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看,這個問題回答起來似乎很容易,但深入下去,這卻是個連張作霖本人都未答好的問題。

而如果站在當下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依舊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所以咱們有必要來答一答,擺一擺。

首先明確一個前提,從具體戰場層面,也可以說是業務層面,郭松齡的確是二次直奉大戰最大的功臣,雖然在過程中他有不顧大局,個人主義的過失,但戰場業務能力以及運氣最終幫助了他,過失沒有釀成壞結果,反而成就了好業績。

但很顯然,這不是張作霖不給他陞官的原因。

那張作霖為何不給這位戰場最大的功臣陞官呢?

當時的奉系無異於一個龐大的勝利集團,分蛋糕要考慮的因素可以說是錯綜複雜。

國人論功行賞,首先講究的是忠誠度,其次才是能力,然後還有基於各種因素以及心理的平衡,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考慮的不周全,或者有閃失,都有可能埋下禍根。

因為在龐大的利益集團內,一個人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方勢力。

拿當時的奉系來說吧。二次直奉大戰奉系大勝,戰功主要在新派年輕將領那裡,老派將領已分享了奉天的蛋糕,所以這次關內分蛋糕主要是在新派將領中間。當時,有資格分關內蛋糕的都有誰呢?主要有口碑將領姜登選、首功將領郭松齡、大帥眼前紅人楊宇霆以及路子野也很賣命的張宗昌,李景林因為在直隸有既成事實,所以直隸這一塊蛋糕算是已經切出,可以暫且不算。

張作霖起初打的算盤是,忠誠度高能力也很強的姜登選去江蘇,郭松齡去安徽,楊宇霆留在身邊,張宗昌先預支山東這塊蛋糕。

不管是從事前看,還是從事後看,這個分配方案都是很明智的,也很平衡。

壞就壞在半路殺出個楊宇霆,他想過過封疆大吏的癮,換是別人可能攪不了這個局,但楊宇霆卻有這個能力,嫡繫心腹,身邊紅人,大老闆對這種人有時候就是情感大於理智。

其實就因為一個容易犯大忌的字,寵。

經楊宇霆這麼一攪局,張作霖再一重新考量,郭松齡就越發讓大帥心裡有疙瘩了。

其實一開始讓他去安徽,張作霖主要也是從平衡角度考慮的,楊宇霆這麼一要,等於給了張大帥拒絕的理由。

從本質上,張作霖一直不喜歡郭松齡這個人,加之此人早年又有參加南方革命黨的經歷,屬於放出去不能徹底放心的主,所以張作霖動了把蛋糕從郭松齡手裡拿回來的念頭。

難道張作霖就不怕他不服嗎?

這一點張作霖其實也是有考慮的。在張大帥看來,郭松齡是遲早要分小張大蛋糕的人,所以此時分不分不至於那麼要命。

然而張作霖忽略了一個問題,跟無法和你默契的人談默契,結果只能是苦心白搭。

所以說,跟心胸明顯窄很多,境界明顯低很多的人談默契,一定要悠著點。

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拿掉,拿掉對方也應該能理解的考慮,郭松齡最終出局了,大蛋糕的分享者成了楊宇霆和姜登選。

但郭松齡是個什麼反應呢?

此時跟他談未來小張的大蛋糕那是枉然,他就記住了楊宇霆是小人,張大帥更任人唯親——

如此一來,來日反叛就此埋下了很快就能發芽的種子。

客觀地講,此時的張作霖是渾然不知的,因為在他的胸襟以及境界下,他覺得郭松齡那裡根本不會有問題。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張大帥犯了一個錯誤,他過高地估計了郭的胸襟和境界。

此外,他也過高的估計了小張對部下的掌控能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