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一個很有喜感的話題,頗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如果遇在相聲名家的手裡,指不定又會演繹出一段膾炙人口的經典段子呢。

不過從嚴肅的邏輯關係上來說,這三人之間確有一定的可比性,雖然其身處的時代背景在時間跨度上相隔一千多年,三人的人生際遇和所處政治地位不盡相同,但並不妨礙找到可比性的歷史脈絡。

A、三人的出身和功業異同點。

三人同為科舉獲得功名入仕,其中郭子儀是武則天時期的武舉狀元,而張居正和曾國藩則以進士身份入仕,而且三人久歷官場,大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政治經驗。

所不同的是郭子儀為職業軍人,多以軍功獲得歷史地位,而且歷經七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資歷;而張居正和曾國藩都是文人,張居正以政治改革取得功業,曾國藩則比較綜合,軍事、政治、經濟都有所涉及,但主要還是體現在文治方面。

三人的家鄉也不同,郭子儀出生於陝西,張居正是在湖北,而曾國藩則是在湖南。

同為文人的張居正和曾國藩都有著作留於後世,張居正文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帝鑒圖說》等;曾國藩後世獲評理學家和文學家,更是著作等身,主要有《治學論道之經》、《持家教子之術》、《冰鑒》、《曾國藩家書》等。

B、三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發揮的作用近似。

郭子儀是在大唐王朝內有安史之亂,外有吐蕃等外族入侵,首都長安曾經兩度被叛軍和外敵佔據的危機狀態下,以其出色的軍事能力,拯救了搖搖欲墜的大唐社稷,又多次平叛內亂,「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的確發揮了「再造王室,勛高一代」的中流砥柱作用。

張居正則是在明王朝北方邊境強敵環伺,內部又進入全面衰退期後,以強有力的改革舉措,振興工商業,減輕農民負擔,內整吏治,外強軍事,一度扭轉了衰敗局面,出現了萬曆新政的新氣象,使大明王朝起死回生。

曾國藩是在晚清政府內憂外患的風雨飄搖中,肩負起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等內亂以及引進洋務的重任,使奄奄一息的清王朝得以延續;又以其卓越的識人之明,為晚清政府培養了一大批如左宗棠、李鴻章等這樣的能臣幹吏,其治軍之術也多為近代名家袁世凱、蔡鍔、蔣介石所推崇,是對中國近代史頗有影響的人物。

三個人都屬於中興之臣,為所在朝廷立下了力挽狂瀾於既倒的不世功勛,也為身處的朝廷政治帶來了一絲曙光。

C、三人的歷史地位略有差異,基本上同樣彪炳史冊。

三人功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郭子儀是軍事家,戎馬一生,其軍事指揮才能在中國歷史上相當有地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首功,曾兩度收復長安、兩敗吐蕃、獨騎威服回紇、屢次平叛內亂等,可謂戰功彪炳。

尤為突出的是郭子儀有著高超的政治技巧,不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政敵的尊重,而且經過屢次打擊仍然功成全身而退,在歷代武將中為數不多。

85歲高齡去世後,獲謚「忠武」,這是一個文武通用的謚號,在中國歷史上享受這一謚號者聊聊無幾,諸葛亮、岳飛等先是獲「武穆」的謚號,後來才追封為「忠武」,可見其殊榮之尊。

唐代曾追封古今名將64人設廟享奠,郭子儀位列其中,北宋依唐代慣例,又追封古今名將72人設廟享奠,郭子儀依然在列;到明朝時設歷代帝王廟,並取古今功臣37人配享祭祀,清朝時又取41人配享歷代帝王廟,郭子儀都是其中之一,可見其歷史地位之高。

張居正是萬曆朝首輔,不論在政治地位上,還是在政治作為上,都稱得上是政治家。

他用高超的政治技巧將北疆的邊患化干戈為玉帛,並一度緩解了國內的政治風險,同時還一舉扭轉了大明王朝積重難返,也是「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完全當得起史學家對其「勇於任事」的評價。

他所推行的「一條鞭法」是介於唐宋以來的「兩稅法」和清朝時期的「攤丁入畝法」之間的賦役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稅制度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死後獲得「文忠」的謚號(僅次於文正,整個明朝時期只有四人獲得「文正」謚號),因其改革得罪各方利益集團,死後遭遇抄家、取消謚號等報復,後又被平反,史料上對其有「王安石之後最偉大的政治家」這樣的評語。

曾國藩的功績涉及到多方面,其軍事能力與郭子儀無法相比,不過曾國藩的建軍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雖然稱不上是軍事家,但也算是頗有建樹。

政治上也無法與張居正相比,因為曾國藩終其一生的官職最高就是總督一級,連軍機大臣都不是,所以在政治上發揮的餘地有限。

但曾國藩在文治方面建樹頗多,並以其修身齊家的道德楷模位列儒家的聖人序列,又因為身處近代,在引進洋務方面有多項第一,是中國進入近代社會的第一人。

死後獲得「文正」的謚號,這是文官中最高的謚號,有清一朝只有八人獲此殊榮,其對後世的影響至今仍在,只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組建湘軍的過程中,殺伐過重,又有縱兵擄掠的劣跡,頗受後世詬病。


曾國藩、張居正、郭子儀三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1)郭子儀、張居正屬於一體,曾國藩則是「古近轉型人物」

郭子儀和張居正都是傳統的「能臣」範疇,他們都是純粹的古代人物;曾國藩則是古代向近代轉型的人物,雖然主體上曾國藩仍屬於古代能臣,例如他的經濟政策基本屬於古代經濟政策的傳統。但是,曾國藩身處「轉型期」,處於中國文明落後於西方文明時期時期的他,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他對「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方面成為旗手。

(2)張居正、曾國藩屬於一體,郭子儀純粹的軍事人物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平亂時期居功第二,但因為唐朝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和皇帝的「制衡思想」李光弼因被「懷疑」而鬱鬱而終。自此,郭子儀成為那一時期大唐皇朝最大的支柱。雖然,郭子儀功勞很大、震懾性十足,但始終在政治體制改革上的建樹不大。

張居正對政治上的改革(革新)之功,有目共睹。

張居正

曾國藩在漢族精英藉助太平天國、捻軍、西部民亂、外國入侵之機逐步做大,從地方勢力做大直到清末民間的地方自治的歷史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曾國藩、郭子儀屬於一體,張居正生前身後判斷兩極化

曾國藩、郭子儀因為地位與張居正有著很大的差別,曾國藩始終也是地方級別、郭子儀雖是王但始終不是皇帝親信且受宦官勢力壓制,張居正則不一樣了,在太后全心、大太監馮保支持、皇帝年幼的情況下,其個人已經是實際上的皇帝——站著的皇帝。

曾國藩

曾國藩、郭子儀因為有軍事集團,只要軍事勢力被壓制,那麼,皇帝覺得不構成威脅後就不會對其進行剷除。

張居正則不一樣,這點類似於王安石,張居正的生與死都會對皇權產生威脅。儘管張居正沒有自己主管的軍隊,但他的影響力對戚繼光等人很大。為了皇權威嚴,也必須要對張居正進行「抑制」。


清朝的曾國藩、明朝的張居正、唐朝的郭子儀,他們都是力挽狂瀾的重臣。他們的王朝,由於有他們的存在而免於分崩離析,甚至走向中興。那麼他們三個重臣誰更偉大餒?

在軍事上:曾國藩比郭子儀厲害,郭子儀比張居正厲害。

之所以曾國藩在軍事上比郭子儀強,是因為曾國藩幾乎「白手起家」打造了戰力強悍的湘軍,而郭子儀手上的軍隊本就戰力強悍。書生出生、無帶兵經歷的曾國藩,不得不獨自組建湘軍,以輔助毫無戰鬥力的清軍,此難度可想而知;武狀元出生、手握強兵勁旅的郭子儀,雖面對安祿山、史思明的彪悍騎兵,但雙方軍隊在戰鬥力上勢均力敵。——這就像在育齡期順產的同一個女人,她第一次生孩子和第二次生孩子比,哪個更困難餒?

之所以郭子儀在軍事上比張居正強,是因為郭子儀是搶救般地使唐朝「脫離生命危險」,而張居正只不過使「體弱多病」的明朝愈發強健。郭子儀是通過長期鏖戰在艱苦卓絕的戰場、命懸一線地擊敗了各路強敵,才將大唐從滅亡的境地中救了回來;而張居正通過軍事改革,並且依靠戚繼光、李成梁等大將守邊,使明軍戰鬥力「滿血復活」。——一個是「搶救」,一個是「調理」,哪個風險更大餒?

在政治上:張居正比曾國藩厲害,曾國藩比郭子儀厲害。

之所以張居正在政治上比曾國藩厲害,是因為張居正實際掌控明朝最高權力十多年,而曾國藩最多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之一。張居正權力最鼎盛時,他可以將犯了小過錯的萬曆皇帝嚇得戰戰兢兢、明朝的一切都由他說了算;即使曾國藩在權力巔峰時刻,依然要小心侍奉清朝皇室的各種「主子」、朝中也有許多權臣與其競爭。——一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個是處於激烈的競爭中!

之所以曾國藩比郭子儀厲害,是因為曾國藩在清朝政壇中是顆「常青樹」,而郭子儀在唐朝政壇中卻幾經沉浮。曾國藩在建功立業後,總能巧妙應對官場各種風波,所以其仕途總體輝煌;郭子儀救唐朝於危亡後,經不住各種小人的猜忌與刁難,致使其仕途起起伏伏。——一個是「付出總有回報」,一個是「好人未必有好報」!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僅以軍事、政治這兩方面來分析,曾國藩兩項排名都靠前、張居正與郭子儀難分伯仲。

一、曾國藩與郭子儀不同,曾國藩鎮壓的是有革命思想的農民起義,維護的是地主統治階級的皇權。郭子儀平定的是邊鎮軍閥的叛亂,並整理朝綱,故二人根本不同。二、曾國藩和張居正不同。張居正是救朝宰相,通過朝政改革實現中興之局。曾國藩只是成功地鎮壓了農民起義,雙手沾滿人民的鮮血,別號曾剃頭,於朝政上何無建樹,甚至在天津,被外敵逼迫時,竟只能以「宰白鵝」來搪塞,只是懂所謂隱晦,被稱為完人,對外實則亳無骨氣。


曾國藩死後謚號文正,死後得此殊榮者歷史上寥寥無幾,可見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頭銜不是浪得虛名。而且他實現了為人的最高境界,齊家治國平天下。其著作曾文正全集,堪稱古往今來金典名作。而張居正主要就是一改革家罷了,而且他為人處世之道和曾國藩根本無法相比,只至於死後被萬曆皇帝清算。郭子儀統兵打仗有一套,論治國安邦則不敢恭維,所以說他二人和曾國藩相比,總要略遜一頭


曾和國相似處很多。

曾和郭都是人屠,沒有軍餉靠掠奪獲得軍餉。都是依靠外國勢力鎮壓成功的。郭子儀以長安的子女財富為代價請沙坨人出兵打安慶緒和史思明,沙坨人打下長安之後屠城,搶劫,長安城的浩劫和靖康之恥的汴京一樣。曾國藩在南京安慶也是這樣乾的,李鴻章在蘇州也是這樣乾的。

不同的地方是。

曾國藩知進退,沒有要求封王,善終。掠奪的財富回鄉後發展教育,幾朝富貴,成為旺族。

郭子儀不知進退,封王,囂張一時,子孫被李家滅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