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歷史說起來異常慘烈,驚天地泣鬼神!

在公元1645年,滿清的軍隊舉兵南下。同年6月,清政府派方亨(前明朝官員,後投降滿清)做江陰的知縣。

方亨剛上任,就為了巴結新的主子,就提出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用魯迅的話說就是「以鮮血染紅頂子」。江陰的人民極為憤慨,自發的組織起來,殺死了這個剛上任的官員。之後推舉前明朝典史閻應元為首領,開展了一場驚心動魄,氣壯山河的反清運動。

可江陰只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士兵也只有千把人,縣城總人口也就幾萬戶,而前來圍攻縣城的清軍有二十多萬,閻應元將每家每戶的男丁都召集了起來,兩人一小組,配備弓箭、火銃、大炮,由於軍民上下齊心協力,加上閻應元的合理部署,導致清軍先鋒李成棟及劉良佐連吃幾次敗仗。

在1645年8月底,清軍再次攻城,卻被閻應元打死打傷了包括王爺在內的9個將領,始終城池不破,在久攻不下時,劉良佐到城下勸降:「你們的皇帝都已經逃走了,我勸你們還是早日投降,不要做無謂的抵抗」。閻應元呵斥道:「大明只有投降的將軍,沒有投降的典史」!氣得劉良佐羞愧難當。

戰鬥進行到9月8日,大清的十王爺親自上場,採用狼煙筒及高架炮台向城內轟擊,致使守城的閻應元部隊都無法站立,連眼睛也睜不開,閻應元和部下只能匍匐前進,並讓戰士肩上扛著炮,対准十王爺,親自點燃了炮,轟隆一聲巨響,十王爺被炸得灰飛煙滅。

到了10月9日,大清的平南大將軍克勤德渾親自前來指揮作戰,並集中了200多門火炮。到了10月10日,城牆被攻破,閻應元指揮部下與清軍展開了肉搏戰,最後在突圍的過程中,閻應元連中三箭,眼看就要倒下時,對部下說:「我不能再繼續殺敵報國了,替我給鄉親們道歉。」於是跳河,可被追上的清兵從河內拽起,成為了俘虜。

閻應元被抓後,清軍將領劉良佐也許被他的英勇所感動,抱著他聲淚俱下,而閻應元卻說:「有啥好哭的,一死而已!」晚上,閻應元被關在一個寺院內,寺院的和尚在半夜聽到閻應元在大喊:「快殺我,快殺我!」之後聲音漸漸衰弱,英勇壯烈了!

這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江陰守城81天」。此戰,清軍前後投入了20多萬人,數百門大炮,結果死傷了近8萬人。閻應元的部隊及江陰人民死傷也有近6萬,但沒有一個投降的。

雖說僅憑閻應元及江陰百姓無法擋住歷史前進的步伐。但在閻應元身上體現的正是中華名族之魂,之脊樑!江陰人民會永遠的紀念他!

謝謝!我是騎著毛驢看歷史!


1645年五月弘光皇帝被俘之後,南明江南政權土崩瓦解,清廷只需要一紙文書就可以招降一座城池,明朝官吏四散逃走,然而江南一座小城江陰的老百姓卻奮起反抗。

而此時清廷頒布了剃髮令,更加激起了百姓的反抗意識,於是江陰城的百姓殺死了清朝任命的知縣,推舉賦閑在家的原明朝典史閻應元來領導保衛江陰。

典史是個什麼官?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典史是州、縣官的屬官,主要掌管緝捕、監獄事務,但是品級很低,連從九品都算不上,是個「不入流」的官,應該跟孫悟空的「弼馬溫」差不多大。

但是「不入流」不代表水平不行, 閻應元雖然身為低級官員,但是頗通軍事,他領導抗清之後,查點江陰人口,編排守城軍民,加強城牆和城門的防守,安排人員做好後勤準備,將守城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閏六月,江陰市民抗清的消息傳到常州府時,知府拍了300兵丁去鎮壓,這一小股軍隊被江陰義軍消滅了。清軍統帥多鐸聽到消息,大怒,於是派剛剛降清的大將軍劉良佐率領大軍來討伐。誰知道,劉良佐連續攻擊了幾天,也沒辦法攻破江陰城。

劉良佐決定,硬的不行就來軟的,於是他驅馬到城下向閻應元喊話,以自己在清方受到的優待來招降閻應元,想來個以身說教,但是沒想到閻應元根本不為所動,閻應元站在城頭上對劉良佐說:「有降將軍,無降典史。」意思就是說你一個大將軍、高官厚顏無恥的投降,我雖然是一個不入流的典史,但是我也有氣節,堅決不投降。一句話說得劉良佐羞愧難當,惱羞成怒。

最終,在清軍調來的大炮的轟擊之下,江陰的城牆被轟塌,雖然江陰義軍拚命想堵住缺口,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抵抗了八十多天的江陰城被清軍攻破,閻應元負傷之後想投湖自殺,卻被清軍俘虜,最終不屈遇害。

江陰市民以一座小小的城池,抵抗了清軍八十多天,極大的延遲了清軍推進的進度,也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清的鬥志。

如果當時全國的城池都能夠有這樣的抵抗精神,清軍不可能這麼快、甚至不可能征服全國;如果明朝的當權者能夠摒棄自身的利益,像「不入流的典史」閻應元這樣積極抵抗,清軍根本不可能輕鬆的佔領全國。那些投降的將軍、大學士、總督、巡撫、知縣在小小的「典史」面前應當羞愧至死。

所以,閻應元得到江陰人民的供奉那是理所當然的了。


閻應元是明朝的北直隸通州人,就是現在的北京通州人,是個典型的北方大漢,軀幹豐碩,雙眉卓豎,目細而長曲,面赤有須,這形象,一看就像名人,關羽。關羽義薄雲天,閻應元也是慨然赴民族大義,此等面相的人,必然是忠厚的人。

1641年,閻應元被派到江陰縣當了典史。

這個典史,是個小官,有多小呢?縣令是七品(縣長),縣丞是八品(副縣長),主簿(紀委書記)是九品,刑部司獄(審判長)是從九品,典史(偵稽隊長)是不入流。

不入流的意思是沒有品級,像弼馬溫一樣的官兒。

明朝俸祿低,像典史一類的官,只有月俸3石米,一年下來不過4300斤米,按照3元/斤米來計算,這個官的年俸大約相當於1.3萬人民幣,月薪大約1080元。而且做的事都是抓犯人,管犯人的事,基本都被認為是朝廷的鷹犬,出力不討好。

最然官小,但他上任之後,也是很有所一番作為的。他帶著縣城的兵丁衙役,跟海盜顧三麻子杠上了。他的箭術了得,箭不虛發,震懾住了眾海盜,這些人就揚帆遠去了,江陰縣得享太平。江陰的父老,感念於這個新上任的典史,就畫了像,放在社學裡,使閻應元成為學子們學習的榜樣。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朝廷成立。

南明朝廷剛成立,就爆發了大規模的內訌,江北四鎮,除了史可法死戰揚州外,其餘四鎮的驕兵悍將,朝廷難制,以致兵匪一家,大掠淮上,到最後都投降了清朝,毫無氣節可言。

閻應元本來被安排到廣東的英德縣任職,因為老母年邁,就在江陰住下了。他哪裡知道,這一次的改朝換代,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腥風血雨。

1645年,江陰降清,清朝的剃髮令到了江陰。江陰父老聯名上書,希望不要剃髮,被否決。清朝縣令強制推行剃髮,縣民不從,於是他密告常州府衙,言稱江陰已反,望多殺樹威。消息走漏,縣令被殺。

江陰反了。

帶頭的是陳明遇,是現任的典史,一個微末小吏,領頭反了之後,感覺自己沒有太大的指揮能力,就推舉前任典史閻應元為總指揮,閻應元要求眾人聽從軍令,服從約束才能出山。眾人皆諾然。

明末亂世,王侯將相,屈膝媚敵者如過江之鯽,全無一點氣節。而為大明三百年漢家江山死節者,多是不入流的販夫走卒、微末小吏。清代孔尚任所寫戲劇《桃花扇》,反映了這一段歷史。國家大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閻應元,本來就是緝捕行業的,於是快速清除了姦細及意欲投降者,堅定了人心。再後來整頓器具,分派將領。巡邏、守城有序開展,還沒做完這些,清軍大隊人馬已經來到了江陰城外。

這是明朝的伯爵——劉良佐帶來的原江北四鎮的士兵,不過現在他們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清軍。

閻應元與此輩打了2個月,各種奇計頻出,36計幾乎用遍,清軍除了丟失了大量士兵的性命外,別無所獲。

劉良佐的士兵原來是在安徽南部鎮壓農民軍的明朝的正規軍,在清軍南下後,劉良佐帶著10萬眾,投降了清軍。這些人本都是漢人子弟,如今刀兵相見,讓人痛惜。

清軍正式攻打揚州,史可法死難,只用了一天。本來以為有了「揚州十日」的教訓,江南之地可以不戰而定,哪知道在一個小小的縣城,困頓日久,大墮清軍威名,滿清貝勒博洛和尼堪,還有後來的定難王孔有德星馳往援,城外的清軍勢力更大。

博洛首先責怪劉良佐督軍不利,打了100軍棍,並且以揚州一日可下的戰績,要求三日破城,清軍攻城日甚一日,連攻月余,竟不能破。

此時的江陰,已獨立支撐了2個多月。閻應元不會困守孤城,他早已遍請援軍。

4年前被閻應元趕走的海盜,顧三麻子帶兵來了,苦戰三日不能勝,就揚帆入海了。黃蜚、吳之葵也帶人來了,與清貝勒博洛大軍相遇,二人兵敗被俘後,投降清朝。秀才金礦會集精勇四百餘人來援,被劉良佐以鐵騎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軍俱沒。

至此,江陰成為孤城。

孤城勢不能持久。清軍誘降,閻應元不為所動。清軍再誘降,聲稱只斬為首的閻應元等人,並且說只要撤掉明朝旗幟,換上清朝的旗幟,就可以既往不咎,也不追究剃髮之事。閻應元識破清軍的緩兵之計,道:我無罪,為何只斬我一人?江陰父老也知閻應元為江陰奮不顧身,人人皆有死義,於是團結堅守。

清軍調來了紅夷大炮,轟擊城牆。城牆應聲而倒,閻應元央求工匠冒死搶修,清軍依然不得進城。

戰爭從盛夏打到了中秋,江陰城早已人困馬乏,清軍在清晨施放紅夷大炮,以煙霧和炮聲做掩護,偷偷越過護城河,偷襲得手城牆得手。然而面對城中列陣的江陰義兵,清軍不敢下城搦戰,直到黃昏時分,義兵陣腳混亂,江陰城遂破。

城破之時,閻應元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帶千餘人馬,組織巷戰,殺死清軍無數。最後閻應元被俘,慨然就義。閻應元督戰,號令嚴肅,執法如山,愛兵如子,每每親自熬藥治傷,見到士兵,以兄弟相稱,為人洒脫仗義,故士卒樂於為之所用。如此人才,屈就典史小吏,孰謂我華夏無人耶?蓋英傑之才困於九幽之下,而讒佞小人弄權於陛階之間,以致社稷成為丘墟,人民飽受生靈塗炭之苦。英雄的氣概,貫穿天地,浩氣長存,所以一時間江陰士民百姓,慨然而蹈死地,正氣盈城。

孟子曰:求仁得仁。

閻應元可謂得仁矣!江陰士民可謂得仁矣!


江陰人民之所以供奉閻應元,這是因為在明末清初時,為反抗清朝的「剃髮令」帶領江陰城的百姓奮起抗清的緣故。現在江陰還保留著「忠義一條街」這個地方。 

閻應元 ,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江陰抗清三公之一。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他為反抗清軍的暴行,為保衛江陰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江陰人祖祖輩輩豈能忘記號稱「民族脊樑、江陰之魂」的閻應元呢。

那是清兵入關不久,多爾袞為了在精神上打垮漢族百姓,強令剃髮,並叫囂「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在古代,髮膚受之父母,看似剃髮小事,實則有關民族大義。當然,清軍佔領江陰後,江陰百姓同樣面臨著「剃髮」之事。

江陰百姓為了表達不滿,一些士子在孔廟明倫堂祭拜明太祖遺像,表示決不剃髮。一些年輕人涌至縣衙示威,縣令方享就派人去常州府密報:江陰已反,速派兵來剿。百姓知道後更加憤怒,湧入縣衙,殺死方享並推舉典史陳明遇為統領,起兵抗清。

陳明遇沒有推辭,果斷處死方亨及其家人,以絕內應;堅決拒絕清軍將領劉良佐的勸降。陳明遇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在這危機時刻,他怕有負重託,他想起了另一個人,這就是江陰典史官閻應元。

  閻應元這人不簡單,在江陰典史任上時,他曾率兵丁抵抗海盜顧三麻子數百隻戰艦的進攻,使其不敢再犯江陰。江陰人感其再造之恩,把他的肖像供奉於社學中。

 當陳明遇派人找到閻應元時,閻應元義不容辭的接受了,果然沒看錯他的軍事才能,他命年輕人把守四門,每10人為一小組,定期輪換。

  由於事發倉促,江陰城中箭矢存量較少,一時間要大批量製造,有臨渴掘井之窘。閻應元想起了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策,於是命民軍束草為人,外披兵服,每個草人手裡執一竹竿,上面挑一盞昏黃的燈籠。製成之後,在月黑風高之夜,下令把草人一個個直立在城垛上,士兵們則伏在城垛下大聲鼓噪,做出要乘夜出城襲營的架式,圍城清軍急忙放箭,這些箭都成了城中民軍的戰利品。

  七月十一日,清軍的總攻開始了,北門首當其衝。一開始,清軍並沒有把江陰這座小城放在眼裡,這些從關外一路如狂風掃落葉般地席捲了大半個中國的八旗兵,連久經沙場的李自成和明政府的正規軍都遠不是他們的對手,何況江陰城中那些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平民?但清軍很快為他們的輕敵付出了慘痛代價。次日,清軍繼續攻打北門,「死傷無算」。

  清軍見硬攻不行,便派人勸降。閻應元將計就計,派幾名年歲很高的白髮老人手執降旗,從城上縋出,到清軍將領薛王營中通報,表示城中願獻銀買命,以免殺戮。薛王大喜過望,吩咐大開營門,把木箱抬進帳內。當他和手下將官打開木箱查看時,突然間火發炮裂,薛王及手下兩名大將,另加軍士兩千餘人都一命歸天。

  看到如此局面,清軍騎虎難下,劉良佐再次勸降,閻應元只說了一句:「有降將軍,無降典史。」話音剛落,江陰城內火箭齊發,劉良佐狼狽逃走。

  可以肯定,自從決心抗清那一天起,江陰城士民就知道他們最後的結局是玉碎。為了堅持一貫傳統,他們只能選擇一場悲壯的死。

八月二十一日,孤城陷落的末日終於不可抵擋地到來了。

  前一天,清軍從南京運來24門巨炮。晚上,江陰一帶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清軍冒雨安置好巨炮,對著江陰城連轟了一個晚上。睏乏之極的江陰民軍再也沒有力量搶修被轟塌多處的城垣了。次日清晨,清軍順著這些缺口蜂擁進城。

  城破的噩耗報告給閻應元時,他正在東城樓上指揮禦敵。閻應元明白最後的時刻到了,令左右取來筆墨,在東城樓門上匆匆寫道:「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寫罷,擲筆於地,率眾殺向西門。但由於眾寡懸殊,他們很快便陷入清軍的包圍圈中。混戰中,閻應元背中三箭,對手下人說:「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說罷,拔出所佩短刀直刺胸部,後縱身投於湖中。閻應元英勇就義。

行文至此,有人認為閻應元似乎有點認死理。然而,有時候,認死理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正因為認死理,那種叫做氣節的東西才能夠薪火相傳。


「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江陰民眾是在閻應元的帶領下反抗清初「剃髮易服」令的,殺清軍75000人,包括3王18將,江陰民眾也盡數殉難。髮式服裝表面上看只是民間風俗,然而卻事關漢文明的傳承,江陰民眾並非為明朝殉國,而是為文化傳統而殉難,所謂國家亡而文明生生不息,有文化傳統在,民族的核心凝聚力和價值觀就在,可滅國而不能被征服,也是中國歷經多次改朝換代而中華民族仍然以強勢姿態屹立於世界的原因。為反抗剃髮易服不懼生死的反抗同樣也震撼了清廷,清朝統治者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都不得不做出妥協讓步,有清一代,漢語漢字得以保留,清朝也用各種手段大力籠絡知識分子階層,雖說文字獄很多,也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的害怕和恐懼。不止江陰供奉閻應元,整個中華民族也應該供奉這位中華文明的殉道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