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跟企業有關的事情,起點永遠是企業本身的技術、運營、管理,而不是產業和市場。所以,Facebook關閉美國200家VR體驗站和VR是不是泡沫,之間沒有必然聯繫,有可能是VR技術發展不到位影響到了Facebook,也有可能是Facebook的VR體驗店運營管理不當,以至於對企業造成嚴重的虧損。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DT君覺得首先考慮的不是VR產業,而是Facebook。先來看一下Faccebook對待Oculus的看法,該企業在2017年月發布的2017財年第三財季財報中這樣描述:我們在消費類硬體產品或虛擬或增強現實技術方面沒有豐富的經驗,這可能會對我們成功開發和銷售這些產品和技術的能力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我們會因為這些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而增加成本。

這就意味著Facebook其實想抽出身來搞其他業務。該企業明確表示這些投資的意義並不是很足,而且考慮用戶粘性、期望收入、體驗店營業利潤等因素後,他們決定把更多的資金投入於Facebook和Instagram火熱增長的廣告業務之中。

那麼用戶粘性、期望收入以及體驗店營業利潤這三個事物,跟VR是不是泡沫有聯繫嗎?DT君認為,其實聯繫是不大的。用戶粘性低,絕大多數原因是來自於競爭對手的強勢,比如Vive;而期望收入低,大部分原因是電子消費品的商業模式不完善,Oculus也沒有像Vive那樣和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遊戲軟體分發平臺Steam聯手;體驗店營業利潤低,這個DT君不好說,因為從沃爾瑪份額被亞馬遜搶走來看,美國線下體驗其實並不像中國那樣是片藍海,更多的是像片死海。

綜上所述,Facebook關閉美國200家VR體驗站並不足以證明VR是泡沫。那麼拋開前半句話,VR是不是泡沫呢?經濟泡沫這個詞本身指的是投機需求使資產的市場價格脫離資產內在價值的部分,事實上Oculus、Vive等企業已經找到了合理的商業變現落地點,也都被市場所接受了。當一個產業的巨頭已經平穩落地時,那些過街老鼠般的投機型社會資本都會撤離,以至於VR產業沒有泡沫。


在當今,任何科技產品都會有一段泡沫期。但是長期來看,VR 不會是泡沫。對VR發展的觀點,我在另一個問題「你看好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嗎?(http://www.toutiao.com/a6391255554177630466/)」中有過回答。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Facebook 在美國共有500家 VR 體驗站,二月份關閉的只是其中40%。也就是說,不排除剛開始步子邁得太大,後來變得更謹慎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科技產品的發展曲線是這樣的:一開始有少數人嘗鮮,接下來有更多的人漸漸加入,直到變成主流,再淘汰掉。

相對應的,不同階段使用同類產品或技術的人,我們給他們分別起了名字:

例如現在還不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就應該算是「晚期大眾」甚至「落後者」了。

這個圖看起來很合理;但是在大眾傳播領域中並不合適——還要考慮媒體。諮詢公司Gartner提出了一個炒作週期論(也叫做技術成熟度曲線),認為每一種新技術從出現到真正成熟,在大眾媒體上的出現密集程度應該像下圖一樣:

這幅圖對於技術產品十分合適。新聞媒體總是在找新東西,因此在出現初期會有大量的新聞報道,讓人們誤以為這種產品馬上就會普及;然而此時技術往往並未成熟。因為產品不能馬上推向市場,大眾的期望就會下跌,泡沫破裂,對這種技術或產品的報道就會變得更少一些,順便讓諸多相關創業公司倒閉。但是市場最終會做出選擇,那些真正夠好的、成熟的技術最終會發展起來,經歷漫長而緩慢的上升期,最終成熟起來。

按照 Gartner 的觀點,目前 VR 正處在緩慢成熟的階段。Facebook 關閉了200家體驗店,並不能說明 VR 是泡沫;頂多能說明這項技術正在回歸現實而已。


Facebook在前幾天發布VR新產品的時候,很多人認為VR還是一個偏向「興趣」的玩具,但實際上,它很快就會變成不可或缺的工具。有如13年前,Facebook是個撩妹的工具,但現在卻變成20億人口離不開的平臺。我們從互聯網的變遷中可以看出一二。互聯網創造的不僅僅「鏈接人與人」,它更是創造了另一個世界,也就是「虛擬」的世界。這個互聯網的虛擬世界有多重要,可以透過「金錢」來判斷:舉個例,廣告市場花費在線下的海報傳單等的金額有多大?花費在谷歌、百度、微博、微信的又有多少?花費在傳統電視節目的金額,跟花費在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小米電視的金額差距又有多少?根據尼爾森的統計,傳統廣告行業的市場規模依然還是比線上廣告,也就是虛擬世界的廣告要大,但近幾年來谷歌、臉書、YouTube等線下廣告則是快速成長,要跟上傳統行業的廣告規模也指日可待。那麼,為什麼VR可行?因為「虛擬現實」只是現在」虛擬世界「的進階版,而且是跨出很大一步的進階版。以下是從Facebook VR發布會、其他市場信息以及個人推測來預設日後Facebook的VR的世界。1. 完全實現溝通無障礙的ROW(Remote Office Work):因為可以看到彼此的表情、顏神、語調、肢體語言等。雖然目前還是方方格格的卡通人物造型,但為了實現剛剛描述的」互動「,所需要的感測器、臉部識別等技術都已經有了,只需要克服即時行與流暢度的問題。2.邀請千里外的朋友來「家裡」坐坐:Second Life(第二人生)是虛擬社區的代表,在幾年前也已實現在虛擬世界的互動。而社羣大佬的Facebook,可以無縫鏈接VR與社交,讓用戶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邀請千里外的朋友來「家裡」坐坐。或是約會對象來家裡「過夜」。日本人已經發明可以遠程舌吻,遠程擁抱的技術。進一步的,就請大家自行谷歌一下。3.假戲真做的公正婚姻:Facebook可以公開自己的感情狀態,這個在VR當中也當然暢行無阻。現在可以跟寵物結婚,跟自己結婚,那麼跟千里外的TA也當然有機會可以結婚。畢竟兩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親密行為可以透過技術解決,精子卵子可以透過快遞解決。4.喫喝玩樂通通來:在這個虛擬世界裡面,你可以點餐,可以購物,也可以看電影或是入住5星級酒店。當然美團餓了麼少不了,淘寶天貓京東也不會缺,反正東西再透過快遞給你就行了。所以,這個世界也會有「傳統廣告」,也就是在虛擬世界裡頭的海報、傳單、看板等。現在Facebook是個社羣,以後就會是一個世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回顧一下「Oculus與百思買體驗店」的時間。

在百思買設立Oculus體驗點初衷是為了普及、教育市場,以及銷售硬體等。正如Facebook說的那樣,VR最好的展示方式是現場演示。

最早是2016年5月份開始在線下布點,到了2016年8月的時候,全美的百思買體驗點數量達到最大值——500。但最近,關閉了其中200個體驗點。這關閉的意思是撤掉一些VR體驗環節,但硬體還可以照樣賣。

對於關閉,Facebook的官方說辭是:「季節性變化」。而外媒通過採訪百思買店員的調查結果是:沒有客人光顧、百思買店員不會操作使用、以及設備經常性出現問題而無法解決。

當你認為這件事情可以推論出「VR只是泡沫」的時候,你應該認同一個邏輯:關閉體驗點意味著硬體賣不出去,意味著Facebook對VR前景判斷失誤,意味著市場還沒有接受VR。

恩恩,我想說,關閉體驗點可以視為資源的重新分配。後續的話,可能自己開體驗店,畢竟百思買店員不會操作。因為體驗點的初衷是對的,就是為了讓人們體驗。所以關閉之後,他們會想出更好的線下體驗模式。

當然,通過這個事情理解成「VR只是泡沫」也是可以的,但好像顯得信息不充分。


發展VR趨勢不會改變的,不過VR市場增長的速度確實令人失望。

除了在遊戲產業比較容易實現完整的應用輪廓外,其它領域的發展似乎還沒著落,一片前途茫茫的模樣。

拍了兩年的全景街景除了義務貢獻外,也沒啥機會創造相關收入,看似無比寬廣的全景攝影領域,其實只是個人興趣的發泄而已。

VR帶來的是視覺感官的臨場感,短期內還是以娛樂產業中發展,投入與報酬能夠即時掌握。

在各專業領域VR的發展必須突破通靈式的視覺導覽,看得見卻無力變更的VR,創造不出太大的價值。

譬如醫學發展的3D全像即時攝影術,必須搭配達文西之類的機械手術刀,才能執行切除病竈的動作,創造真實的手術價值。

智能居家方面也是相同的思維,除了全景式的可視外,必須搭配相關可控制的元件,實現如臨現場的真實價值...

VR市場的增長速度預測確實太過樂觀,不過就長期發展而言,各個領域爆發性的開花結果還是樂觀可期的。


看未來的市場,畢竟玩得起的都不是大眾,你可以隨便百度一下 如果有人說2025年時間還太長,那麼看看Tractica的預測吧。根據Tractica的預測,2021年全球VR頭顯出貨量將達到1.3億部,而2016年僅出貨1700萬部。在此期間,移動VR頭顯仍然住在VR硬體市場,市場份額約75%,基於PC的VR頭顯、VR一體機,以及控制器都將有所增長。到2021年全球VR硬體和內容收入將達到350億美元。

  Tractica首席分析師Mark Beccue表示「讓用戶親身體驗VR並瞭解其潛力仍然是一個挑戰,而低端移動VR頭顯有利於解決這個問題。」

  Tractica預測,移動VR將成為很多消費者初次體驗虛擬現實的主要設備。Tractica預計,2016年銷售的消費級VR頭顯中,超過88%是移動VR設備,而且移動VR的領先地位還將延續到2017年。到2021年移動VR頭顯設備將佔VR頭顯出貨量的3/4,屆時全球移動VR市場將達到109億美元(包括硬體和軟體)。

  Tractica首席分析師Mark Beccue表示:「移動VR有很大優勢,但是也面臨著很多挑戰。虛擬現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技術,但是還缺少無縫的、優化的用戶體驗。但是,隨著技術突破,尤其是光學、處理器、雲計算、軟體應用開發、流媒體和優質面板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VR體驗。現在移動VR的沉浸體驗不如PC端VR設備,但是2017年到2021年這些差距將逐漸縮小。」

  距離2021年還有五年的時間,就像iPhone1到iPhone4同樣也用了五年的時間,但五年之後,全世界都進了一個智能手機時代,同時也打開一個移動時代。那麼,對於VR來講,或許那個時候,人們娛樂、社交、學習都在使了新的技術,新的終端設備。

  通過VR,我們能夠看到未來,並且未來真的已來。

這是我在百度看到的,2025年,現在2017年,8年世界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只能說新科技永遠有錢人先用得起,因為他們有資本,房地產也是如此,不少人也說是將會是泡沫,當達到人人需求或者技術發展起來成本降低了,那麼就不是泡沫,畢竟要大眾喜聞樂見的纔是屬於大家的。


怎麼可能是泡沫!只是現階段還沒到VR時代,我認為VR不僅給人娛樂,還會給以後的生活帶來便利,首先是服務的應該是軍隊和治安,你想想以後到處是天眼,VR的時代才會來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