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開卷:讀書大展-在烽火煙硝下永垂不朽 】

2014年08月23日
⊙8月策展人/湯舒雯(作家)

晴:你要出發的前一天,問我未來兩個月在英國實習,應該帶什麼書去看?那時我手邊正忙,無暇多想,只說至少應該帶去兩本:一本選英國作家的書,另一本是你總覺得自己沒有時間讀的傑作。而這封信其實是想告訴你,這個月我剛巧讀了兩本新書,而它們正是一個月前你應該帶去的。

諜對諜的甜食餵養與背叛

麥克尤恩的《甜食控》故事背景是70年代的英國,首先以自白的形式,講述一個嗜讀小說(雖然品味實在不怎麼樣)的劍橋數學系畢業生莎琳娜,如何因緣際會成為軍情五處的女間諜。女間諜奉命執行的國家祕密行動以「甜食控」為代稱,情報機構隱身於藝術基金會之後,資助不知情的新銳作家,企圖以金援方式,影響作家們的政治傾向與寫作題材。「甜食控」的目的是箝制創作思想,潛移默化大眾偏好,最終主導並鞏固社會輿論。

冷戰時期,與其說文學、文化與意識形態是最後堡壘,還不如說那恰恰就是前哨戰。誰能滲透進對方的意識形態,誰就有可能先一步將對方瓦解。然而,左派有「革命加戀愛」,右派也有「反共加戀愛」;戀愛永遠是最大公約數,也是最大變數。對於奉命調查拉攏的對象湯姆,莎琳娜未曾謀面,只是閱讀他的故事便已經初戀,更在之後接觸過程中暗自神魂顛倒。諜戰小說最重要的衝突點往往就在這些地方:變裝癖與自戀狂,祕密或解密,背叛,與背叛的背叛。但麥克尤恩處處流露嘲諷口氣,敘事者始終裝腔作勢,無不埋下伏筆,讓你知道事情並不簡單。

連環套般的故事,對麥克尤恩從來不是問題,諜對諜、計中計,故事中瀰漫著後設色彩,或許不能為老讀者帶來更多驚喜,但即使是這樣被熱戰、冷戰、內戰、諜戰等餵養著的老套戀愛故事,作者仍然透過「甜食控」這個漂亮的核心隱喻,對當代拋出一個深刻的問題:當所有價值被熱戰破壞,冷戰又旋即而來,在重建的過程中,面對生活資源的窘困,作家是被什麼所餵養?或者更進一步追問:讀者是被什麼樣的作家所餵養?面對掌權者的「慷慨」,即使是知識分子,一旦嘗過甜頭,無論是金錢、美人、地位或名聲,也可能因為被刺激而釋放出過多的多巴胺,教人上癮。政府與作家良知之間的關係,或許纔是真正的諜報劇場,而且不限地域與時代。

如果《甜食控》作為一本錯過可惜的「英國作家寫英國的書」;那麼《生命如不朽繁星》,則無庸置疑代表著你不能錯過的傑作。

戰亂裡的人性殘忍與不忍

讀完《生命如不朽繁星》後的一整個禮拜,我心裡都有著激動。尤其當我得知這本不只是臺灣書市、也是英語文壇首部以1990年代末車臣共和國兩次內戰為主題的長篇,竟是出自一位1983年出生的美國新人之筆,更覺得不可思議。小說看似只是一個孤兒在5天中的遭遇,實則容納了一個國家、橫跨10年、8個角色命運交織的故事。主線包括杜卡因為支持車臣反抗軍而遭蘇俄士兵劫持,留下無依無靠的小女兒哈娃;哈娃被鄰居艾哈邁德收留並護送至鄰近醫院,渴求遠從倫敦回來、尋找失蹤妹妹娜塔莎的女外科醫生桑妮雅的收留。為了一個年輕生命的周全平安,所有人拚盡了餘生。

我可以列舉無數它作為一部好小說的特徵:宏觀格局卻又情節緊密、詩化筆法而又細節翔實,馬拉塑造了典型角色,同時賦予無比寫實的人性。他書寫一地的戰亂動盪,卻彷彿寫出了所有的殘忍與不忍。它具備一流的文學技巧、史料上的紮實配備,以及極端情境描述下延展而出的哲學性思考,這些,往往也正是一部偉大小說應該具備的要素。

比起「文學裡,戰爭是什麼?」和《甜食控》一樣,《生命如不朽繁星》的許多段落,似乎更像是在問:「戰爭裡,文學是什麼?」差別在於,在和平的國度裡,人們只需要談論前者;而在戰亂之地,關於後者的談論,則往往在於人如何努力不忘記人性。

晴,你知道上週8月15日是二戰終止的紀念日,然而你可能不知道,至少在一處名為樺太島的戰場上,日本和蘇聯還一路打到了8月22日──是的,正是你生日的這一天,或許纔是真正的「終戰紀念日」。然而,「終戰」到底是什麼呢?戰爭可能只要一個人就可以發動了,但終戰永遠不可能這麼簡單。69年了,至今我們都還身在似乎永無止境的「戰後」,或許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終戰到底是什麼呢?

或許只有在你看過了《生命如不朽繁星》之後,認出那個始終不放棄尋找妹妹下落的姊姊時,可以知道姊姊我唯一能夠回答你的答案。正如愛可以讓一個父親即使身處最陰森的地穴死牢中,只要呼喊女兒的名字,便可感受浩瀚無垠的喜悅;生日快樂,妹妹。我只想讓你知道:你永遠就是我在這個多風浪的世間,終戰的時間。

 

讀書大展-在烽火煙硝下永垂不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