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書店櫥窗裡的L'IMPOSSIBLE創刊號  

 

獨立書店是依附在閱讀的沃土上,臺灣現在能被香港中國跟美國華人思念追尋,是因為我們還能「自由讀書」。而面對全球貿易的妥協政策,臺灣的文化優勢將迅速失靈。

 

唐山書店負責人陳隆昊先生,在公館開書店近二十年,也成立唐山出版社,翻譯出版社會科學書籍,影響不少臺大學生。

陳隆昊說起家鄉新竹山區再往上八公里就是原住民部落,「祖父怕我困在鄉村送我去城市讀書,在臺北我一個人都不認識,我想逃避陌生的環境,於是躲進書裡,將外面世界隔絕,但卻看到更多書裡的世界。」目前,陳隆昊也擔任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希望分佈在臺灣各個街角的書店都能活下去,與讀者作者一同思考如何做更好的服務、書更齊全,讓愛看書的人有地方去。



藏富於民的閱讀力量

 

臺灣目前最吸引人的就是既有自由的文化跟養分,社會氣氛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長期關注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臺灣大學哲學繫系主任苑舉正教授如此解讀,獨立書店有個重要的意涵,它散發出臺灣的文化實力。

實力不是用口號喊就行的!苑舉正語氣激動地說,「大家只會想到書店賣書是商業行為,書賣不掉你活該,賣得掉大家都羨慕你,」而以往書店不止買教科書,也不止賣商業用書,賣得是各式各類的文化產品。現在當下兩岸三地華人地區需要的都是這種獨立精神,而現在唐山書店有一半的書在中國都是禁書;我們應該請求文化部禁書,禁書越多在獨立書店賣更好,苑舉正大聲疾呼:今天支持獨立書店做這件事是愛國行為,等於就是愛臺灣。

 

臺灣在政治真空的當下,閱讀是唯一憑藉。苑舉正說明,「以前我們用道德無限上綱來吸取政治的污垢,把道德無限上綱當作我們的吸塵器,但吸過頭了,把頭都吸進去了,覺得該停下來,這吸塵器一停下來,但沒有一個依附的價值參考。」
以前知識份子聽到「有沒有讀過書?」會反省自己的學問不足,對照今天,講這句話的時候,仍可以說自己讀書的人已經不多。「讀書可以改變一切:讀了爛書可以此為誡,學會批評,就可以發大志向,讀了好書可以學會尊重別人的思想心情,」苑舉正說,我們的社會該有指標性人物提倡:我再忙也要讀書,是摸到實體書,不是拿著平板電腦讀書。



書與咖啡香共存之後

 

獨立書店生存困難所面臨的原因之一是網路低價競爭,亞馬遜書店雖然沒有實體書店,但可以低價快速,把書送到你家。最近英國跟法國都有羣眾抗爭抵制亞馬遜,宣誓拒絕與魔鬼作生意。劉俊裕說,「我不討厭誠品,但連鎖書店對獨立書店的影響巨大,臺灣不是特例,全球都如此」,目前英國圖書銷售利潤是0.3%,等於是一百塊的書只能賺到三毛錢。

現在獨立書店要活下去,就是賣咖啡;像唐山一樣沒有咖啡店的書店,幾乎沒有了。

今年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的讀者孫百儀提出,德國有閱讀風氣也有法令,書店業者都還是繼續想辦法生存。像是「Not just book」是柏林的誠品,只有一家,他們除了附設咖啡區,整體設計空間讓你看書更方便更舒服。臺灣的書店目前為了求生多年前早己開始賣咖啡

甚至引領潮流。

苑舉正提出建議,我覺得獨立書店的廣告不夠,目前唐山是個典範,很有那種祕密結社的感覺,但已經沒有人來捉了很可惜。另外,書店應該使出哀兵政策,大學生暑假應該支援全國書店,幫書店辦書展,挑出十大冷門書,放上網路,讓大陸人在這邊訂書,把生意做好起來。



面對競爭,文化先舉白旗

長期關註文化政策管理研究的劉俊裕教授指出,「國內談到文化創意產業,衡量的指標是產值,到底有多少錢可以獲利?不是談理想值多少錢?」產業就是有規模,文化卻是從小資小眾開始。很多文化政策裡存在創造產值思維,包括古蹟保存與社區文化推動,目前文化部看起來是要宣稱對獨立書店多做一些事情,從定價跟稅法等方式都被提出,但是一直沒有落實。

 

事實上,市場功能是文化產業最大的敵人。臺灣加入WTO後,全世界有貿易協定下對電影電視跟圖書出版衝擊不小,基於經濟規模不相稱,小的特色書店出版社無法生存下去。2008年世界文化多樣與促進保護公約簽訂,顯示各國已經關切到經濟價值對各國文化多樣性的壓迫;全球多樣價值的保護,不是為了經濟利益,而是文化差異性。

從總統到公務員,政府只能談自由貿易,避談妥協後對臺灣內部的文化多樣性的改變,「簡單講是惹不起美國。我們跟美國談美豬美牛,但我們不敢談文化電影跟出版業,」劉俊裕說。



拿政府補助算獨立嗎?

 

今年文化部補助書店總金額是1844萬,最高單一家書店可以領到150萬,不得超過總金額49%。書店不是非營利單位,也不是所有書店都苦撐經營,國家稅收能不能用在營利事業上?劉俊裕提醒,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必須自律,將補助款使用在該用的地方,書店要努力與文化公共領域結合,為社會創造更多樣貌。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廖英良反問現實,學校教育是一回事,自己能不能讀書是一回事。書店對於公共議題的凝聚,得跟人的連結更多,「當我看到大家說申請書店計劃,寫著你要推廣閱讀,但是開書店不是本來就是推廣閱讀嗎?」當我們看到很多藝文咖啡店,跟展演空間,也賣書,讓獨立書店的經營管理得去思考自身的特質。

 

「對於補助我是很傷腦筋的,像是補助一半金額,我要提企劃執行作結案,最後我要出ㄧ半的錢。書店很窮,可以留在店裡的方式就是作假帳,就會被抓去關。」這種補助方式對書店有效嗎?廖英良進一步說明,「協會裡集結八~九家的老闆跟眾多的讀者,期許透過協會能跟政府談話有力氣,跳出通路商只賣書的迷思。」這一連串書店講座是有公部門的支持,今天講座老師的鐘點費才付得出來。協會想先藉由座談把民間的力量集結起來,且必須動作快,是因為現在的文化部長龍應臺部長還是會在乎這件事情的人。

 

圖書業定價法案不能落實,通常得到的理由是「立法技術不足」但事實上,臺灣只要是可以推動的事情都可以馬上立法。劉俊裕說,「在跟政府打交道這幾年感受到,我認為談圖書產業的生存,要多軌並進。」學界跟民間都要開始做,現在連研究量都沒有,沒有研究要去判斷依據。



迎向民主鞭策的時代

 

面對文化被產業化,我們該訴求的力量是文化深度,不是演藝創意。苑舉正老師提問:民主鞭策的那一天是每天還是投票的那一天?我推薦大家去看《舊制度與大革命》這本書,民主就是個自作自受的制度。「大學生在丟鞋子前,要養成讀書的習慣,有自己的看法,丟鞋子要跟著一篇文章出來。」例如:《恨!此鞋未能打中馬英九》這文章要能解釋,不是說丟完不會被抓的發言云雲,這不夠。

 

目前獨立書店在臺灣欠缺論述,而實踐跟論述需要一點說服的過程,現在獨立書店協會成立,聚集在此,是因為我們意識到文化流失的嚴重性。透過讀者長久共同關切這個議題,能讓正面力量可以存留。

 

-------------------

 

11/22(五)7:00pm 臺北唐山書店

主題: 獨立書店在臺灣

主持人:陳隆昊(唐山書店負責人)

與談人: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繫系主任)、劉俊裕(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