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喫飯結賬這件事,中外文化習俗大不相同。

中國人講究“客套”,朋友之間請客喫飯,大都會搶着買單,甚至近乎肢體交錯碰撞。搶到的人笑容滿面;沒搶到的人則氣哄哄,口口聲聲說以後不跟你喫飯了……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1張

很多華人在海外生活也保留着這一習慣。不過,這種在國內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國外卻常常被誤解,甚至帶來麻煩。

日前,美國艾奧瓦州華人律師葉陽依迪(音譯)在一場“初入職場建議”的講座中表示,華人必須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框。

她建議大家在公共場合控制好情緒和言論。並且舉出了華人習慣“搶買單”的例子。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2張

葉律師說,華人常搶着買單,然而在旁人眼中,這種行為像在打架,容易令人誤解,甚至被貼上“暴力”標簽。

這位律師特別提醒,如果遇到爭執時,千萬不要拿走對方的手機、車鑰匙,因為拿走這些,等於剝奪他人的求生工具,屬違法行為。

瞅見沒,請客喫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3張

相比之下,西方人的做法簡單直白。同事、朋友甚至戀人之間外出聚餐多是AA制付賬。有時,華人突然搶着付賬,他們會一愣,不知所措。

其實,類似因爭搶買單而被貼上“暴力”標簽的誤會,在海外華人的生活中並不少見。

早在2001年,電影《刮痧》便講述了一個美國華人家庭,因不瞭解中西文化差異而陷入種種困境的故事。

五歲的小孫子生病,爺爺因為看不懂葯品上的英文說明書,只好採用中國民間傳統的刮痧來給孫子治療,結果留下的“砂痕”成了一家人被控“虐童”的證據。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4張

電影《刮痧》截圖

電影播出後引發人們對中美法律文化差異、親情文化差異、友情文化差異等的思考。

藝術來源於生活,近年來,在美國、西班牙等國,現實版《刮痧》還在不時上演。

不想被無端扣上“暴力”標簽!律師建議,華人在公共場合需有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言論。

在海外,與他人發生口角時,下意識地按住對方肩膀、手臂肢體接觸,很容易被視為暴力傾向。之前就有中國留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爭執被送精神病院的報道。

還有人因在辦公室隨口說“我想自殺”、“我想打人”,令周圍的人感到不安而報警。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5張

其實不僅是在公共場合,部分華人移民在私人住家說話大聲的習慣,也廣為鄰居詬病。

你可能想不到,還真有華人因為打電話太大聲被鄰居懷疑家暴而舉報,引來警察上門。

華人陳先生給國內打長途電話,因為信號不好,電話那頭聽不清楚,所以兩人只能扯起嗓門講電話。結果就被警察敲門,原因是鄰居舉報,聽到從他們家傳來激烈爭執和砸家電的聲音。

警方將陳先生和太太分開詢問,兩人都據實向警方解釋,口供一致,但警方仍將信將疑,直到把整間屋子都檢查一遍,又盤問左鄰右舍,確認沒有發生家暴才收工離開。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6張

中國人常說,“牀頭吵架牀尾和”,兩口子吵架常被認為是家務事。可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就並非僅僅是家務事那麼簡單了。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網站曾刊文提醒,家人之間爭吵、扭打而未造成惡果,在國內被視為普通家庭糾紛的事情,在美國則可能被告發、拘捕,甚至構成刑事犯罪而被判刑。

啥?華人這一行為常常被貼上「暴力」標簽!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新聞 第7張

張女士一家春節去紐約旅遊,在回國前夜,她與丈夫發生爭吵,因情緒激動而互相推搡,結果,路人看到後報警,她的丈夫被警方以涉嫌家暴罪名逮捕。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很多中國新移民到海外後出現“水土不服”,易被誤貼“暴力”標簽。

其實,當我們從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生活時,有必要積極地學習當地文化。

入鄉隨俗,正如葉律師所說,華人必須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