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根據進化論的原理,現今存世的事物都是經過大自然千萬年來「優選」後的產物,其材料與力學性能都是久經考驗的,而我們近百年才發現的力學原理也與之不謀而合。因此,很多項目在設計過程中就從自然法則中得到了啟發。今天小i就為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案例。


竹子與高層

竹子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又細又長(高寬比大),且重量輕強度大,在颱風中很少看到竹子被吹斷的,在很多地方都將竹子作為建築材料使用,可見其構造是極其符合力學原理的。

竹子的典型段包含竹節和節間,其中節間是空心的,所有的材料都集中在外側,這樣在減小了自重的同時也增大整個截面慣性矩,其微觀特性也反映了同樣的規律,越靠近邊緣細胞越為緻密,使得整個截面慣性矩最大化。

節點處內部有橫膈,橫膈避免了柱子由於過長而出現局部失穩破壞,類似於我們構件中的加勁肋。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竹節也不是均勻分佈的,在底部和頂部分佈更密,而在中間段分佈較疏。這種分佈規律也極為符合力學原理,充分做到了好鋼用到刀刃上。同時自下而上竹節的直徑也是逐漸縮小的,這樣也在無形中減小風荷載。

經研究柱子直徑、竹節間距、壁厚的變化並不是沒有規律,事實上是可以被數學表達的。

SOM將竹子的這些特性應用到了中國國際貿易中心(China World Trade Center)的結構方案設計中。塔樓在高度方向被分成八段,底部受力最大,因此底部節間長度較小以增強塔樓穩定性。同時自下而上結構直徑逐漸減小,以減小風荷載的作用。並且仿效竹子的形狀特性規律,對外形及壁厚進行了數學表達。

其中,n是根據總層數與建築體形所規定的形狀係數,N是結構總高度,yn是每段的節間長度,dn是節間直徑,t是壁厚。

結構採用外部巨型支撐+內部帶伸臂桁架的框架核心筒雙重結構體系,外部支撐結構和內部框筒結構都遵循同樣的分佈規律。外部巨型支撐結構相當於竹子的外壁纖維,支撐長度可根據公式2算出。內部結構的伸臂桁架就相當於竹節,桁架間距在中部最大,在上下兩頭最小。同時,構件的壁厚就相當於竹壁壁厚,可根據公式4推出。

可見,在SOM的這個設計中,對於竹子的借鑒並不是隻停留在概念上,或只把仿生作為一個噱頭。而是對整體形態及構件壁厚均參照竹子做了數學表達。從結構設計理念和創新上來說,SOM在高層設計領域還是很先進的。


螺旋與網格

自然界中很多物體明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形式卻極其相似,比如仔細觀察風暴眼、和貝殼,可以發現不約而同都是螺旋形。在20世紀初Michell在他對懸臂樑的研究中發現了這個規律。對於一個懸臂構件,在端頭施加一個點荷載,其主應力的流線方向恰好符合螺旋形。而後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通過拓撲優化演算法進行結構優化時,也得到了相近的答案。

在洛杉磯Transbay Transit 塔樓的設計中,設計師將其用於了外部支撐體系的優化。其外部支撐呈螺旋形,下部有兩處腳點落地,此處即相當於「風暴眼」的位置,是受力最為集中的地方,因此網格也最為密集。自下而上結構受力逐漸減小,因此網格也逐漸變疏。支撐的佈置方式符合內力的分佈規律,因此整個結構抗側效率高、材料用量省。

同時,這種支撐佈置方式和蜘蛛網一樣,還有一定的「自我修復」功能。如在火災或恐怖襲擊時某處支撐破壞,力會繞過此處通過其相鄰桿件流向基礎,而不至於造成建築的整體垮塌。


樹葉與支撐

有沒有讀者發現樹葉的兩面是不一樣的?正面朝上吸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背面則為根莖支撐樹葉表面。這個理念則在廣州保利國際廣場的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這個項目北側面對珠江,南側朝陽且對節能和碳排放要求很高。設計時如何能在既照顧到節能的情況下,又可以盡量通透方便人們欣賞江景呢?此時設計師想到了樹葉的兩面性,在南側佈置兩層通高的巨型框架抵抗結構的側向荷載。並且設計師特意把支撐結構從主體結構中拉出來,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在夏季太陽角度高,因此支撐會形成陰影起到遮陽的作用;而在冬季太陽角度更平,支撐間的間隙會讓和暖的冬日陽光撒進大樓,可謂一舉兩得。

北面的景觀側採用框架結構,由於側向力主要由南側的巨型支撐承擔,因此北側框架柱可以盡量做小,最大限度滿足人們觀景的需要。整個建築南側北側各有側重,結構體系融入到了建築功能中,最終完成效果也很不錯。


關節與節點

人體骨骼的構造是很精妙的,不同部位的骨骼連接方式滿足不同的運動需求和力學性能。如頭骨要保護大腦且要有一定消化變形的能力,因而就相當於齒牙連接;肘關節和髖關節要讓手臂和大腿能夠靈活運動,相當於鉸接連接;指關節要消散衝擊能量,因此為滑動連接。可見我們結構中用的大多數連接方式,在人體關節中都能找到,甚至更加精妙。

基於肩關節的特性,SOM開發了一種鉸接節點。與普通的銷軸連接節點不同,在桿件端部設置了一塊半圓形端板,同時在節點端有一塊半圓形端板與之對應。設計師可根據計算需要在兩塊端板間設置適當的摩擦係數,在常規荷載作用下類似於剛性節點,以保證結構在常規荷載下的剛度。而在大震作用下,則可以通過節點滑動時端板間的摩擦起到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北京的保利集團總部單層索網幕牆中搖臂節點也受到了關節的啟發。

結構分析表明,在不提供額外支撐的情況下,22層高通高平面索網幕牆是無法實現的。因此設計師將幕牆面設計為折面,並增加了兩條巨型對角拉索沿折線佈置,從博物館屋頂一直延伸到中庭頂部。

經計算在地震作用下,建築屋頂相對於下方十層以上博物館結構,會產生進0.9米相對運動。而使用傳統的固定鉸支座,在單方向運動下支撐一根受拉一根受壓,單根受力過大導致截面過大。

因此設計師設計了搖臂連接節點,其中搖臂充當了「槓桿」的作用,在一根拉索受到拉力時會拉動槓桿的一頭向上運動,另一端本該受壓的拉索為了平衡槓桿兩端不平衡力也會受拉,因此就增加了結構的整體剛度,從而減小拉索截面。

設計團隊還進行了模擬實驗,以此來驗證他們的構思。結果表明與預期一致,結構整體剛度顯著提升,在減小了拉索直徑的同時,增加了索網幕牆的安全度。同時由於其精妙的細節,節點本身也成為了建築景觀的一部分。


其他

仿生學在結構中的應用由來已久,但大多是存在於結構概念中,二者之間的關係看起來似有似無。但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自然和對結構設計知識的運用越來越成熟,更多實際的設計在大自然中找尋到了規律和靈感。由於篇幅有限,小i就不在這裡一一介紹了,下面為大家提供一些圖片,相信聰明的你從圖片中也能看出其中的聯繫。

體構造與結構高寬比

細胞結構與支撐形式

風暴形狀與支撐效率

斐波那契數列分佈

恐龍構造與懸索橋

蜘蛛網與索網幕牆

參考資料

1)Natrure|Structure SOM

2) Structural Bionic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a Machine Tool Column, Ling Zhao

3) The Anatomy of a Human Body, a Model to Design Smart High Building, Katayoun Taghizadeh

4) Bionic Architecture, Forms and Constructions, Mehdi Sadri

5)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或網站


交流合作

我們很高興與結構同行探討,也很願意為建築師提供結構方案、諮詢建議、找形分析等。如有需求,請聯繫小i 微信號,或者在公眾號首頁留言。歡迎交流討論!歡迎投稿!

iStructure的初衷是分享建築結構領域的見聞、優秀的設計和自己一些的思考,向更多人呈現結構設計有趣的一面。

本文首發於iStructure公眾號,此為小i運營的知乎賬號,希望能讓更多人瞭解不一樣的結構設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