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術界提出的「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後來也被中國民眾所熟知,所謂崖山之役,實際上講的就是元軍和漢奸部隊於1279年在崖山打敗宋軍,宋朝因此亡國的事情。崖山之役,宋軍敗局已定的時候,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因此徹底敗亡,此一幕,即便是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是非常悲壯的,如非萬不得已或者情勢急迫,陸秀夫也絕對不會出此下冊。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陸秀夫如果不投海,最終的結局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被元朝招安,像張弘范等人一樣賣主求榮,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和文天祥一樣英勇就義。陸秀夫很有可能會選擇後面一種,所以與其在被元軍抓了之後做個俘虜被虐而死,還不如死的更為壯烈一些。因此,陸秀夫的這種選擇無可厚非。

網上現在有些人對於陸秀夫投海有一些指責,指責的主要原因在於陸秀夫投海是拉著南宋幼帝一起的,而幼帝當時只有八歲,這樣的方式太過殘忍。誠然,讓一個不諳世事的八歲的小孩以失去生命的方式去承擔國家滅亡的責任或許是非常殘忍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實屬情非得已,不投海,就會做俘虜,在三年前,五歲的恭帝趙顯和謝太后已經投敵了,如果這一次再投敵的話,南宋皇室的顏面將會進一步沉淪。所以,陸秀夫這樣的做法不僅在青史上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當時的環境下也是無可厚非的。

因此,回顧歷史,應當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陸秀夫托帝投海,死的壯烈,無可厚非。


我們都知道,南宋末年,蒙古人把南宋流亡政府追到崖山,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小皇帝,從船頭上往海里驚天一跳。陸秀夫的民族氣節,陸秀夫的愛國情懷,陸秀夫的崇高品德,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陸秀夫負帝殉海雕塑)

不過我這裡想問一問,陸秀夫背上背的那個小皇帝幾歲?叫什麼名字?他的年號是什麼?有沒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

同時代的文天祥寫過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陸秀夫用他的驚天一跳,證明了文天祥說的這句話的價值,也證明了自己生命的價值。陸秀夫雖然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就死了,但是,他的英名流傳了下來,現在我們歷史書上有陸秀夫的名字,歷史教材上有陸秀夫的名字,現在還有各種陸秀夫紀念館,陸秀夫紀念碑。

前些時候,還因為陸秀夫陵墓被毀,在網上掀起掀然大波。大家對那些毀陵墓的行為充滿聲討,對英雄受到侮辱感到痛心。

但是,同樣跳了海的小皇帝,歷史為什麼沒記住他的名字呢?為什麼沒有他的紀念館?他的事迹為什麼沒進入教材?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話,為什麼沒在他身上起作用?

他作為皇帝,甚至連廟號都沒有。當然了,他沒有後代,沒人供奉他,也不可能有廟號。他這個「宋懷宗」的廟號,還是元末農民起義者韓林兒等人,為了反元,樹旗號的時候,自行給他樹起來的。很多歷史學家並不認可,他們更願意稱呼他為「衛王」。當稱呼他是「衛王」的時候,意思是他連一個皇帝都不算。

(後人畫的宋懷宗像)

如果連皇帝都不算,他跟著跳了一次海,實在是顯得有些莫名其妙。

最關鍵的是,他還是個孩子。

作為孩子,他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享有玩耍的權利,享有被寵愛的權利。

但是這個孩子從來沒有享受過這些權利,他是1272年出生的,1276年臨安告破,宋恭帝和楊太后被擄走,然後,4歲的他就隨流亡政府顛沛流離。和他有同樣命運是他的哥哥趙昰。他的哥哥最早被立為皇帝,是被嚇死的。接著他被立為皇帝。他究竟承受了多少驚嚇,我們不得而知。總而言之,他肯定沒有過一天的快樂。

這個孩子,連一個普通的兒童應有的快樂都沒享受過,大人們卻讓他盡一個巨大的義務!家國大義,宗廟社稷,連一個成年人都承受不了,一個小孩幼嫩的肩膀,怎麼承受得了呢?

(陸秀夫紀念館)

但是那些大臣們,卻偏偏讓他來承擔,最後還要了他的生命。

所以,如果從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這件事,對小皇帝是不公平的,也是殘忍的。陸秀夫這樣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謀殺的行為。對這種行為,我們其實是應該譴責的。


我來答一下,說到這件事,必須說到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和陸秀夫。

他們三人的詳細事件我就不介紹了,估計大家都知道。

今天剛剛去看過宋少帝墓,順道去了文天祥公園。看了那些刻篆刻的文字,走進去最深印象的。文天祥的是氣節,另外一個就是對宋少帝的同情加無奈。

這個是文天祥的介紹,

完整版的正氣歌

宋少帝墓,規模很小,就一個角落,據文字記載是赤灣當地的漁民,在海灘上發現了一個穿龍袍的小孩,見鳥兒繞遺體飛行不去,後來才知道是宋少帝的。

據說當時張世傑讓陸秀夫,帶著小皇帝坐小船逃走,陸秀夫擔心小皇帝被元軍抓住受辱,讓自己的妻子跳海之後,自己背著小皇帝也跳海而死。

南宋的遺民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跟著跳海殉國的人數據說有近10萬人。場面悲壯無比,所以才有人說宋之後無華夏。


謝邀,陸秀夫背負幼帝縱身跳海,宣誓了一個民族的氣節,是永垂青史,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話出自文天祥之口,也是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的共同寫照,國可破,家可亡,人的尊嚴,民族氣節不可丟,這是華夏文明與世長存的根本所在。

陸秀夫,字君實,南宋左丞相,其時文天祥為右丞相。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鐵騎攻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宋恭帝趙顕被俘,陸秀夫立趙罡為端宗皇帝,與大將張士傑,招集殘部,繼續抵抗元軍,寡不敵眾,由陸上退至海上,趙罡患驚風死,又立趙昺為帝,建立海上朝廷繼續抗爭。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攻破崖山(廣東新會南),陸秀夫令人以白絹縛幼帝於背,跳海殉國,享年44歲。


看看這句話,究竟是誰的大宋朝完了?

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將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一是道德綁架,因為他擁立擁立衛王,所以衛王就得以身殉國。我要是衛王我寧可這國亡了。二是他惦記誰當皇帝誰就能被他弄死。現在不也這樣么,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就能弄死,所以沒毛病?三是再一次證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未成年人就沒有自主選擇權。衛王年紀多大?七歲啊,七歲的孩子懂什麼!四則是他這種選擇和「挾天子以令諸侯」並無不同。他要自己跳海能這麼出名呢?後世一提宋朝自誰而終就會想起衛王,一想起衛王的死法就會想起他陸秀夫。

垃圾!這種垃圾誰鼓吹誰心理變態。還民族氣節?原來中國的民族氣節是「杖劍驅妻子入海」,順帶弄死自己的皇帝?」抱歉,這種事我是不可能會贊成的。三傑?呵,這是在侮辱文天祥和張世傑。


可以消滅我的肉體,征服我的土地,

但不能征服我的靈魂。當時隨之投海的還有南宋遺臣遺民十餘萬人。北有文天祥,南有陸秀夫。

是以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氣節,是人身上最重要的東西

客觀地說,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決定著一個人的志向和抱負。陸秀夫當時已貴為左丞相,其能力和見識勢必遠超一般人,再加上忠君愛國、士可殺不可辱等思想已經達極致,陸秀夫做出負帝跳海的行為可以說是必然。

能做出如此行為的人,用一個成語來講,那就是大義凜然!這樣的人在那一刻他就沒有想到一絲一毫自己該如何,他心裡裝的都是幼帝,為幼帝的生與死做了不止百餘次的假設。最後想到生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於是就想著自己和幼帝如何有尊嚴的解脫!

說白了這就是氣節,氣節是什麼?往小處說就是尊嚴,往大處說主是國之大義和尊嚴。陸秀夫的這種行為在當時就是忠君愛國、大義凜然的氣節。象劉禪苟且偷生、樂不思蜀雖然苟活幾年,結果成為後世笑談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屈的精神

文/小編倔奇

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海戰,史稱崖山海戰。

這次海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是宋元之間最後的決戰。結局,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此次戰役之後,趙宋皇朝隕落,同時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滅亡,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

這次海戰是異常慘烈的。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南宋軍民誓死捍衛國家的壯舉可歌可泣,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殉國更是彰顯了不屈不撓的華夏精神。

頭可斷、血可流,堅決不向強敵屈服的戰鬥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萬眾一心、自強不息、一往無前,奪取一個又一個更大的勝利!


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殉節行為。


正是有這股子骨氣,正是有這種尊嚴,我華夏民族我大漢子孫才能一次次重新堀起,復興。多少帝國曾經輝煌無比,不次於我們,但都終消失了。只有我們,還站在世界舞台前面,在可預計的未來,仍是世界前三甚至一枝獨秀的存在!要感謝這一個個奮不顧身從不畏死的民族英雄!他們必將永垂不朽!也感謝我們自己,每一個在自己崗位默默奮鬥,即使處境最卑微最底層但仍有一顆不屈的心仍夢想著有一天登上顛峰的人們!這也是英雄的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