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是顛撲不破的訓練鐵律。聯合作戰指揮訓練也必須瞄準戰場實際,演練指揮打仗之策,研練戰爭制勝之法。不論是戰法創新,還是行動控制,不論是聯動作業,還是信息系統運用,都不能偏離了實戰這個根本要求。

戰法前瞻不可脫離實際。戰法研究、謀略創新是聯合作戰指揮訓練的核心和關鍵,直接決定聯合作戰指揮訓練的質量和效益。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場完全相同的戰爭。戰法研究應當而且必須前瞻設計,解決未來“打什麼仗”“如何打仗”的問題。但戰法前瞻從來都不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地異想天開,而應着眼戰略形勢可能變化、作戰能力可能發展和作戰對手實際情況來設計、來構想。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戰法前瞻如果脫離實際,就可能出現“為新而新”“為奇而新”的做法,不僅指導不了未來作戰,也牽引不了部隊訓練。要知道,戰法過度前瞻或者過於保守,都偏離了能打勝仗這個根本,應該把戰法設計的立足點放在現有裝備上,着眼武器裝備可能發展,把現實與可能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以“正合”以“奇勝”。

縱觀全局切記抓住關鍵。統攬全局、抓住關鍵,是實施聯合作戰指揮的基本要求,也是聯合作戰指揮訓練的重要內容。“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謀全局、控全局,已經成為聯合作戰指揮的普遍共識。但如何打破軍種“壁壘”,融合形成體系之力?如何拆除軍種“藩籬”,聚合形成指揮合力?實踐中,有的同志喊着統觀全局的口號,全盤“下放”指揮權,把聯合指揮等同於軍種指揮之“和”;有的打着精確指揮的旗號,“一竿子”捅到底,把聯合指揮簡化成戰鬥指揮。對此,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的《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就曾指出:“應該集中的不集中,在上者叫做失職,在下者叫做專擅,這是在任何上下級關繫上特別是在軍事關繫上所不許可的。應該分散的不分散,在上者叫做包辦,在下者叫做無自動性,這也是在任何上下級關繫上特別是在遊擊戰爭的指揮關繫上所不許可的。”面對紛繁複雜的戰場態勢,聯合作戰指揮員如何抓關鍵?應做到善觀敵情變化,深入分析敵之意圖,研判其可能行動;善察我情狀況,深入分析我之作戰能力,研判我遂行任務潛力;善析環境演變,深入分析戰場環境之利弊,研判對我行動之影響。在此基礎上,站在聯合作戰之全局,找出當前影響任務完成之關鍵行動、關鍵方向、關鍵力量,圍繞這個關鍵協調作戰行動、調控作戰資源,通過一個又一個關鍵任務的完成,把聯合作戰導向勝利。

基於信息系統練好指揮。信息時代,網絡信息體系是打贏現代戰爭的核心支撐。指揮信息系統,是網絡信息體系的關鍵支點,也是指揮員指揮作戰的重要依託。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組織開展基於信息系統的對抗訓練成為世界各國軍隊的普遍做法。伊拉克戰爭前夕,美軍中央司令部組織各級指揮員、參謀和技術保障人員,在前線臨時指揮部進行了代號為“內窺03”的軍事演習,反覆推演檢驗和完善決策方案,保證了美軍在戰場上能夠有條不紊地展開軍事行動。然而,所有信息系統都是人設計的,都不可能全面真實地反映作戰客觀實際,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和缺陷。基於信息系統練指揮,就不能僅盯着輸贏,把功夫花在找“空子”上。面對日益迫切的聯合作戰指揮能力生成需求,基於指揮信息系統對抗訓練應該牢牢把握指揮打仗這個根本要求,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發揮信息系統功能上,快速察情、快速謀劃、快速決斷、快速調控,以快制勝;把運用的焦點放在力量聯合上,優化指揮關系、再造信息流程、重塑作戰體系,真正實現在恰當時間、恰當地點,用恰當的系統,把恰當的信息給恰當的人;把訓練的難點放在施計用謀上,研練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戰法招法,回答和解決好未來打仗如何破敵體系、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奪取制權,做到像用手中槍一樣運用系統指揮打仗。

聯合指揮訓練不能偏了方向 新聞 第1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