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新昌縣外婆坑村村民手工採茶、曬茶和炒茶。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攝

  清明時節,家家戶戶採茶、炒茶忙,山腰上的茶園裏還不時傳來苗族、瑤族、布依族、白族等採茶姑娘甜美的山歌聲。

  地處浙江省紹興、台州、金華三市交界處的新昌縣鏡嶺鎮外婆坑村沉浸在茶香飄逸、交易紅火的氛圍中。全村年產茶葉8000多公斤,每公斤七八百元,光茶葉就給村民帶來直接收入500多萬元。對當地村民來說,這是他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

  全國勞動模範、村黨支部書記林金仁說,外婆坑村從紹興市一個窮得叮噹響的“光棍村”到江南民族旅遊體驗名村的轉型發展,得益於一片茶葉和村裏各族羣衆團結一家親。

  外婆坑村曾經很窮,上世紀90年代初,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96元,在浙江省貧困村中墊底。

  林金仁17歲時挑起了箍桶擔,一挑就是20年。他起早貪黑,走南闖北,挨家挨戶爲各地村民手工箍木桶,成爲村裏第一個“萬元戶”家庭。

  1990年,外婆坑村急需一個帶領大家走出窮困的領頭人,村民們就把林金仁選舉爲村民委員會主任。在外地奔波的他放下了箍桶擔,回到外婆坑挑起村裏的發展重擔。

  開門就是山,出門就爬嶺;看看面對面,走走老半天。當時外婆坑村民去鎮裏辦事來回需翻山越嶺步行8小時。若要富,先修路,老林首先從自己腰包裏掏出2000元啓動資金。不過,這對於長3.5公里、需架設8座橋、劈巖填土32.5萬立方米的通村公路來說是杯水車薪。爲了籌集資金,他一年跑了86趟縣城,感動了很多人。

  1991年11月15日,時任浙江省省長沈祖倫來外婆坑村調研時說:“老林,這個工程太大,是不是緩一緩。”林金仁拍着胸脯說:“沈省長,您支持村裏5萬元,我保證60天內把路劈通。”全村男女老少果然60天在崇山峻嶺中劈出了路坯子。第61天,沈祖倫省長再次來到施工現場說:“外婆坑幹部羣衆艱苦創業的精神感動人,我今後就像回外婆家一樣,經常來。”

  據林金仁介紹,村裏彝族、侗族、土家族、壯族、納西族、佤族等10個少數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習俗,大家特別能吃苦耐勞,種茶、採茶的活兒樣樣行,小家庭的日子過得幸福美滿。農閒時,村民們還會相聚在一起,穿起自己民族的服飾,唱起民族歌曲,跳起民族舞蹈,村裏熱鬧非凡。

  根據外婆坑的自然風光和古村落風貌,以及聚集了10個少數民族的人文優勢,林金仁又與村兩委幹部動起了發展特色旅遊的腦筋,大力發展包括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自然景、賞民族風情等項目在內的鄉村旅遊。2010年,該村向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申報上海世博體驗之旅示範點並獲得通過,向國內外打響了外婆坑少數民族風情旅遊的品牌。

  上海企業家楊文斌是到外婆坑村投資高檔民宿的“吃螃蟹者”。他說,起初村民們不放心把自己的房子租給別人經營,林金仁帶頭把自己家中三間土坯房租給他,緊接着旁邊幾家農戶也把房子出租了,整個投資三四百萬元。開業不到一年,就收回了近半的投資成本。村裏15家“農家樂”一年營業收入300多萬元。

  20多年來,外婆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每年約有5000名境外遊客訪問外婆坑村。國內遊客在大小節假日的涌入,更使小山村“爆棚”。

  林金仁向記者介紹,村裏何味香老太太賣2元一張的手工烤玉米餅,一年要賣10多萬元。村民林柳敏每天打麻餈粑,一年要打1000多場,毛收入15萬元。不少村民在新昌縣城買了商品房,白天開車回村裏工作或創業,晚上下班住到縣城家裏。

  曾經作爲新昌縣改革開放後的首批“萬元戶”之一,林金仁說:“我個人沒有發展成爲一名企業家是小家庭的損失,但人生最大的收穫是外婆坑村各民族羣衆團結一家親,村民富裕了,比什麼都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