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我們的公眾號【因子動物園】的第 008 篇推文,也是動量專題的第 005 篇文章。原文請戳

【008】不孤獨的動量:因子拼圖?

mp.weixin.qq.com
圖標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獲取更多關於因子投資文獻和本土化實證研究。

1. 因子間的交互

不同投資異象/因子之間的交互影響,也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極富價值的問題,同樣吸引了非常多學者和業界工作者的注意力。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動量與反轉、動量與價值,動量與低波動,以及橫截面動量與時間序列動量之間的關係。本文將對這幾種交互效應分別進行討論(至於其他幾個因子的具體構造方法,其他專題會進行仔細討論)。

2. 動量與反轉

動量指收益的持續性(贏家組合持續表現優異),而反轉含意著收益的非持續性(過去的輸家組合成為新的贏家組合),因此,從表面看,動量和反轉是針鋒相對的。已有經驗研究則表明,二者可以共存,因二者的作用區間不同。在短期(6個月以內,尤其是3個月以內)和長期(3年以上),反轉效應往往更為明顯,而在中期(6個月至3年),動量效應通常更加顯著。

因此,有研究嘗試將不同週期的反轉和動量相結合,以創造更優的組合,Han, Zhou, and Zhu (2016) 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者們利用一個線性回歸模型,以不同週期的均價來解釋股票的當期收益,據此構建了一個趨勢因子(trend factor)。他們的實證研究表明,這個新構建的趨勢指標,表現顯著優於單純的短期和長期反轉,以及中期動量指標。具體結果如下表 1 所示。

表 1 :趨勢因子與其他經典因子的業績對比。來源:Han, Zhou, and Zhu (2016).

幾位作者還進一步指出,無論是在經濟擴張還是衰退期,趨勢因子都有著顯著的超額收益和最高的 Sharpe Ratio。與此同時,他們對多頭組合和空頭組合分別進行了檢驗,指出趨勢因子的空頭組合,收益顯著低於單獨的動量,因此使得整體組合有著更優的表現。

與此同時,作者們並不滿足於純粹的實證發現,他們指出,趨勢因子是有嚴謹的理論支撐的。一方面,已有研究表明,流動性交易者和資產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本身就會推動趨勢的形成。另一方面,正如 Soros 的經典論斷,股價上漲會吸引更多人買入,從而推動股價的進一步上漲,股票價格的這一正反饋路徑,也是形成趨勢的重要因素。

3. 動量與價值

動量與價值則可謂是最受關注的因子配對。二者都非常出名,但又有著極其不同的原理和投資邏輯,且從數據看,二者有著顯著的負相關性。因此,對二者交互和組合的探索,就格外有價值。

Asness, Moskowitz, and Pedersen (2013) 可謂相關領域的集大成者。他們指出,價值和動量在長期都有顯著正的超額收益,且無論是在一類資產內部,還是不同資產之間,價值和動量都存在負相關性。這使得結合價值和動量,可以獲得更優的風險調整後回報。他們指出,組合動量和價值帶來的額外收益是非常驚人的,在大部分發達國家股市和跨資產類別的組閤中,通過組合動量和價值,可以提升 Sharpe Ratio 大約 0.5 ,在外匯和大宗商品期貨市場,Sharpe Ratio 也可提升至少 0.2 。而即便在日本股市這樣動量策略只有 0.13 的 Sharpe Ratio 的市場中,組合動量與價值,也可以使得 Sharpe Ratio 高達 0.88 ,比單獨價值策略的 0.77 高出 0.11 (14.3%)。

Daniel, Jagannathan, and Kim (2012) 則進一步指出,當市場劇烈波動的概率很高時,動量和價值的條件相關性顯著為負,而在其他時間,二者相關性接近 0 。這一點並不影響組合二者的價值。恰恰相反,由於在市場動蕩期(也即動量表現最糟糕時)二者的負相關性最為顯著,組合二者能獲得的期望效用提升,恰恰是最大的。

4. 動量與低波動

低波動因子是低風險因子的典型代表,也是因子公眾號近期主推的另一個主題,此處不再贅述。頗為有趣的是,有研究指出,通過結合動量和低波動因子,可以達成更好的業績。

一方面,諸多研究表明,股票收益與波動率呈現負相關性,相比少數交易日有巨大漲幅的股票,以相對較小的漲幅持續上漲的股票,往往有著更好的未來表現。因此,在過去漲幅較大的股票中,進一步篩選出波動率較低的股票,可以進一步提升長期表現。

另一方面,Vliet and Koning (2017) 一書則創造性地將低波動和動量與價值因子三者結合,構建了一個表現非常優異的投資策略。他們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按照波動率從低到高排序,選出波動率較低的一半股票。然後,對選出的股票,計算其動量和價值得分並排序,將兩項排名加總作為總分,並據此篩選出一定數量的股票(例如,仍然是 10% 的比例)。這樣構建的股票組合,比單純的低波動組合或者動量組合,表現都要優異很多。以美國市場1929年以來的表現為例,該策略的複合收益是單純低波動組合的 54 倍, amazing !

5. 橫截面動量與時間序列動量

本文中主要討論的是橫截面動量。另一類非常重要的動量是時間序列動量(往往也被稱為趨勢,後續我們會用專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諸多研究表明,作為一類單獨的策略,時間序列動量的表現甚至優於橫截面動量。

Moskowitz, Ooi, and Pedersen (2012) 的研究為「時間序列動量的表現優於橫截面動量」這一論點提供了支持。他們還進一步指出,時間序列動量和橫截面動量收益的核心來源,都是資產收益的自相關性。對於時間序列動量,除外匯以外,收益的自相關性可以解釋總收益的約 70%-80% 。對於橫截面動量,解釋比例則高達 80% 以上,對股票、外匯等資產內部的橫截面動量,由於協方差的顯著負貢獻,自相關性對總收益的貢獻甚至超過 100% 。

Antonacci (2016) 則是另一項典型研究。作者同樣指出,時間序列動量的表現優於經典的橫截面動量。此外,作者進一步指出,基於不完全相關性,將橫截面動量與時間序列動量組合,可以獲得更好的組合風險調整後回報,也是最佳的實踐方法。

6. 結語

因子之間的交互是一個非常迷人的話題,且兼具科學與藝術性。以動量為例,動量同反轉、價值、低波動,以及時間序列動量之間,都存在著交互關係,通過結合這些因子,可以構建具有更高風險調整後回報的投資組合。

當然,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在隨後對其他因子的探討中,我們也會反覆論及這一主題。後續我們也會提供更多基於中國市場的實證證據,幫助大家對此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若您也對因子研究感興趣,不妨關注我們哦!

【因子動物園】公眾號二維碼

參考文獻:

  • Antonacci, Gary. "Risk Premia Harvesting through Dual Momentum."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6). Available at SSRN: ssrn.com/abstract=20427.
  • Asness, Clifford S., Tobias J. Moskowitz, and Lasse Heje Pedersen. "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8.3 (2013): 929-985.
  • Daniel, Kent, Ravi Jagannathan, and Soohun Kim. "Tail Risk in Momentum Strategy Returns." No. w1816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2). Available at SSRN: ssrn.com/abstract=20892.
  • Han, Yufeng, Guofu Zhou, and Yingzi Zhu. "A Trend Factor: Any Economic Gains from Using Information over Investment Horiz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22.2 (2016): 352-375.
  • Moskowitz, Tobias J., Yao Hua Ooi, and Lasse Heje Pedersen. "Time Series Momentum."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04.2 (2012): 228-250.
  • Van Vliet, Pim, and Jan De Koning. "High Returns from Low Risk: A Remarkable Stock Market Paradox." John Wiley & Sons 2017.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