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在北京的7天,讓我認識了好多相當優秀的同學,直到今天仍常互相關心、彼此打氣。在北京的四月天,除了看見一個泱泱大國的歷史、名勝、風景、民情,更重要的是看到、聽到他們的思維和對未來的想像。其中,讓我深刻反思,我們擁有什麼、缺乏什麼?帶著這樣的心情,回來台灣,繼續了一年漫長的學業挑戰和社團學習。或許是經過了這次的交流,我比以前擁有更宏觀的視野,看到很多,小到學界、大到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以及這個活動背後所深埋的意義價值。也因此,當我再次收到這個交流活動的訊息時,我開始思考,我們可以做到什麼?我們希望對岸的學生、老師看到怎麼樣的台灣,怎麼樣的學校、怎麼樣的活動?我用這樣的心情報名了第四屆的交流活動。

 

我被分配到了活動組,也希望我們幾個有參加過去年活動的學長姐能夠給學弟妹更大的舞台去實現他們對整個活動的想像,我們則是做到傳承和從旁協助的角色,因此,我以一個學長的角度,擔任活動組的組員,並給予學弟妹一些經驗的分享,並分析各種可能方案的可能性。

 

我和林昕俞負責了校園導覽的活動,我們把它定調成行腳節目的形似,也就取名為「瘋陽明」,希望讓北京大學的師生們藉由一些小遊戲,更加認識我們的校園,以及我們的同學是如何在這樣的場域裡生活、學習以及成長。我們在設計這些活動的過程當中,除了希望能加入一些具有陽明特色的課程、社團、生活元素外,更希望能藉由這些活動的小巧思,讓北大同學看到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校園,以及我們在設計這些活動時有怎樣的思維邏輯,透露出哪些台灣與大陸不同文化的衝擊。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讓他們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歡迎之意,以及了解,例如在活動中間安插一些他們的慣用語或他們所流行的一些歌曲。

很感謝協助我們完成這個活動的同學們,讓我們有更豐富的創意和題材,在活動的設計上更不落俗套,一同完成看似平凡,卻處處充滿巧思的校園導覽活動。

 

這次陽明和台大、中國醫藥大學的合作,我們屬於協辦的角色,很多地方都要有更多的彈性和溝通才能完成這樣的合作,我自己聽聞了很多合作過程中的摩擦,深切體會到,身為台灣未來的主人翁,我們有很多需要彼此理解立場、多為對方立場想的地方。很多的我執以及驕傲是整個活動做到完美程度的絆腳石,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生長背景,看到同一件事情自然想法互異,如果我們事先沒有這樣的認知,很容易陷入互相猜忌、小地方互相計較,而忽略整體活動宗旨的狀況發生。希望在這樣的活動過後,我們都能體認到這樣合作的精神,唯有彼此的通力合作,台灣的未來才能有希望,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內耗。

 

很感謝協助整個活動、關心整個活動的學務處師長們、很多優秀的學長姊,還有去年參加過的夥伴。感謝一路上,給我們批評指教的朋友們,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不足,讓我們有機會改進,也讓整個活動更好。謝謝一起完成活動的大家,有大家的幫忙,我們才能將對活動的想像化為實踐,讓北大的師生們有著很棒的回憶,也讓我們贏得珍貴的友誼。

或許這是最後一次參加這個活動,但想必這些在交流過程當中深埋下的思維種子,會在我們心中默默的萌芽茁壯,在不久的未來,成為我們面對不同課題、挑戰的養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