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發生並非無緣無故,而是由許多小事累積的

“指導員、指導員,快起來!李野不見了……”凌晨2點,楊帥“嗖”地一下從牀上躍起。

“不可能!李野一直任勞任怨、老實聽話……這樣的同志怎麼會私自離隊?”原本還有些迷糊的楊帥瞬間清醒了,他似乎意識到李野最近確實有些異樣,“班以上骨幹集合,找!”

可3個小時過去了,仍不見李野的蹤影。早上6點30分全連集合,李野突然出現。

原來,李野確實想私自離隊,他覺得最近自己被壓得快喘不過氣了。然而,沒走多遠,他又想到這樣走了太對不起像哥哥一樣照顧自己的班長,才折了回來。一個人躺在部隊靶場後面的小山坡上,乘着涼風,看着遠方的星星,似乎是在獨自療傷、慰藉。

李野歸隊了,按說這一風波該平息了。可楊帥陷入了沉思:“李野為啥要私自離隊?為啥覺得壓抑?為啥要看星星?而自己作為連隊指導員為啥會喫了一驚?”

“全連公認的‘老實人’出了問題,絕不僅僅是‘管理有疏漏、教育不到位’的表層原因。事情的發生並非無緣無故,而是由許多小事累積的。”楊帥決定在連隊開展一場“思想除銹”活動。

從看得見的問題切入,向看不見的思想叩問。楊帥在全連幹部骨幹面前立起3個“問號”:

除“淺嘗輒止”之銹,對戰士內心瞭解多少,是不是把自己當成單純的管理者,對戰士心理、情感、思想情況到底瞭解關心夠不夠?

除“麻痹大意”之銹,對安全隱患瞭解多少,是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躺在平安無事的功勞簿上,讓眼前的“風平浪靜”遮住了雙眼?

除“懶散務虛”之銹,對連隊情況瞭解多少,是不是坐在宿舍裏想當然而不到戰士中間摸實情、聽呼聲,不知戰士有煩惱,只滿足於聽匯報?

隨着反思不斷深入,他們梳理出李野私自離隊的15個誘因:考覈壓力大、班長經常批評、身邊戰友挖苦、班長骨幹長時間沒和他談心交流等。同時,也查找出其私自離隊前的20餘個徵兆:喜歡盯着一件東西發呆,朋友圈裡滿是轉發的“心靈雞湯”,開始學抽煙……就連他最喜歡的NBA賽事直播都變得“索然無味”。

“15個誘因,20餘個徵兆,如果幹部骨幹能及時發現其中之一,並及時靠上去做工作,發生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談及教訓,楊帥感慨,“戰士們的微語言、微動作往往隱藏着最真實的感受。如果發現不及時,誰也預想不到會發生什麼。”

深夜,楊帥在自己的帶兵日誌上寫道:無論是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小動作”,還是隻言片語傳達的“話外音”,其背後或多或少地隱藏着戰士們的心聲。

注重細節關注小事,才能熟知你所帶的兵

“整天和戰士喫在一起、住在一起、訓練在一起、娛樂在一起……但就是不知道戰士在想什麼。我們常被人諷刺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楊帥也曾這樣自嘲。

2017年,楊帥由宣傳科幹事改任武裝偵察連指導員。上任的頭一件事,就是幫助沉默寡言的列兵劉迎坤走出自我封閉,讓他融入集體。

“這樣的戰士更需要多關注,自己要當好知心大哥。”楊帥讓劉迎坤擔任連隊通信員,主動和他“套近乎”:三天一交流,五天一談心,不論平時訓練還是週末活動,都積極靠上去,就連飯後回連都要製造幾次“偶遇”。然而幾個月過去了,劉迎坤並沒多大改觀。

相處久了,楊帥發現,劉迎坤在參加遊戲活動時和周圍戰友有所互動,在比武考覈前常緊握雙拳、來回踱步,也常在微信朋友圈裡吐槽灌水……

“留心觀察戰士的行為表情、一舉一動,就會發現他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楊帥坦言,他根據這些微小動作判斷:劉迎坤的性格雖然內向,但渴望表達,希望成長進步又害怕失敗。

接下來,他為劉迎坤制訂了一份“放飛自我、鼓勵加油”的成長計劃,引導劉迎坤突破自我重塑信心。一段時間後,劉迎坤能積極和身邊戰友交流討論了,也開始向班長骨幹坦露心聲,逐步融入了連隊這個集體。

楊帥同戰士們經常在一起遊戲、訓練、聊天,他敏銳地發現,和大夥處得很融洽,但每每觸及問題,戰士們都會遮遮掩掩,生怕說錯什麼。

為了了解情況,楊帥在全連組織了一次關於“坦露心聲”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5%的戰士願意向戰友分享真實想法,43%的戰士只對親密的人表達,17%的戰士不願意表達。此外還有11名戰士表示,自己寧願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流露感情和想法,也不會告訴身邊戰友。

“人人都有掩飾真實自我的傾向,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想要真正瞭解戰士,僅靠日常的談心、聊天遠遠不夠。”楊帥覺得,這些掩飾需要帶兵人的悉心觀察和體貼關懷,要從小處着眼、從小事入手,逐步揭開“面紗”。

喫飯看飯量、睡覺看睡相、說話看音量、訓練看勁頭……如今,在這些傳統知兵方法的基礎上,楊帥還總結出發帖看思想、回帖看感情、交友看圈子……

一個簡單的擁抱動作就可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一句隨意的抱怨就可能為下步工作找準方向。

當指導員3年來,楊帥總結的小經驗不少:腳踝相扣可能是因為內心緊張,摸下巴可能是在作決定,頻繁點頭可能表示不耐煩,眼神恍惚可能是在逃避……他說,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小事,都是瞭解戰士的大事,帶兵人只有關注這些細節、小事,才能更好地懂你的兵。

老想着去說服教育,不如從小事着手真心關愛

連隊一週內接連出現3例訓練傷。雖說出現訓練傷是因為戰士訓練中精力不集中、令行禁止不到位,但訓練傷發生前,楊帥其實已發覺戰士不太對勁。

“如今,部隊實戰化訓練逐步深入,官兵訓練壓力增大,幹部骨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提高訓練效益上。即使出現一些問題,習慣上大家還是一味地做思想工作,強調血性膽氣。這樣做可能一時有效,但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楊帥說,有的時候,這些問題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指不定有一天,因為某片雪花,雪球突然崩塌。

楊帥要求連隊幹部骨幹,一旦發現戰士情緒有波動、行為有異常,就必須預警,及時查找原因,想辦法解決問題。

列兵傅成勝基礎科目訓練均達到優秀標準,可就是“400米障礙”成績始終徘徊在及格邊緣。眼看就要評選“精武標兵”了,班長很着急,在訓練場邊喋喋不休地抱怨着:“為什麼不訓練?一米八的大男人怕啥?血性膽氣哪去了……”傅成勝在一旁埋着頭,雙拳緊握,一言不發。

在班長大聲抱怨時,楊帥一直觀察着傅成勝。每當班長問及到底怕什麼的時候,傅成勝的肩膀都會不自覺地顫抖一下。

後來,楊帥帶着傅成勝走出訓練場,安撫道:“慢慢放鬆,希望你能敞開心扉,告訴我自己遇到了什麼困難,咱倆好一起解決……”通過近一個小時的談話,傅成勝漸漸放下了自我防禦……

原來,傅成勝小時候意外從家裡3樓摔下去,幸運的是掉在了草垛上沒有受傷,但這也成為傅成勝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如今,每次障礙訓練,一到雲梯他就四肢僵硬不聽使喚,腦子裏全是當年摔下來的畫面。看着別人都輕鬆過關,自己壓力也很大,而班長總在一旁嘮叨抱怨,他更加煩躁,也越發抵觸,“再讓我過障礙,我就死給你看!”

楊帥明白,這是典型的恐高心理障礙,心理障礙不除,這個障礙就真的過不去了。如果繼續強迫,很可能出現訓練事故。此後,楊帥手把手為傅成勝開起了“小竈”:他們先從1米的高度往下跳,然後逐漸增加高度。經過一週的強化訓練,傅成勝終於克服心理障礙,訓練成績很快達到了優秀水平。

基層戰士平時沒有太多轟轟烈烈的大事,很多小事都關系著戰士的切身利益,帶兵人就是要俯下身子,把眼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

在楊帥任指導員的3年裡,連隊黨支部連續3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連隊沒有出現過一起事故案件。楊帥深知這份榮譽是由一項項細小工作累積而成。他說,發現並辦好一個接一個的小事,是自己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自己已習慣了用幹大事的態度去認真對待。因為他知道,這就是一種帶兵辯證法:做好小事,就是帶好兵的大事。

版式設計:樑 晨

為啥楊帥眼裡很多「小事」都是「大事」? 新聞 第1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