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個人以往不甚關注拜年祭,然而於新年年初偶然聽到這首歌,有一些思考和感觸,所以稍微寫了些東西,還請各位指正。

《繁華唱遍》為bilibili2019年拜年祭節目之一,以傳統戲曲為主題,由虛擬歌姬樂正綾演唱。

1.關於詞

「我認為那個時代已過去,殊不知當你歌唱時,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在歸來」

行越遠越不敢回頭細看 怕淚點不爭氣飛成雨線

一甲子也不過眨眼六十年

這少女竟皺了桃腮粉面 那郎君為何已白髮蒼髯流光百轉 又到你臺前踮腳顧盼梨園 那年我才一十三春色隨風卷 良辰美景輸了奈何天別怪我心太貪 罪名都在曲牌間若不是《浣溪沙》把《秋夜月》兒掩 我怎會固守《牧羊關》最是你太翩躚 生死愛恨瞬息萬變將相王侯輪番豋殿 才子佳人鴛鴦願誰成全路再遠再蜿蜒仍是個圈 緣起處註定盤桓成終點

六十年也不過悠悠兩萬天

這一桌同二椅紅漆黯淡 是多久沒能被喝彩渲染粉末胭脂 何時再上臉回眸又見梨園 一到臺前就少年不是韶光賤 奼紫嫣紅怎捨得開遍就怪我心太貪 要把燈火輕輕燃擎了這《一枝花》招來《離亭燕》 我此生不肯《解連環

》最愛你太翩躚 做打唱唸一字一流連戲裡繁華戲外江山 你的美只願歲月看得見「……回來啦?」

「嗯,我回來了。」

1-1內容和語言

歌詞以兩代人與戲曲結緣的經歷為主線,總體相對平實易懂,用詞較為精當。(只是個別詞句表達如「良辰美景輸了奈何天」及「最愛你太翩躚」個人覺得略有困惑)主要的亮點在於巧妙地融入了較為豐富的戲曲元素。其中有的較為直接,如六個曲牌名的嵌入:

若不是《浣溪沙》把《秋夜月》兒掩 我怎會固守《牧羊關》

擎了這《一枝花》招來《離亭燕》 我此生不肯《解連環》

從邏輯和語法上看,「浣溪沙把秋夜月兒掩」或許略有些令人費解。但是從全曲的主題及意境觀之則瑕不掩瑜。尤其是其中「此生不肯解連環」一語雙關。六個曲牌名中,《浣溪沙》屬南曲南呂宮,《秋夜月》《解連環》亦為南曲。其中前兩者皆屬南曲曲牌《浣紗劉月蓮》。《牧羊關》為元雜劇曲牌,屬北曲而《一枝花》屬散曲。其中南曲北曲、雜劇散曲均有涉及。既如此,聽者或會疑惑詞中所提及的戲曲究竟屬於哪一類。私以為作者在此想要表現的並非某一種特定類別,而是在向聽者介紹戲曲自身的廣博多元,並借「戲」這一意象折射出眾多值得為老一輩深愛、值得被年輕一代所傳承的文化傳統。

同是對於戲曲元素的引入,也有幾處較為間接,譬如對於「良辰美景奈何天」「奼紫嫣紅開遍」(崑劇《牡丹亭》)的化用,及「做打唱唸」等戲曲術語在詞句中自然的穿插。

這樣的引入方式在個人看來是易於被聽者所接納的:既起到介紹與普及的效果,而不破壞全詞的連貫性和美感。對於傳統文化元素在歌曲中的引入,倘使處理得不夠巧妙便會顯得生硬笨拙。一是需要精心選取引入的對象,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能使受眾產生共鳴;二是要選擇合適的引入方式,否則只是生搬硬套。(例如,私以為某一首試圖「傳揚漢字博大精深」的所謂「熱門歌曲」在這兩點上都未達到及格線。首先,該歌曲選取生僻少用的漢字作為引入對象;再者,直接將冷僻字詞拼湊成歌詞,兩兩之間幾乎毫無聯繫,只有一種語文課報聽寫的既視感,個人認為審美價值並不高。)

對於主人公心理的把握也較為傳神,如描述年輕人回鄉所見的「這少女竟皺了桃腮粉面 那郎君為何已白髮蒼髯」一句中「竟」與「為何」,以及老一輩戲曲愛好者「一到臺前就少年」的心境。

1-2結構和韻律

從結構觀之,詞分為兩部分,上下兩部分之間有呼應亦有聯繫。在此舉一例:

別怪我心太貪 罪名都在曲牌間

就怪我心太貪 要把燈火輕輕燃

前一句是對於戲曲藝術日漸式微的感慨,後一句則是面對此種情狀仍要堅守傳承的決心。「罪名都在曲牌間」一句有其精妙之處,頗有「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金昌緒《春怨》)的意蘊。「重燃燈火」的隱喻意義想必聽者也可感受到。

全詞押an/ian韻,且韻腳不僅落在每一句尾,在句中停頓處亦有復現。韻律感較強,契合戲曲這一主題,也利於廣泛傳播。

2.關於曲

由於個人在這一方面並非專業,故而僅談個人感受。

《繁華唱遍》的旋律大體上舒緩悠長,儘管沒有非常抓耳的樂句,但是屬於非常耐聽的類型。作為小高潮和亮點,「踮腳顧盼......」一句的戲腔與其他部分融合得也很自然。前奏中(似乎)也有不止一種傳統樂器的參與。

想起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驚覺歌手是虛擬歌姬,鑒於阿綾的聲線與真人的相似度極高,還是有些難以置信。此處應感謝調音師(掌聲

3.關於PV

私以為這是此作品最為出彩之處。與其用文字敘述,不如選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鏡頭。

前方多圖預警!!!

3-1繪畫風格

此作品聚焦傳統文化,且前後的時間跨度有六十年之久,適合富有年代厚重感的繪畫風格。

那麼,這樣子的畫風大概就不太適合:)

(亮度高,色彩豐富,多以人物為中心、主體,不寫實,立體感不強,背景相對簡單、平面化,集中一切力量表現人物的萌)

適合的風格是這樣的:

(高度寫實,立體感強,恰當的光影/明暗對比,人物只是畫面的一部分,背景較為豐滿,構圖注重層次)

3-2細節的處理

如何體現「時間的流逝」?

以「不變」襯「萬變」,以「物是」襯「人非」,選定參照物作為歲月與變遷的見證者。

此處,見證者即是那一方戲臺。在間奏短短三五秒間,戲臺前觀者的身影來來去去、增增減減。

曾經一度熱鬧喧嚷。

最終卻只落得一片冷清的氣象。

而戲臺自身也在歲月裏慢慢老去。

色調中的微妙變化,畫面中隱約可見的浮塵。

如何體現「藝術的傳承」?

那就讓曾經的觀眾走到臺前,臺前的歌者成為觀眾。

如今臺上人一頭青絲,觀者多已白髮。

如何體現「戲曲的元素」?

戲曲表演時所用的一桌二椅

或許它們也曾有過光鮮亮麗的青春。

戲曲中的各大行當。(此處似乎少了旦角,或許已由主人公擔當?)

另:戲臺上「入相」「出將」四字也有講究。

古戲臺上場門通常會寫「出將」,下場門寫「入相」。

(轉自詞作者的歌詞解說)

4.一些個人感想

長久以來,人們思考「如何傳播傳統文化」「如何讓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等問題。其間自然也有不少創意誕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大約是故宮的一系列嘗試:諸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綜藝節目《上新了故宮》、宮廷彩妝及各類文創產品、近期推出的遊戲《繪真·妙筆千山》等。這些嘗試有一定新意和深度,但仍有其侷限性,其結果有成亦有敗,但均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了故宮及相關IP在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之中的知名度。但是亦有一些所謂老藝術家借捍衛傳統之名拒絕一切改編與創新,甚至藉此牟利,實不可取。

私以為,傳播傳統文化的成功嘗試應具備以下三個要素:高品質的作品/產品;適合的傳播平臺/途徑;相應的受眾羣體。高品質的作品需要創作者自身對於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需要在嚴肅性(專業性)與趣味性之間達成平衡,也需要基於當前潮流和受眾喜好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創造。適合的傳播平臺需要有一定的規模和知名度,但是空有傳播平臺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平臺的用戶整體素質也很重要。產品必然也要有其目標受眾,但是很多時候,由於產品所瞄準的目標受眾僅是「早已知曉此文化傳統且對其有一定興趣的人」,或許該產品會收到相當的好評,然而仍然侷限在原先的小圈子中。為了走出去、走的更遠,產品需要憑藉自身吸引力促使這一人羣將該產品乃至於該傳統再次向外推廣。總體而言,個人認為以《繁華唱遍》的質量和目前的關注度,可以算是一次非常不錯的嘗試。

並且,當所謂的老一輩苦思「如何將傳統推廣給年輕人」之時,其實很多年輕人已經擔起這份文化傳承的責任,以他們自身的方式與獨特的想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