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很容易,活下去才更需要勇氣”

關於那段過往,我們該怎麼定義?是記得了二戰的殘忍,還是記得了協約國的侵略,抑或是記得了同盟國的勝利,或是,記得了在這個戰爭中曾出現的愛國、愛家、珍惜生命、為國捐軀?
 
電影名:永遠的0
主演:岡田準一、三浦春馬、井上真央
上映時間:2013(原版小說於2006出版,2015年播放由向井理主演的三集紀念劇)
劇情簡介(轉自維基百科):
講述青年佐伯健太郎對外祖父生前戰友進行探訪追憶,以探尋戰死的外祖父宮部久藏的過去。宮部久藏是太平洋戰爭期間一名零式艦上戰鬥機飛行員,他深愛著妻子,希望活著回到家人身邊,但最終在沖繩島戰役擔任神風特攻隊於特攻中陣亡。

心得:
或許是因為對那個年代的好奇,以二十世紀為背景的故事對我一直有致命的吸引力,例如以上海租界為背景的《上海王》(也可能是有鍾漢良,這是小哇的圈粉劇)、香港淪陷的《傾城之戀》(我絕對不會說因為陳數太美了)、國共內戰的《一把青》(這個絕對是為了吳慷仁),例如二戰期間的《櫻子(純情閃耀)》(也是因為宮崎葵)、皇民化下的《KANO》(當然是因為是棒球劇,每看必哭)、動畫大師的《風起》、日治下的《回家》,例如諜對諜的《模仿遊戲》、灰暗而晴朗的《偷書賊》。
 
一個大時代下的小故事,有人終將錯過,有人得以廝守,有人徒留遺憾,有人終得幸福。
 
整個故事繞著二戰時期非常優秀的飛行員宮部久藏,由外孫佐伯健太郎和姐姐的調查,慢慢揭開二戰特攻隊的面紗。
 
我很喜歡這種日式陳述故事的方式,每個角色所看到的都會不同,慢慢描繪出故事的模樣,如同拼圖的過程,而觀眾就像劇中的青年佐伯一樣,聽著每個人的敘述,也是看著每個人的情感轉折,一塊一塊線索找,慢慢拼湊出完整的宮部久藏。
 
在大多數人眼裡,宮部久藏是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縱使成績優秀,卻在每次出勤時,自己飛上高空躲避戰局。有人說他是海軍之恥,有人說他是懦夫,多數倖存下來的老兵,對他嗤之以鼻,有的談到他的過往憤慨無比,有的認為不值得談論。但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最後選擇走上特攻隊的?
 
在好多個負評後,終於找上了那些崇敬著宮部久藏的人。
 
 川崎說,是教官讓他活下去的。每當他在瀕死邊緣,想放棄生命時,都會聽到教官那句深深烙印在腦海的“川崎,現在你懂了嗎”,讓他在看不到生機的大海中,能一連遊了九個小時躲避鯊魚。
武田說,他不懂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最後會走上特攻隊。
景浦趕了對自己親生外公感到懷疑的健太郎,選擇和堅信外公的健太郎提起這段日子。一個表面上對宮部久藏有怨的人,曾開槍射擊他的飛機的人,對他卻是相當崇拜,甚至願意為他犧牲自我。
最後一個線索是大石,宮部久藏的學生,也是一直陪在宮部妻女身邊的人。從他口中,描述的是當年宮部教官對他的照顧,還有託給他的事,他原本是要犧牲的,卻因為宮部,他坐上了有問題的飛機,反而活下來了,而宮部,自殺攻擊,身亡。
 
“如果會害怕,是因為有所愛,那是不是孑然一身,就可以無所畏懼?”忘了是在哪裡看過這句。在那個身不由己的年代,多了寄託,多了掛念,有時候纔是錯。人可以因愛勇敢,也可以因愛害怕,是不是無所愛就無所畏懼,沒有感情就不會害人害己?
 
他是一個充滿愛的人,無論是對家人,對學生,對同袍,或是對日本。這樣的愛無對錯之分。每個人都希望能陪著自己的家人到永遠,為家人努力活下去,是人之常情。愛護學生,保護戰友,也沒有錯誤。說他是海軍最懦弱之人,不能說錯誤,畢竟活下去,對於那個幾乎人人都想為自己的國家犧牲的時代,身為軍人,貪生怕死是大逆不道的事。對國家,他不像那些誓死為國捐軀的愛國份子,反而是想著“戰後,我們死後,日本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是不愛國嗎,我不認為,他比任何人都在乎未來的國家會不會更好,會不會長久,或許他也知道,這場長達八年的戰爭,最後日本的選擇將是走向失敗。因為愛,他害怕死亡,怕妻女未來的生活不好,為犧牲的同袍學生不值,到最後,他不害怕死亡了,那是一個必死的結局。
 
“夠堅強的人,纔有辦法貫徹始終。
 
他比任何人都勇敢。最後一程,或許他是故意保下學生,又或許是他已經知道結果,他離開時就像終於戰爭結束,能返鄉了。
 
活下來的人,不能讓戰死的人白白犧牲,我們要把故事傳下去。”
第一位對宮部教官充滿崇敬的人,是個癌症末期的病患,或許是命中,他必須把關於教官的故事講出來,等著被傳下去。
倒數第二個崇敬這宮部教官的人,不只在戰後保護了宮部妻女,更留下了那些資料,他甚至不願向認為自己的外公是懦夫的健太郎提起這段過往。
最後一個,也就是大石,那位被宮部保住性命的小飛官,從前松乃不讓他說,最後他還是把故事說出來了。那些崇敬是真,感情是真,負責是真,痛也是真的,不管他是以什麼樣的身份倖存下來,以什麼樣的身份陪著宮部妻女走過一生,他終在老年時,談起這段原本不願告人的時光,落下的是淚水,是折磨,是責任。
 
“我們並不是特例。”
戰後倖存者的生存之道,是在所有無奈所有不得已下,慢慢找到安穩活下去的方式。松乃最終讓大石陪在身邊,除了是瞭解到亡夫的安排,或許也是讓生活好那麼一點。最後的結局,我們早就知道了,特攻隊失敗,協約國輸了這場戰爭,不論是兵,還是人民,是同盟還是協約,或許都有那個曾向讓一切結束,免其他人於苦的心。說是反戰也好,說是右派也好(宮崎駿曾提到),這何嘗不是戰爭下,許多人那極小不能說出的願望?
 
岡田準一在這部戲的詮釋可算是無可挑剔,每個轉折每個心境,都描摹的很好,而且顏值夠雖然身高不夠XD。這部戲出色的不只是劇本,不只是特效(真的是良心特效,高空飛行被炸的特效都算逼真,遙望一把青的特效實在不忍直視),還有每個演員的詮釋,三浦春馬飾演的青年佐伯作為傾聽者,從起初的好奇,後來對自己外公的懷疑,到最後必須找到答案。井上真央飾演的宮部松乃,雖然戲份不算多,她的感情也放的很深,一開始見到丈夫的欣喜,後來失去丈夫,誤認丈夫的學生大石是丈夫,照顧女兒,逐漸接納大石,詮釋到位。
 
我沒有看過小說,或許電影刪減了不少劇情,但仍不改故事的張力與吸引力。輕推理背後沉重的故事,經過鏡頭的描述後,讓人輕易進入故事,不過這也是一個壞處,小說給了讀者想像空間,那閱讀時能天馬行空的設想那個背景會是怎麼樣的。而影片少了這部分,雖然把想像具象化了,卻容易把觀眾關在導演編劇製片和演員的世界,就像在我們的想像裡,或許那個二戰的年代,天空都是陰的,空氣是灰濛濛的,色彩更是如同那個年代般黯淡,只有血和爆炸的火花是鮮豔刺眼的,而我們不知道,那個年代的天空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字描述裡,有晴天有太陽,有笑容有歡樂,但被影片給的既有印象侷限後,很難想象那是個也有太陽的年代。因為,歷史告訴我們那是個灰暗的從前。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對於二戰,大家是否都記得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等,而忘了這段歷史的另一面?日本人諷刺這為“自虐史觀”,學生要唸的是當年日本的錯,卻對曾為這個國家付出的一切不熟悉。當然,這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過去,但是歷史在那,不是人們能輕易忘卻的,更不是人們能輕易否定的。
 
佐伯健太郎找的不只是過去,不只是歷史,同時也是親情,是故事,追源也是追遠。如果我是他的話,我也會選擇這樣慢慢找答案吧,為什麼是零,為什麼是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