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Q15太陽能電池出口合計1,743.7MW。出口中國大陸約佔41%,德國則為第二大市場,佔10%。其他5%以上的市場有新加坡、加拿大、日本。

同期中國大陸出口太陽能電池的前三大市場則為:韓國、印度、日本。其他較大市場有加拿大及歐洲各國。

中國大陸擁有模組出海口的優勢,向臺灣進口高效電池、向印度出口一般效率的電池。如此可提高其模組的平均效率。

出口日本方面,則是日商買電池加工為自有品牌模組,在日本當地銷售。韓國則是因享有無雙反關稅的優勢,得以長驅直入美國市場,因此韓製太陽能電池亦廣受第三地模組廠歡迎,除自用加工為模組出口美國外,國內需求或銷往其他地區的模組,則以進口大陸電池來加工。

加拿大及歐洲各國進口電池,多以滿足當地模組需求為主。其中德國廠商似乎更偏愛臺灣電池,中美晶旗下的Aleo應佔了部分需求。

與4Q14比較,臺灣太陽能電池出口由2091.9MW下降了348.2MW,相當於16%。其中出口中國大陸下降306.1MW、出口日本下降79.7MW,為最大影響因素。德國、新加坡、加拿大則有所上升。

除了第一季是傳統淡季外,中國大陸與臺灣業者因應雙反,相繼前往第三地設廠亦有所影響。例如太極、昇陽科將產業外移、大陸業者亦擴大海外生產或外包。

與1Q14比較,臺灣太陽能電池出口由1981.7MW下降了238MW,相當於12%。由此亦看出兩岸供應鏈外移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1Q14臺灣尚未受到美國雙反稅率的影響,出口中國大陸佔比達51%,如今因稅率的關係,用於中國大陸銷往美國模組的需求,幾乎都被中國大陸自產或韓國製電池取代了。

但儘管如此,1Q15由臺灣銷往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數量達到62.5MW,季增52%、年增達117%。以臺廠反傾銷終判稅率推估,或有可能是稅率最低的茂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