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來跳去的大略讀過

感覺滿多在點出許多不同角度的論點還有質疑

雖然似乎有表現出其偏好的立場

但就有看到的部份來說,也沒有提出一個很強力而完整的論述

有可能本來就只是想提出問題和思考的空間

當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看漏或還沒看完的關係

 

第一部似乎在當時的情境下,強調階級並沒有消失

強調掌握了權力的知識分子並沒有幫助階級融合

時至今日,資源與權力分配的兩極化越來越嚴重

讀這個章節的收穫感覺比較多是以作者的觀點讓人瞭解當時的現況

對於現今狀況的深入和思考或許直接的幫助較少了點

 

第二部很大程度地聚焦在公共論辯上(其實從第一部就已經開始)

把世代的問題歸因在公共論辯的衰退上

但我其實不太瞭解在那時代之前尚未失落的公共論辯是什麼樣子?發揮了什麼公用?

在書裡貌似這是不辯自明的,也或許在那個時代的確是很顯而易見的

 

先不論公共論辯到底能不能成為解藥

但我們對照現今的環境,還是可以發現,到了網路與社羣興盛、發言和資訊的門檻極低的現代,公共論辯依然沒有復生

唾手可得的資訊,人們只想取其支持自己的零碎片段

發言的平臺,是用來展現自己而非互相理解的機會

所謂的辯論,目的只為發洩情緒與想要打臉,而非瞭解彼此論點的缺失與限制所在

縱使並非全部,但網路的便利確實讓人們變得更容易自滿。單純的資源與空間,並不足以喚起人們對於論辯的需求

 

第三部提到了羞恥這件事

我對這章節的內容滿感興趣的,只是有點難當作是嚴肅嚴謹的探討

這章節或許是想找出都市與文明人的心病來源?

在這裡似乎展現出作者對精神分析的崇拜

就如他在書中所言的「精神分析偉大的傳統」

只是就像他對於公共論辯的推崇

依然沒看到關於為何應該發揚精神分析的論述

 

其中提到了窺視與被窺視的慾望

老實說感覺描述得有點誇大

人們總是會想彰顯自己的一些特色、隱藏某些另外的

就跟服飾風格的選擇一樣,只是不侷限於外在

把這種行為描述成來自病態或不正常的慾望,雖然照他的敘述讀起來好像也會覺得不無道理,但就是會讓我覺得是硬要創造出一個自圓其說且無從檢驗的理論

(不過這可能也是我自己一直對於精神分析學派抱持的成見吧。)

但就自我探索來說,的確也提供了一些思辨的觀點和例題,其實還是滿有趣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