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跟淡水的交界,有非常豐富的生態漁獲  

週六下午我第一次去思想地下室。

參加四月一場徒步從臺東走到臺北的「不要告別東海岸」分享聚會,當時我順路從臺東回花蓮,從靜浦跟上走到港口,短短半小時。

以下是書寫紀錄,把聽到的跟我想法結合:

 

  想跳脫「鍵盤關心」來參與的學生說,透過臉書跟新聞,我們常常對於某事件不知道真假,而真相是被討論出來的。

  珮瑄說:並未因為關心反抗美麗灣而參加,由個人出發,在那個下午阿朗依海岸給予的力量。

  安邦說,很難說出行走中得到感動的原因,巴奈說話有一種溫暖卻堅定的力量。我應該要知道背後的原因,為什麼環團說是「非法」,為何建商跟政府說「合法」。而安邦也同時自省:人類是自私的,當我選擇便利的臺北夜生活,抒發壓力就要去後花園沒有水泥的地方靜下來。

  蔡大洋先生說,「這不算是社會運動,而是新的模式:是一場行動藝術。」徒步隊中能體驗緩慢的力量,蒐集各部落地點的故事,體會住民的價值觀,每日採集的生活狀態。

  「傑克」是一位二十歲的高中自學生也徒步走了五天,她說自己會這麼做,是為了捍衛多元生活價值,尊重土地與生命。

 

思想地下室沙龍主持人來自臺灣文學研究所,在讀書的過程中能關注的臺灣議題有限,常思考是否無法體會就沒有辦法切中要害?

臺灣教授協會代表老師說,如果臺灣年輕人不關心土地,所有政策將無法落實到生命裡。由分享者可以感受到對臺灣的景色跟原住民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心的交流。

 

「不要告別東海岸」活動過程中將作成網站留下內容,公佈所有「美麗灣事件始末」與最新東海岸各地建案訊息。

 

年輕人,你的願景是什麼?

   現場有位下半場出現的聽眾,說自己已十多年不靠島國媒體接收訊息,都讀外文新聞。問在場的人們:你們這些年輕人,願景是什麼?

我的三十年臺灣願景,是跳脫「鍵盤關心」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在某的地區,不一定是城市,堅持去創造新的經濟模式,嘗試找出自己的專業跟社區的結合。能夠不依賴補助跟支持,當能夠創造自在生活的人越多,越能離開上ㄧ世代的經濟發展思維。

目前很多部落開設生態工作假期,再往下走,會是什麼?當參與部落的新鮮感消失,除了研究跟原住民食材的追尋,認識傳統儀式,還能帶回什麼資源。原住民族要消失了嗎?

以下這些狀態是我觀察感受到的進行式:

趨勢ㄧ:合作分工的社區

趨勢二:跟世界結合的方式?除了網路還有其他的嗎?

趨勢三:環境學習與設計食物等,怎麼創造森林是一座博物館。

趨勢四:大概念轉為可執行的小事件,列出白話新聞的好案例

趨勢五:創造參與機會

DSCN6134  

 

美麗灣的原由背景,可以先做兩個思考:

 「透過法案看,非常複雜到每個時間點都有不同的詮釋」多年來,非法的事情可以再合法化,等法案通過,再變成非法。 

 

什麼是依法行政?ㄧ個建案兩個上訴

346-4 地號計劃寫開發面積是將近六公頃,建商向政府申請合併兩塊地再減少0.9965公頃,藉此避掉環評,說合法。建商不斷上訴「不該環評」,2012年九月二十號,最高法院確定不能再上訴。

 

景氣變好後約2010年,美麗灣飯店決定再擴大建案面積,此時申請過關的建築物已經蓋好

在原本建案旁邊開始蓋別的東西,政府開罰,得接受另一環評,於是主動申請環境影響說明書,確定此案應該要被環評後再蓋。

飯店說:蓋好了不要浪費不拆,而這次,環評委員是內定人選,撤銷環評結論。

 

 

什麼是環保機制下適度開發?BOT與一般開發案的最大差異:

美麗灣在財團與政府兩者合作BOT下作為生命(利益)共同體。政府用政策保護,觀光點會有營收,建照發了,就不會收回。而臺版觀光BOT:在最短的時間回收成本,與公共利益雙贏衝突。

 例如:花蓮縣府不斷買廣告,上媒體宣稱鼓勵財團來土地開發,能將所有土地分開地號,在法規面積下下可以不必環評。可以規避掉一切該負責的狀態。

 

 

當你家旁邊也有不該出現或是已經出現的拆與蓋,可以學習兩件事: 

一般公民反對開發案該怎麼做?

1-公開說明會15日內提出書面意見

2-主管機關界定評估範圍

3-進行現場勘察並且舉行公聽會

4-30天內主管機關做完報告。結束。

 

聽證會跟說明會的差別?

需要對辯思考有法定效力的主持人會議纔是聽證會,但地方代表主席曾說:資訊不對稱但是希望依法讓大眾討論。

大眾需要公開資料,瞭解我們的政府要計劃怎麼做,但政府單位說:若仔細公開資料,再開聽證會或是說明會就是「浪費資源」。

以下這張圖我用過了,是去年東部發展條例花蓮縣與臺東縣的聽證會程序錯誤:

聽證程序與花蓮縣09.16偽聽證對照表(final)

 

為何大人不明白,創造公部門與人民的對話機會從來不是浪費。

 

 

 

透過反對美麗灣,真的能抵擋後面的那些大型建案嗎?

 

跑靜浦「山海劇場」的新聞之後,我其實對於這些狀態很無力,很擔心做錯了每一個選擇。也對於年輕人要花這麼多力氣討論,思考怎麼傳達自己的訴求,花很多時間,很欣賞這些人。也害怕自己得不斷抗爭下去,這些力氣拿來用在創造新事物與關心家人應該更好。

不管花多少力氣,我們想要告訴政府建商,那些大人:「一切並不美好!」

我們想要告訴這些大人,你們蓋了不該蓋的建築:「會有很多人反抗,把資料公開,用各種方式宣傳讓民眾瞭解。」這是另一種社會資源的創造。

 

樹懶的森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