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应该思考对于地球环境是否友善

以今天环保、对环境友善的观点,审视台湾的海水养殖渔业,虽然该产业对于解决人民吃鱼的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但无论如何它已经不合时宜,是改弦更张的时候了。欧美国家因为考量在陆地从事海水养殖,衍生土地盐化、抽地下水调节池水盐分浓度,导致地层下陷等等危害环境的问题,因此大力推广沿海的箱网养殖,让鱼的排泄物、饵料残渣直接进入海中自然分解,减少对陆地环境的冲击。

北欧常有暴风雪破坏箱网设备,但是他们偶而演习,将鱼、箱网沉入约25公尺深处,使鱼习惯短时间承受较大的压力变化,不至于造成鱼群死亡,而狂风巨浪对此深度的箱网没有影响而躲过劫难。台湾箱网养殖主要基地在澎湖,夏季台风导致箱网受损惨重。足够水深的海域离岸甚远,海流太过于湍急,进行类似的作业甚耗成本,应该更进一步研发对环境友善的养殖方式。

虽然生态保育人士屡屡提出呼吁,希望民众多吃养殖海鱼,不要吃珊瑚礁鱼类,避免破坏生态,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单纯。珊瑚礁鱼类如果卖不出去,产地的渔民、居民还是继续捞捕、食用,并无助于降低捞捕。以为多吃养殖海鱼,就不会破坏生态,却陷入以邻为壑的深渊。如果海水养殖鱼代替野生鱼销路好,更多荒废的鱼塭再重新开张,超抽地下水,将加重土地盐化、地层下陷的问题。

通常养成1.0公斤海水鱼,需要4.0公斤的其他海水鱼当饲料,若大家都吃养殖鱼,虽然不是直接破坏珊瑚礁鱼类的生态,却加重影响其他海域的鱼类生态,因为养殖鱼的饲料来自其他捞捕的渔获。根据联合国农粮组织的调查,人类每从海里捞起1.0公斤的鱼类,平均会弄死丢回海里约0.4公斤,其他无法利用的海洋生物,也就是说为了得到1.0公斤的养殖鱼,需要从海洋捞取4.0公斤的饲料下杂鱼,加上1.6公斤不能当饲料的其他海洋生物陪葬,所以吃海水养殖鱼到底是不是比较环保,请读者自己想想看。

反观淡水鱼养殖则有机会做到完全相反。吴郭鱼的饲料,需要添加的鱼粉甚少,大约只有海水鱼所需的1/3。吴郭鱼在幼鱼阶段,只给植物性蛋白质以节省成本,到了出货前的3个月左右,才给鱼粉等精致的饲料使鱼肉变得肥美,此饲养技术称为「追肥」,如此饲料鱼粉几乎可以再减半,相对于其他海水养殖鱼而言,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真是友善许多。另外的鲢鱼类,只吃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如果仅适当少量饲养,根本不需要提供饲料,当然没有饲料成本的问题,更没有伤害海域生态的问题。

战国时代越王句践复国成功,越王手下的智囊范蠡,退隐后就是靠养鲢、鲤鱼致富。至于完全吃草的草鱼,如果那块草地、池塘是经过认证的有机草地,相信养出来的有机草鱼,身价马上暴涨数倍,不会造成地层下陷、土地盐化,台湾有这么多经验丰富、脑筋一极棒的养殖业者,以及多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心得,是不是应该综合本文看法,为淡水养殖业再创高峰。

(本文节录自:如果出版社出版:《台湾鱼达人的海鲜第一堂课》作者:李嘉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