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

有一個老頭子捕蟬極為厲害

因為他在捕蟬的時候

只專註與眼前這一隻蟬

天下萬物都不存在

這便是「遇一蟬」的含義

「我做書到現在一直沒有在自己的舒適區裏,每次都在突破自己,給自己出難題,我覺得這纔是我的風格。」

他就是wuhu今天請來的嘉賓:卓雨。

他設計製作的作品有:

早稻畫集《松風》、《野作》

sheep畫集《水仙》

獃獃葯《須臾之隱》

FL-ZC小花畫集《入夜識》

RC的漫畫《大理寺日誌卷一》

《速寫時光》系列

《鬥戰神原畫集·萬象森羅》

《戰爭藝朮赤潮原畫集》

以及最新作品:《稀客SEEKERS》

......

接下來就請小夥伴們跟著這次專訪一起領略專註的力量吧。

wuhu專訪第212期

嘉賓||卓雨

採編||白白醬

請前輩以您的新作品《稀客SEEKERS》為例,講講是什麼契機有了這樣的想法,開始一步步策劃,再到最後設計坐實,其間經歷了哪些事情吧。

卓雨:

「2013年12月1日的中午,我在電腦上建了一個文件夾,那時候這個項目叫做「連擊」。我那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這個項目要耗費我4年10個月零20天時間。」

稀客的想法是在13年時和當時的友人偶然聊到的。那時候我剛剛做完《萬象森羅:鬥戰神原畫集》當時我們聊到的想法是一個動作遊戲,一路打過去。但是我覺得光打打打不夠有意思,那到底什麼能把所有人串聯起來呢?

我想了很久,最終落腳在一個從未現身,從未有過正面描述的「東西」上。故事接龍是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傳遞下去,這個東西也一個人一個人傳遞下去。如何傳遞它呢?那就是故事本身了。

向上滑動閱覽

我計算了印刷尺寸,16頁正好是一個印刷單位。我覺得16頁不長也不短,對一個故事來說還是不錯的,把頁碼定在這個數字。現在想想,16頁對一個畫手來說確實是太長了。這個項目之所以變成我的職業生涯地獄,這個頁碼的原因估計要佔一半……

我最初計劃這個項目大約一年做完,因為我以為自己的執行力夠用。很快我整理了非常詳細和準確的資料,發給我想要合作的所有人,開始的時候非常順利,很多人答應,但是後來我就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人認真看過我寫的資料,當時就覺得不妙了……之後,我就陷入到了無休止的催稿裏。

有相當多的稿件是我坐著火車去全國各地和作者當面催的,從2013-2018年,我前後起碼買了40張火車票做這件事。

(在製作水仙這本書時曾出了一個bug。我在成書幾個月前想製作一批《稀客》的海報隨書一起走,結果我既忘了和作者商量也忘了通知廠裏撤下……是我職業生涯中犯過的最大錯誤。很多讀者不知道那張紙是什麼,如今終於可以告訴大家答案,就是稀客。那時候我天真地以為這個項目16年就能做完)

我覺得我這輩子要催的稿子都在這個項目裏。我前後聯繫了超過50人,最終留下合作的也就23人,包括畫海報的Shishio老師。我在17年年底導出了和大家的qq聊天記錄,竟然有22萬字之多。

在製作過程中,有些畫手臨時退出,導致這個故事中間斷開——這是非常非常難處理的情況,因為前後故事都已經結束,設定改不了,讓新的畫手畫別人設定很麻煩。

不過到了後期,我不得不和一些作者走約稿的形式合作,去完成這個項目。最初我計劃稀客是個三部曲,一本16個人,分三次做完。但是因為這個過程實在讓我太漫長痛苦,我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我沒有自信能把這件事做三次。

稀客不是一個完美被執行的項目。從實際操作的經驗來看,我認為這個項目不可能被完美執行(雖然我也不願意承認我最初的策劃哪裡有問題)。

稀客毫無疑問是我自己做過的難做的一本書,甚至我至今也沒有見到一本其他畫冊的編輯難度到這個程度——我推測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折磨編輯的一本書。

第1位「稀客」,是低調的@極端鳥爵:他是第一本《速寫時光》的第一位畫家,是我職業生涯的開始。這次鳥爵用他張揚又內斂的筆調,讓這位戴著禮帽拎著箱子的神祕人,為這個故事帶來了一個優雅的開場。

第2位「稀客」,是@biboX:他是漫畫家,插畫家,動畫師,遊戲設計師,甚至還會編程和作曲!這次他帶來了一位擁有冷凍能力的女孩,一個騎著機車的可愛騎士。他的才華溢滿了這16頁,也許會是你看得最慢的一章。

第3位「稀客」,是老朋友@牛奶中:作為堅持經典風格的漫畫家,他這次帶來了一個非常「牛奶中」的作品:一個稚氣的王子,一個搞笑的隨從,以及一場無釐頭的會面。

第4位「稀客」,是@鴉吉:在牛奶中的故事後面,銜接了一疊被撕毀的雜誌頁面。你會讀到一篇奇特的報道,當然還有腦洞巨大的設定。是的,這16頁有很多文字。

第5位「稀客」,是在日本的@PeterSyu:他完整接受過標準日本漫畫教育,卻依然鮮明地保留了他標誌性的個人風格。他的章節也是唯一需要從右往左閱讀的部分。這次他設計的人物是……好吧,是一個叫做卓雨的傢伙…謝謝你,筆下的人物比我帥太多了…

第6位「稀客」,是@ZEEKO:他是了不起的動畫人,是出類拔萃的畫家,也是為正義吶喊過勇士。他這次帶來了一位奇怪的超人,以及一個又有邪典風味又有惡趣味的故事。這也許會成為你印象最深的16頁。

第7位「稀客」,是色彩的舞者@天然-R:你一定見過她那些漂亮的速寫日記。在她的筆下,zeeko的世界已經過去多年,當年的超人已經垂垂老矣,只是一個溫和的老人。在一個陽光充沛的愜意午後,一個戴著眼鏡的孩子去拜訪,他們會聊些什麼呢?

第8位「稀客」:是徘徊在光影中的@錢憶_冉夢生 ,他帶來了一個溫暖的平凡下午,一羣孩子在樹枝之間投影的光斑裏玩鬧,大家扮演了一場騎士和皇后的儀式。這16頁,沒有一個字,卻勝過千言萬語,翻開書頁,耳邊彷彿傳來無邪的歡笑聲。

第9位「稀客」,@paidxp:他是一位復古像素遊戲的獨立開發者。他虛構了一家公司、一臺遊戲設備以及一個叫做《冒險小子納特》的遊戲,然後寫出了整整16頁的產品說明書。這是全書裏最特別的16頁了!不過,這款遊戲真的是虛構的嗎?

第10位「稀客」,Insect_494(塗鴉王國鏈接):他是遊戲設計師,專業水準的昆蟲研究者,和一位畫廊藝術家。塗鴉王國和豆瓣上還留有他多年前的作品。他帶來了最奇特的設定:一個肉眼不可見的病毒。他這一章節畫風非常前衛,可能是全書視覺衝擊力最大的部分,請做好心理準備!

第11位「稀客」,斯行子(LOFTER鏈接) ,她帶來的是一氣呵成,乾淨利落、輕輕鬆鬆的16頁。可以說是非常瀟灑了!一個殺手和一個看不見的病毒,這樣的設定完全沒有難倒她~ 這是讀起來非常舒服的16頁~enjoy!

第12位「稀客」,@猶大棗:短短的16頁,她帶來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一個鮮明的人物,和一段充實的故事。富有識別度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豐富的漫畫語言,還有一個超漂亮的封面。我相信有很多人會特別喜歡這一章~~

第13位「稀客」,@業桉:實力非凡,我簡直不敢相信他還沒畢業……他用了一個特別的方式銜接了猶大棗 的故事:一個高大魁梧的機械將軍,通過腦電波連接,在一段殘存的意識中和對方見面。味道純正的畫家筆觸,力透紙背。

第14位「稀客」,@kEnKenkeNkenKENkENKeNKEnKEN :我想已經無需再多介紹。在這一章裏,Ken模擬了一部電影最後一個片段幾幀畫面,雖然Ken只畫了9張作品,但卻畫齣電影纔有的精度和氣魄。這是讓人難以忘記的一章。

第15位「稀客」,@E----N :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天才!誰否認誰就是不客觀!他設計了一個看似正常,但是實際上……非常難描述的人物。真的,這個章節確實只有天才才能想出來這樣的情節。這個懸念還是留給大家自己看吧……

第16位「稀客」,是@Ruint:這差不多是整個項目中完成度最高的一章。Ruint幾次重寫劇本,幾次推翻分鏡,最終拿出了一個頗有分量的悲情故事。非常美,精彩,炸裂。而且這個故事竟然銜接在E---N那個完全抽象的故事後面!彷彿蹦極一般的閱讀體驗!

第17位「稀客」,是@-ERSHAO-:那個酷愛黑暗藝術,其實是個陽光少年的二少老師~這應該是他第一次畫這麼長的漫畫。他帶來了充滿力量的動作場面:兩個角色化作紅藍兩團火,交會在海洋和大地的盡頭。黑白和鮮明的紅藍,讓這一章的情緒無比強烈,隨時會灼燒起來。

第18位「稀客」,是@飛行猴CF: 他帶來了他標誌性的風格:符號化的構圖,對比強烈的色彩,隨時要下雨的濃密森林。在他的筆下,衝突不過是一道光芒,滅亡如星辰般燦爛。這是可以慢慢回味的一章。

第19位「稀客」,是@頑形: 他獨步江湖的造型能力,叫人過目不忘。他這次帶來了一個奇特的,被高度概括過的京戲角色。一種抽象風格的國風!鍀得鏘!16頁內容,其實只有短短几秒,但在他的筆下,鐃鈸齊響,驚心動魄,地動山搖,又頗有趣味。

第20位「稀客」,是大隱於世的@可愛狗px:他帶來的是一位戴著面具的山鬼,帶著山野間的風,帶著泥土和落葉的味道。這是一個畫風優雅,又非常有趣的作品。對,有趣。這並不容易做到。這也是全書最後一個登場的原創角色。

第21位「稀客」,結束了整個故事。這是一位年輕人@聰明棲每天都很開心 :只有16歲,高二,甚至還不會用PS。她用鉛筆畫了最後的章節,和開頭做了呼應。整個企劃的核心「東西」終於以一個特殊的形式露面,並和鳥爵的角色一起,完成了這個故事的終結,或者輪迴。

第22位「稀客」,是你們都認識的@洗洗球洗球球:她畫了一張100X21cm的拉頁。20位角色,齊聚一堂。是的,這樣的企劃,一定得有這樣的一頁纔行呀。

雖然它沒有被完美執行,但我還是保證了稀客的品質。稀客的初衷之一就是「打破圈子」,我希望能看到多樣化的藝術表達,所以從一開始我就儘可能地尋找表達風格、能力方向、行業經驗、生活圈子差異極大的畫手,讓他們放開手腳去做嘗試:歐美風格,日本風格,繪本風格,遊戲說明書,偽雜誌報道,無字漫畫等等,甚至還有一些抽象前衛的部分。這些差異,確實是我有意去做的。稀客確實足夠豐富和精彩,這一點我可以保證。

稀客最初的設計,因為我定了16p(16面)是一個印刷單位,所以我覺得可以用一個很特殊的方式去裝訂,就是散裝。所有的16頁裝訂一次,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立的,再把他們都放到一個盒子裏。

我為自己能想出這個方案還得意了一陣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這個方案為標準做的。直到今年和印刷溝通流程的時候我才發現這個裝訂放到盒子裏,整體是歪的(因為裝訂那邊有個厚度),而且20多本書一本一本放入,非常有可能漏。所以我保留了原來「每個章節用不同的紙張」的想法,換了一個思路。

這次的設計,我的起點是在書脊上。一般來說書脊都在裝訂的一邊,我在考慮它的包裝的時候,突然想到能不能把書脊放在另外一邊?從書脊出發,然後就有了那個黑色的扉頁,還有那個shishio畫的那張長圖的位置。可以說這本書現在的這個設計全部從書脊開始的。

如今我沒法客觀地給稀客打分,說不好它究竟是好是壞,我只知道它確確實實從任何方面,都達到了我能力的極限:我的編輯能力,我的審美,我的設計能力,我的組織能力,以及我口袋裡的錢。我相信自己是唯一能完成這個企劃的編輯,我能把稀客做到的樣子,就是它唯一的樣子了。

對於一個編輯來說,有生之年能做這樣一個項目,非常過癮。它當然很值得。但是很明顯,這個項目是有問題的:截止到現在,它還處於虧損10萬的狀態。

您說《合十》這本書是您「經歷過的最特別的一次嘗試,也是最大膽的一次嘗試。」請問前輩為之做了哪些跟往常不一樣的設計挑戰呢?

卓雨:

這本書是和陳梓鬱的一次非常徹底的合作,從內容到編輯到設計都是完成度非常高的表達,和入夜識不相上下。可以說合十的最終成書幾乎沒有改動的餘地,就和我們最初設想的一模一樣。

陳梓鬱入行十年,想做一個自我總結。於是他提出一個創意是選擇十個題材,分別繪製1-10張作品,並且用對稱的形式來畫。

對稱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很乏味的審美概念,陳梓鬱能在這麼乏味的一個框架中畫出如此豐富的作品,不得不說相當厲害。而在這55張作品完成之後,,陳梓鬱又用長達半年時間,在同樣題材的框架下,製作了類似羅夏墨跡測驗的對稱墨水作品,令人非常驚喜。抽象繪畫和傳統材質是他完全陌生的領域,結果卻非常好。我們都很驚喜。

從形式到表達,這本書是陳梓鬱的自我總結和對未來探索的開始。從設計到產品,可以說是很完美。但是這本書的市場反饋不好。我推測可能是題材的原因,以及抽象的形式太過前衛。也有一種可能是我的某些審美可能過氣了。

當然,毫無疑問,在一個相對大眾的市場來說,大家還是喜歡更加容易理解的作品。不過這個產品依然很值得去做:不是所有的追求都會受到別人的認可,但作為創作者不能因此停止追求的腳步。

不過我覺得《須臾之隱》作為獨特的長卷形式,挑戰性也是相當大的,另外就請前輩正好在這裡講講從最開始發現做到後面策劃最後出版的經歷吧~

卓雨:

《須臾之隱》是我做過的風險最高的項目,原因非常簡單:成本極高,作者幾乎沒有名氣。《須臾之隱》的成本比松風高兩倍還不止,而我又不敢賣280元。

《須臾之隱》的起點就是我在2013年偶然看到的一張畫。

之後見到了作者,只是簡單地談了一下,我說我覺得這個作品可能是一張比較長的圖。但是我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在4年多之後看到一個這麼長的作品。

17年4月,獃獃葯把作品列印了出來

因為尺寸太誇張,做了一個非常迷你版本的長卷

看到作品之後,我實在太喜歡了,難以抑制的那種喜歡……所以我就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用一個不間斷的長卷還原作品原有的樣子。有時候我覺得這個過程像是一個俗套的愛情故事。

24米這個長度,任何印刷廠都沒做過,紙張經過彎曲的厚度,膠水的受力如何,包裝的口徑多大,看完之後如何放回去……我唯一不擔心的是我的印刷質量,但其他的部分,幾乎全部都是給自己埋下了雷,幾乎全部都遇到了問題。

這個項目在獃獃葯老師已經畫完之後,我足足做了三個半月纔出貨。可以說是我的最慢速度。我以為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想到最終在包裝的蓋子上出了問題:蓋子質量不太好,在被其他貨物壓到的情況下會裂。這是個防不勝防的項目,每個參與了這個項目的人,畫家,我,印刷廠,快遞公司,沒有一個人是順利的,所有人都彷彿經歷了一次修羅場。

但是這個風險最高的項目居然沒有賠錢,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實現了盈利。這個項目了給了我很大信心,讓我知道了「真正的好作品」的價值。

《須臾之隱》是我這些年來做的最開心的項目之一。真的「開心」:它是那麼的難,卻又被我們一一克服,最終把理想變成了現實。

wuhu專訪:帶你做一場妖怪盛宴的夢!

我個人也是很喜歡很喜歡看紙質書的,翻開書的那個感覺是電子書代替不了的,有句話說「書的封面就像是這個故事的房頂和四面牆壁」,我認為前輩您把這些很有內容的房子打扮得很是精緻,那就請前輩您以《入夜識》為例您在擺放「房子」內部的藝術品都會從哪些方面考慮呢?

卓雨:

《入夜識》是個完程度極高的產品,畫家小花是我見過的最好合作的人之一,他總是能替合作方思考,為合作方考慮製作上的難度,我們有前所未有的海量溝通,聊天記錄極多。非常難得的是,這些溝通基本都是有用的。每次溝通都能把這個產品往前推進一步,這是非常舒服的合作過程。

入夜識的內容、書名字、三折屏風都是畫家小花的想法;內頁的排版、鬼文字的想法和製作、那本小書獨立成冊,則是我的想法。這本書口碑極好,用戶體驗非常炸裂。

我之所以會產生設計一種「妖文字」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自己對這種形式的喜愛。我自學了typeface design,會做字體。小花在畫面中有些奇怪的紋樣,讓我覺得像「鬼畫符」,所以就和他說了這個想法,很高興他很喜歡這個想法,配合得很好,我們前後只花了2周就全部做完了5套字體。

當時我讓小花先隨便畫符號。他照著符籙的感覺大約寫了100來個。

然後我們在快餐店見一面,用了一個小時確定了這些字元的基本規則:

1. 豎排。意味著最終我要橫向製作字元文件。

2. 瘦長形體。寬度基本固定。寬高比在1:3到1:4左右。

3. 筆劃從上到下,主要呈向下分支狀。

小花照著這個方向,寫了整整500多字,我們一起從中找了10個基本元素。

然後以此為基礎,小花又寫了幾百個字。我們最終確定了22個基本元素,把它們分為兩組:基本筆劃和拓展筆劃。

這兩組筆劃隨機組合,寫出來幾百字,從中又找到80多個。

最終確定了52個字,對應52個大小寫字母鍵位。並設計了0到9的數字(後來標註在書的頁碼處)和其他標點符號。

前後經歷五輪海選和淘汰賽,把字元方案定好了。

小花用毛筆漂亮地寫了這52個字,掃描給我。我用AI製作了輪廓的矢量文件。

把它們導入FontLab,做了第一個OTF(Open Type Font)字體文件,以畫家的英文ID+妖怪的日語發音命名:FLZC-YOKAI.otf。全書所有關於妖怪描述的正文部分,用的都是它。

只有一款字體是不夠用的。我又做了平滑圓角的黑體和帶斜角的黑體,但是這兩款並不滿意,最終也沒用上。

在一個晚上我偶然看到了日本勘亭流書法字體,我打算重新歸納這些筆劃。

依照原來的字形,參考了之前做黑體時提煉出來的筆劃,再用尖角重新設計起筆和收筆。

(從左到右的字形變化)

(筆劃總量精簡了些)

終於製作了一套稍滿意的字體,命名為TING,用在名字和標題需要醒目的地方。字體設計的工作就此結束。

但文字遠遠不止字體——這些「妖文字」如何輸入內容呢?考慮到工作量,我們把「妖文字」定為類拉丁語系的字母組合書寫規則,為了視覺上更加接近符籙的效果,單詞和單詞之間的隔斷不是空格而是在角落的一組小點(小點鍵位就是空格鍵,它在字體文件中的寬度為0)。

然後我們遇到了一個小問題。領導的意見:造文字可以,但是不能沒意義,否則有……風險。所以只能讓這套文字「有意義」。我們又搗鼓了「妖文字」和中文的翻譯規則:

把中文簡化——每個字詞用固定的字母拼寫代替——替換字體。

舉個例子↓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個辭典……

我先把99個角色的所有描述文本全部簡化一遍,再用分詞軟體,抓取文本中所有的字詞,把它們列表,再隨便寫一套字母代碼……最終我製作了一個包含385個字詞的辭典excel文件。

做完版面,提交的時候把這個辭典也交了上去。 過審了。

當然只有這樣,讓大家像考古學家一樣去研究這些文字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有了那個都是中文、還有Q版角色可以對應的小冊子。因為小花為99個角色都設計了單獨的LOGO,所以我們把LOGO作為這個產品的核心線索,你可以在本冊的角落和Q版小冊子裏都看到這些LOGO,它們和角色以及文字信息一一對應。

如今小花和我決定把這幾個字體和這個辭典分享給大家免費使用,你也可以使用妖文字來創作屬於你的世界。

(微信後臺回復「卓雨」試試看?)

第一次看到妖文字的時候以為是隨便寫的

居然是跟漢字對應的(0-0)

入夜識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我們都感受到了「傾聽」的意義。這幾年,我經常看到網路上關於強調創作獨立的文字,核心意思基本就是「藝術創作是我個人說了算,你們別逼逼」——我見過這樣的帖子不止一次,甚至有的還號召讀者盡量都給作者留言正面的評論……且不說這件事從客觀上能不能做到,至少我覺得這是個很糟糕的態度。

傾聽他人意見肯定會讓你受益良多。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都是非常簡單的道理,藝術創作本質是一個job,沒有那麼大的特殊性。

向上滑動閱覽

當然,作為創作者,不能陷入到無休止地聽別人意見的狀態中,對作品本身要有心裡數。

這個尺度其實無需特地發一個帖子說出來,它會在你進步的過程中自然獲得。畫久了,你自然就知道哪些意見是胡扯淡,哪些是真知灼見值得好好聽一聽——但是前提是你沒有把耳朵堵起來。

gif圖來自《入夜識》創作者@FL-ZC小花的微博

《水仙》內容收錄插畫、繪本、人形攝影各三分之一。全程特種紙印刷。這裡也請前輩您介紹一下啦。

卓雨:

SHEEP老師是個前衛的、思想深邃、真正稱得上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美學獨樹一幟,也影響了很多人。

(SHEEP老師曾參與製作《大魚海棠》的宣傳海報)

我當年看到《妖繪卷》的時候就很想和他合作一次,終於在16年的時候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這本書就是《水仙》。

我覺得SHEEP的作品始終帶著一種柔軟的,流動的東西,有一種特殊的生命力,所以我一開始就把這本書確定了和《松風》的區別——它不會是硬殼精裝。但是因為這本書尺寸太大,我還是在封底加了一塊3mm硬板,讓它挺一點,也容易翻閱。

最終水仙用了兩層翻蓋的封面設計,用的事350g的紙張。在巨大的面積下這紙張顯得有點輕薄,軟軟的,卻正是我們想要的效果。

SHEEP的朋友PANO製作了這本書的內頁平面設計。他是個很有才華的,為這本書貢獻了很多特別的想法。我覺得很多東西是我那個時候不敢做的:比如將畫面對稱、反白,製作成扉頁。

翻閱了您設計的好幾本書,閱讀體驗真的很棒,在這裡就請前輩講講《松風》設計過程中的一些幕後吧。

卓雨:

首先,《松風》這本書的設計師是馬仕睿老師。這本書的核心設計思路就是:在有限的面積,實現遠超整個面積的視覺張力。

早稻創作了幾乎完美的作品。我希望最大地去呈現《松風》那驚人的作品:超大的尺寸,厚厚的紙張,沉甸甸的重量。因為作品本身實在太精彩,我儘可能地讓外表顯得內斂,所以我們就選擇了一張畫的一個小小的細節,一張從容沉著的臉。

因為早稻的作品張力實在太強,所以在封面上乾脆一個字都不要寫,而把所有的信息都印刷在外殼上。外殼用瓦楞紙製作,「包裝感」十足,不是書的一部分卻又和書的氣質非常貼合。

「松風」二字蒼勁無比,我們把文字放大到整個包裝袋都放不下的程度。順便說一下,早稻為了標題的松風兩個字,寫了至少300張。

另外前輩您平時怎麼選擇合作人的呢?發現您合作的很棒的藝術家很多反倒都不怎麼用主流平臺的。

卓雨:

合作是個雙方的概念,合作既是我選擇別人,也是別人選擇我。

另外我判斷一個項目做不做的標準是,我自己想不想看這本書。從某個意義說,我做這行的一個目的是我自己能第一時間比別人都快看到作品,這簡直太爽了。

16年和RC老師合作的《大理寺日誌》

講講為何把《大理寺日誌》設計成板磚樣子。

我判斷一個畫手是否合作的最核心的要素是——這個項目能不能賺錢。真的。如果一個項目確定不能賺錢,那麼再有趣也不能做,因為要對一個項目負責,這決定了做事的狀態——沒有壓力的狀態我是做不好產品的。

在這兩件事上有了YES,基本我就能發出合作邀請了,之後就要看對方會不會看得上我。其實緣分這東西還是不多見的。我當然談失敗過非常多項目。每本面世的書背後至少有八本失敗的溝通……

在這裡請前輩結合這麼多年的設計經歷談談對時代潮流的看法吧。

卓雨:

稀客的製作過程很長,在這本書最終留下的23個畫手中,年齡跨度從70後到00後。大家的風格各自不同,有的老些,有的時髦。有些作者是網路名人,有些甚至都在網路上消失了。從某個意義上說,稀客是一段中國畫手的風格歷史。

稀客耗費了我4年10個半月時間。這個時間說長其實也不長,但是你會發現這些年繪畫潮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在這裡不說繪畫風格,不說法技法,說另外一個感受——

從潮流上看,大家似乎已經不再嚮往努力這件事了。主流的審美追隨的是「人生起點高」的東西:寬裕的、瀟灑的、有天分的、不太費勁就能做到的、巧妙的……東西。

書籍的前期設計草稿

你沒看錯,我說的是畫。從畫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從審美能看出一個社會的狀態。我感覺到新的一代人,95後,00後,日子真的是好起來了,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好情況。而我們作為80後一代人的成長環境真的是沒法比。

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10年前,如果一個漫畫家同時又是美少女,那麼她有很大幾率帶著這些標籤走紅。現在,誰還會說自己是「美少女畫手」?因為經濟發展了,年輕人營養跟上了,「外表漂亮」已經不再稀缺。

書籍的前期設計草稿

如今網路上到處都是努力無用論、唯天分論和家庭出身論的段子,雖然大部分是戲謔,但也能看出大眾心態的變化。

對於這個趨勢我並非要說這是好是壞——我沒有這個資格,只能說自己有點不舒服。因為從某種意義說,這也是社會階層固化的一個表現。因為光靠努力出人頭地越來越難。在這個更大的語境中,不能簡單用好壞去定義它。更何況其實藝術本身,從古到今,都是上層建築,都是富貴之後的盈餘。

《松風》的前期設計草稿

過去,如果有畫手問我,如何才能畫出一堆適合出作品集的東西,我很有信心地告訴他應該如何如何,這些「如何」自然都是一些讓人很辛苦的步驟。如今再來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不敢回答。

當然,你永遠都可以畫畫。畫畫既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技能,也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表達方式。如果你無視潮流,或者你可以獨立於潮流,那麼潮流對你來說其實也就不存在。

謝謝前輩您讓我們在每一次賞書的過程中都有不一樣的感覺,您在圖書設計上的感觸是什麼?創意靈感來源於什麼?

卓雨:

單獨就圖書設計來說,我水平一般。但我嚴格上不只是一個設計師,我還是編輯,產品人和運營者。所以我做每個作品都要考慮製作成本、運作方式,製作週期等等等等。每個決定都是和整個工作流程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我甚至曾經為了包裝材料的尺寸修改書籍尺寸(大理寺日誌的成品尺寸就是因為快遞信封摺疊之後正好能裝入,很省錢)。

書籍的前期設計草稿

我沒有一個理想中的設計師的寬大優雅辦公室,我和所有深漂一樣蝸居在深圳這座城市裡,活得捉襟見肘。因為住的太狹小,我其實不怎麼買書,平時看到書也大多是去圖書館借。

最近工作忙了,我甚至不怎麼看書了。但是我一直還有創意靈感,並未枯竭,因為我是從「產品」的角度去定義自己的工作。我雖然做的是圖書,但總會留意其他產品的設計,比如一盞燈,一個手機,兒童玩具,甚至一袋速食麵。

圖書和所有實體產品一樣,它終究是一個被拿在手裡,有體積和重量的東西。它是否親切,是否能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是和其他所有產品都共通的——它們都是我們理解生活的一個角度。

書籍的前期設計草稿

最後就請前輩給想出畫冊的畫手們一些建議吧。

卓雨:

我其實經常遇到有人問我想出畫冊怎麼辦,一個經典問題就是:要畫多少張?

其實也不是回答不了:比如可以從目前市場的習慣說,大約做個80-200頁區間是個比較合理的數字。從可行性來說,大約60-160張作品比較適合,因為再多估計就畫膩了。從題材上說,如果一組作品有個主題會比較有趣一點。

書籍的前期設計草稿

但這些,都只是非常籠統的可行性概念而已,可以做個簡單的參考,實際意義不大。如果以這個為標準去創作,就大可不必了。事實上作品集實際操作起來,形式和手法千差萬別,比如須臾之隱其實就只有一張圖,更何況還要考慮到製作成本和銷售等其他實際因素,其實很煩人。

所以我一般不建議把「出畫冊」作為畫手的某個目標。與其琢磨這個,不如考慮「我目前這個階段想要創作什麼」,或者「我這個階段如何總結一下」。至於是否要集結成冊,其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今天的精彩分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專註做事一定會有收穫

小夥伴們一起將「遇一蟬」的精神傳遞下去吧~

—END—

wuhu動畫人空間,微信ID:wuhu1768

想了解更多歡迎微信搜索關註:wuhu動畫人空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