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入围。(图/翻摄自金马影展TGHFF粉丝专页)

▲第55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入围,邱泽力抗四名大陆演员。(图/翻摄自金马影展TGHFF粉丝专页)

记者曾俊豪/北京报导

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晚间举行,今年又重现2014、2016年两届金马奖「陆片压境」的情况。北京一名资深电影人分析,两岸电影产业现今的差距在于台湾导演大都为「理想」或「片酬」拍片,而大陆导演在创作时会更多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氛围,并将理念传达其中,所以好作品产出的机率越来越高。

这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电影人指出,今年金马奖115个入围名额中,台湾仅占43个,其中5名最佳导演都来自中国大陆,最佳男女主角和男配角均仅有一名台湾演员入围,很多人会把原因归咎在「市场」和「资金」上,但他认为,主要问题在于以「制片人」和「导演」为核心的创作团队。

他表示,电影不仅是艺术也是一种娱乐,具有教育、宣传和带动观光等功能,由于电影本身功能性复杂,不是任何团体或组织可以决定走向 ,所以最终要「回归市场面」。台湾电影行业不是不好,整体票房也都还可以,只不过大部份票房贡献给海外的电影,少部分贡献给国片。

他认为,背后原因是台湾导演拍的电影大都是「导演作品」,较少在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由于有电影辅导金可以拿,所以台湾导演会更多想满足「个人」在电影上欲望和理想,这也是为什么台湾的国片,很少有观众愿意进去看,大都是导演阐述自己对理想的看法。

▲▼《影》导演张艺谋、男女主角邓超、孙俪。(图/金马执委会提供)

▲大陆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影》,今年入围12奖项。(图/金马执委会提供)

资深电影人指出,业界大致将导演区分成三种,第一种导演是为了「理想」拍电影,像是《血观音》的杨雅喆;第二种是为了「赚钱」拍电影,像是魏德圣早期的《海角七号》或各种贺岁片;最后则是为了「市场需要」拍电影, 大陆今年最明显的代表是《我不是药神》,不仅票房好,还推动抗癌药物政策改革。

他还以魏德圣为例,拍摄《海角七号》时因为要赚钱,所以电影重燃外界对国片的信心,但从《赛德克巴莱》开始,魏德圣又回到「导演作品」;而大陆近年由于电影院的普及,则带动电影市场从一年几十亿人民币成长到现在600亿人民币。

只不过,实体影院增加和网路影音平台迅速发展,没有让大陆迅速累积很多导演、制片和制作团队,所以会朝台湾和香港找人,无法补足缺口的情况下,便把机会提供给青年导演。只要有拍片机会,这些大陆青年导演都会替自己争取,而不是哀怨、自怜或怀抱理想无法作为。

至于很多台湾导演会认为,贴近「市场」就会失去自我,他认为这种想法也明显「狭隘」,导演的想法越狭隘,拍出来的东西便越偏向「个人」,变导致「市场」越来越小,投资人又不敢投钱,陷入恶性循环。

像美国导演史蒂芬史匹柏是全球累积票房最高的导演,其作品如《铁达尼号》、《一级玩家》、《侏罗纪公园》都是市场很需要也受到欢迎的东西。但他没有失去导演肩负的责任——把好故事拍好。甚至兼顾娱乐与教育性,像是《侏罗纪公园》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一级玩家》则有对虚拟与现实生活的独特叙述。

注:受访者为北京某电影公司负责人,应其要求不具名受访,故未列出相关资讯。

▲▼血观音庆功宴,杨雅喆,惠英红,吴可熙,文淇。(图/记者季相儒摄)

▲《血观音》在去年金马奖表现亮眼。(图/记者季相儒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