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圖

股票並不論資排輩,即使公司歷史悠久,當業績不濟,同樣會被市場拋棄。通用電氣(GE)前總裁Jack Welch享負盛名,曾帶領公司於2000年代初成為最有價值企業之一,當年總回報跑贏標指3倍;可過去15年,GE表現越發走樣,投資者損失40%,標指卻累升250%。公司既被道指剔除,亦要減派息。現時管理層,仍苦求各式瘦身方案,以圖扭轉劣勢。

為何公司在股東眼底下大幅轉壞,大家都渾然不覺,到公司股價暴挫、派息被減、踢出指數,才恍然大悟?基金經理Gary Mishuris總結股東們的5項錯處,值得其他投資者借鑒:

1.將歷史過份推演到未來

Jack Welch年代GE的高速增長,令股東如癡如醉,直接引伸成未來也可持續,沒想過未來的發展,可能大不相同。

2.聚焦於短線

很多投資者只集中於單次季度業績,看看是否超越分析員的平均預期。公司似乎常常達到標準,股東們便有錯覺,放大了管理層的能力(實際上可能只是管理預期的能力)。

3.混淆了傳統與保守

由於GE名氣大、備受推崇,投資者不論大小,都會產生安全感。即使機構投資者,也不能倖免:由於不少同業持有,加上又是指數成份股,傳統智慧會視為安全、保守,況且即使表現不濟,相比於買不知名股中伏,所受責難也較輕。由此生出羊羣效應,忽視了傳統不代表保守,對後續的發展有所疏忽。

4.忽視股價反映高期望

Welch主政年代,當時估值普遍高企,GE的PE約30倍,2000年最高為40倍。而市場長期的平均,約為15倍。背負高估值,公司就得交出高於市場平均的盈利增長;如果不行,估值可能打回原形,更莫說營運情況惡化。投資者宜做足心理準備。

5.未有詳細瞭解公司業務

綜合企業分部繁多,本就難以分析,況且部分業務更難理解,一些高負債、資產不明的分部,亦難以估量。投資者忽視自己未能理解公司業務,純粹聽信管理層的承諾,抱有太大信心。

綜觀以上數點,過份的信心(不論對自己、公司、管理層)似是問題核心,解決方法,大概只有強制分散投資、虛心定期檢討,及某程度上得尊重股價表現,以免泥足深陷。

本文章由作者為橙新聞獨家供稿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