輕巧龍化石非常稀有,目前只在坦尚尼亞、中國、阿根廷等地發現。該化石顯示該輕巧龍長約2公尺(6.5英尺),但先前在坦尚尼亞、中國、阿根廷等地發現的輕巧龍化石顯示,輕巧龍的長度最長可達6公尺。

波羅帕特說:「輕巧龍有著長脖子、粗短的前肢、小爪子、相對輕巧的身體。」他指出輕巧龍的頭很小,每個爪子有4根手指。此外,他表示成年的輕巧龍可能不吃太多肉,甚至可能吃素:「就恐龍而言,輕巧龍相當怪異。少數已知的輕巧龍化石顯示,幼年的輕巧龍有牙齒,但成年後失去了牙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