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夥伴九月份的朋友圈很多被藍天幸福感霸屏,直至今日,北京的空氣質量仍在刷新連續優良記錄。這可能會給大家一種感覺,北京的空氣污染治好了!但由於三、四、五月份霧霾加沙塵的肆虐,並隨著十月份後秸稈焚燒、秋末供暖的開始,今年空氣質量的整體情況如何還尚未知!

人們現在關心呼吸的空氣(大氣污染),喝的水(水污染),喫的食物(土壤污染),其實360度的環境可不止這些,比如燈光,人工白晝會傷害人的眼睛和皮膚,也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生活規律,比如電磁輻射,能夠紊亂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

今天我們來說說另一大環境公害:雜訊。

一、雜訊的污染現狀

雜訊是指人們不需要的聲音,或者說凡是妨礙到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幹擾的聲音,都屬於雜訊。對聲音的感受因人們年齡、職業、時間、所在地點及狀態和心情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主觀判斷,「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些熟悉的聲場景詩人覺得很美很有生活氣息,但如果你樓下廣播著「小店清倉甩賣,二十元一件」,你會覺得聒噪。

廣場舞雜訊( 圖片來源於網路)

空氣越來越好,水質逐漸改善,土壤開始修復,接下來民眾會關心哪些呢,按照我們新時代的說法,人們羣眾開始追求美好生活,關乎民眾日常生活質量的雜訊污染問題應該會逐漸引起管理層關注。數據顯示,雜訊投訴歷來比例較高,且一直是管理部門面臨的一個問題,在2017年中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報告中提到2016年全國環保投訴119萬件,其中雜訊投訴52.2萬件,佔比達43.9%。像海南等地,雜訊投訴比例高達70%。

二、雜訊管理存在問題

但是為什麼管理部門一直不下決心整治呢,有人調侃說雜訊跟空氣不一樣,是可以享受特權的一個環境要素,比如有錢人或者有權人住的環境比較優雅,沒覺得吵,所以上層的關注度不夠。哈哈,我覺得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雜訊污染有其特徵如即時性、分散性、反覆性和不確定性,確實不好管,除了一些典型的雜訊源如道路、地鐵可以加聲屏障進行隔聲處理,其他尤其是社會生活雜訊,突然很吵,但是管理部門過來,它停了,無法追溯責任了。

降噪措施( 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者,雜訊法律法規存在一些問題,其實雜訊污染由來已久,在二三十年前與水污染、空氣污染、固廢污染並稱四大環境公害,1997年時我國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雜訊污染防治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不同的是,後者從1988年正式實施以來,分別在1995年、2000年和2015年進行過修訂,而雜訊法未進行過修訂,目前法律約束在一些方面已經無法滿足管理需求或者說民眾要求,比如處罰標準不明確,雜訊污染損害賠償不便操作。

另外法中第六條規定的管理部門職能劃分上,並不夠全面且過於籠統,多頭管理、錯位和缺位的現象較為普遍,雖然規定環保部門對環境雜訊污染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但根據其他的法律法規,規劃、建設、工商、文化、城管、質檢以及公安、交通、民航、鐵路等部門也對環境雜訊污染具有一定的監管職能。

發達國家在雜訊污染治理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最主要的經驗就是加強立法並制定嚴格的標準體系,有比較明確的職責部門,且高昂的雜訊罰款使污染主題充分落實主體責任,自行開展雜訊監測並執行標準要求。另外政府依據雜訊法律和標準進行城市的規劃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執行到位,這在我國實現起來較為困難,一是政府規劃滯後,像北京首都機場到目前尚未確定機場周圍飛機雜訊環境標誌適用區域,二是一些污染企業惟利是圖,違規亂建,如一些地產開發商明知有公路規劃建設,仍在附近建設住宅樓。

三、遇到雜訊污染如何自救(民眾的力量)

跟大氣、水環境一樣,聲環境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作為民眾,在環境管理上的事情我們無法幹預,自救有沒有途徑呢。或者說我們受到了雜訊污染該如何處理,撥打12369嗎,做過雜訊投訴的同學應該知道,在12369平臺進行雜訊投訴時,會有明顯的分類提示,某些污染類別環保部門是不受理的,比如別人家空調室外機太響,吵著你了,你找環保是沒用的,這應該找公安部門。今天給大家整理一下,如果遇到雜訊擾民想投訴找誰。

首先你如果不知道誰是最終來幫你處理的,找12369是可以的,雖然有的內容環保部門不受理,但是會提示你找那個部門,就雜訊而言,環保部門是總負責,其他部門各司其職。

12369微信公眾平臺服務界面的提示

城管部門:

1、基建工地雜訊(晚22:00-次日6:00)

2、臨街門面、道路、公共場地使用發電機、音響等設備產生雜訊

公安部門:

1、商業經營過程中使用高音廣播喇叭或者採用其他發出高噪音的方法招攬顧客

2、學校和幼兒園使用高音喇叭;市區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組織娛樂、集會活動使用音響器材發出雜訊污染(如廣場舞);家庭裝修、家庭音響等室內雜訊

3、燃放煙花鞭炮雜訊

文化、工商部門:

居民小區內及其周圍小歌廳、茶座、棋牌室等產生噪音的經營場所。

其他類型的雜訊一般都是環保部門在管了。一般工業企業、建築工地施工、KTV音響歸環保管。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KTV、商店等的雜訊,按照規定,放在店外(或者向店外播放)招攬顧客的喇叭產生的雜訊歸公安部門管理,店內雜訊由環保部門管理。所以12369也提示了,有些類型環保只管一部分。

是不是投訴了就解決了問題了呢,如果效率真有這麼高就好了,如果未能夠解決問題,在我國我們常見的一種公眾參與的處理方式就是聚眾上訪,這種方式一般是不提倡的,而且不一定有成效。在國外,比如美國對公眾參與採取了法律保護,社會公眾是雜訊控制法的執法主體之一,美國公眾可在任何情況之下,就雜訊控制的措施提出質疑並加以干涉。

後記

總之,在我國,雜訊污染形勢較為嚴峻,雜訊管理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據筆者瞭解,生態環境部已經有意對雜訊進行加大管理了,其中對雜訊法修訂已經在人大立項,雖然可能最終出臺至少在2020年,但是前期的一些基礎工作需要著手準備了,就環境監測而言,需要對監測技術規範進行調整,對推行雜訊自動監測進行要求等等。作為雜訊監測業務人員,也想早日感覺到寧靜美好生活,人說去了東京能明顯感覺比北京低幾個分貝,安靜的環境人不容易聒噪,生活舒適,產出也高。

俗話說,靜下心來幹事情。


作者:次要男主角

校稿:周寧,愛杯子的王小咖

編輯:丫頭晚安

本文,環境黑板報版權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環境黑板報

一幫子有趣的環境行業小爬蟲,懷揣著美麗中國的大夢想

帶您用不一樣的視角

看現象、看政策、看技術、看市場...

談從業、談初心、談生活...或者就是扯扯淡

歡迎帶上您的問題和建議,給我們留言!

點歡迎關注公眾號「環境黑板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