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13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在4月2日的北京大學本科教育工作會上,元培學院2015級整合科學方向的李卓然同學作爲學生代表,以“我的大學”爲題分享了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經歷。

  李卓然同學在北京大學本科教育座談會上發言(圖片來源:湖塔子)

  李卓然,元培學院2015級本科生,整合科學專業。曾獲五四獎學金、李惠榮獎學金、方正獎學金、學習優秀獎、社會工作獎、三好學生稱號等。2017年獲得美國數學建模比賽ICM特等獎提名。曾於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作爲第一作者發表新型球蟲疫苗論文。大二起在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白凡課題組從事細菌鞭毛的生物物理學研究,成果曾在第六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挑戰班年會中獲最佳海報和最佳口頭報告獎。大三暑期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icheal Elowitz實驗室,研發出繪製大腦圖譜的新方法。

  以下爲李卓然同學的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元培學院整合科學專業的大四學生李卓然,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家分享我在北大四年的故事。在北大的日子裏,讓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開放多元:使我可以盡情地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情,擁有挑戰艱深科學問題的熱情和勇氣,並且會在過程中得到各種各樣的支持與幫助,使我以獨特而欣欣向榮的姿態不斷生長。

  熒光顯微鏡下的酵母菌細胞膜

  從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粉色紫色、深淺不一的口腔上皮細胞開始,我就被生命的絢爛與精彩所折服。帶着這份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我在入學前元培新生訓練營的專業介紹會上,聽到了湯超老師對整合科學的介紹和對學科交叉的理解,我被那些各個學科與生命科學交叉之處的有趣問題所吸引,也非常認同在思考一個科學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被這是一個什麼學科的問題所限制,所以我報名並進入了整合科學專業進行學習。整合科學專業設立於2014年,旨在促進學科之間、特別是生命科學與其它定量學科之間的深度交叉融合,培養新一代跨學科創新性科研人才。

  還記得在開學第一週的專業課上,數學物理的整合課中抽象的極限語言讓我消化了半天,有機化學課的大量內容讓我聽得雲裏霧裏,初入大學的不適應與整合科學專業課的難度和知識量,讓我陷入了一種手足無措。我先是質疑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然後也開始質疑我對專業的選擇。

  這時元培學院的導師制與新生討論班對我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組織了整合科學導師交流會,老師們給我們的學習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並讓我們反饋學習上的困難和遇到的問題,在課程體系的構建和課程教授的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方法上的改進,加上老師們在課上課下耐心的解答我們的問題、各課程助教們積極組織每週的集體答疑、班裏同學之間相互討論和幫助,讓我逐漸學會了應該怎樣學,也逐漸能把那些晦澀的知識學明白。同時,在新生討論班上,吳國盛老師和我們討論的科學史,讓我理解到整合科學呼應於古希臘哲學對自然科學認知的整體性;張平文老師分享的自己的求學生涯,讓我更加明白大學的意義和做學問的方式;加上湯超老師對科學的交叉和人文藝術重要性的講解,都讓我更加堅定了對整合科學專業的選擇。我很感謝來自各個方面的幫助,也在大二大三時擔任了新生討論班助教,將我的收穫和理解傳承下去。

  元培學院新生討論班

  在適應了大學的學習生活並確定了整合科學這一方向後,我投入到忙碌而充滿樂趣的專業必修課的學習中。整合科學的專業必修課多爲交叉學科課程,授課教師多爲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老師。因爲如果面面俱到的學習每個學科,會存在時間不夠、多而不精的問題,所以老師們根據自己研究過程中的體會,以與生命科學較有關聯的方面爲主設計課程內容,並在講授的過程中展現給我們不同學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使每一個生物學現象,在不同的課程裏從數、理、化、生、信的不同緯度展開。

  學科交叉就像用不同顏色染布,你可以先把不同顏色的顏料混在一起再去染,也可以用不同顏色依次染色;這就像是學科交叉的過程是發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還是各學科分別獲取知識以後在自己頭腦中交叉。這兩種方式在我本科的學習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大一大二的專業必修課以混合染色法爲主,而大三大四自主選擇的專業選修課以分步染色法爲主。我們大三大四的專業選修課的唯一要求就是理科課程,所以在老師們的選課指導下,我上過很多生命科學學院開設的生物學各分支領域的課程,並曾在數學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等學院選過感興趣的本科專業選修課和本研合上課程,還曾在光華管理學院選修過一門講多元統計分析的數學課。在理科課程以外,我也選修過一些人文社科類通識課,比如影像與社會、現代西方社會思想等課程。

  象徵不同跨學科模式的混合染色與分佈染色 (來源:李卓然同學)

  這些交叉而多元的課程,將一個更廣闊、更多層次的世界展現在我的眼前,我也非常享受每個學期每一門課程都是不同學科的狀態。而在知識的自由與豐富之外,這樣的學習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分析問題的方式更加無拘無束和直面問題的勇氣更加強大。即,在看到一個對生物學現象的描述的時候,我會不由自主地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分析;而在生物學文獻中看到數學物理模型的時候,我也有理解他的信心和能力。

  在課程的學習之外,作爲一個立志做學術研究的學生,我很感謝北大提供給我的豐富多彩的科研機會和訓練。帶着對交叉學科的興趣,我在大二上加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白凡課題組,並在國家創新訓練計劃的資助下立項,進行本科生科研和畢業設計,結合生物與物理,研究了細菌鞭毛在細菌分裂時的動態變化。

  細菌鞭毛在分裂時的動態變化(來源:李卓然同學)

  本科生科研給了我一個相對獨立地進行研究的機會,從閱讀文獻和與導師討論選題,到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數據和進一步提出問題進行實驗,再到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口頭報告、和合作實驗室交流、撰寫結題報告和準備發表的文章,都讓我對如何進行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找到了很多樂趣並決定要繼續做學術。在實驗室之外,我加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強化挑戰班,我們一羣熱愛科學和學術研究的同學進行文獻討論和學術年會,讓我在瞭解最前沿的科學進展的同時,學會瞭如何理解文獻中的研究思路、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實驗結果、如何給別人講清楚一個研究工作。

  李卓然同學在生命科學挑戰班年會上

  如果說在校內的學習和訓練爲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校外交流的機會幫助我拓寬了視野,也確定了畢業後前往美國進入生物學博士項目學習的目標。大一暑假,我參與了元培學院和倫敦國王學院的交流項目,前往英國進行一個月的暑期學校“全球健康與社會公平”的學習。大三暑假,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強化挑戰班的資助下,我前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兩個半月的暑期科研,師從合成生物學奠基人Michael Elowitz教授,開發了一種名爲“殭屍”的可用於繪製人腦神經元連接圖譜的新方法。英國嚴謹的學風和美國實驗室中濃厚的學術氛圍都給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另外,我在大二暑假參與了生命科學產業協會的暑期調研,在長三角地區走訪了十餘家製藥企業,深入瞭解中國新藥研發現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讓我有機會走出象牙塔,瞭解基礎研究能怎樣與實際應用結合,也感受到作爲研究者肩上的社會責任。

  李卓然同學和加州理工學院導師Michael Elowitz及博士後Amjad Askary

  現在我即將結束大學本科的學習,並決定繼續在交叉學科的道路上前行。在這個春天,我收到了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8所學校的博士全獎錄取通知書,想起元培前院長許崇任老師在大一時跟我說的話:“如果你學了整合科學,我不能想象出四年之後的你是什麼樣子。”那麼現在的我是怎樣的呢?帶着對科學的熱愛和對交叉學科的興趣,我從一個在數理化生知識的萬花筒面前眼花繚亂的觀衆,到一個能與不同學科的學者討論學習的交流者、一個交叉學科知識與研究的彙報者;從一個剛進到實驗室看着瓶瓶罐罐感到新鮮和神奇的毛頭小孩,到一個被斯坦福生物系面試官當面評價“你的學術背景讓我相信你有能力攻讀博士學位並從事科學研究”的準畢業生。

  正如哈佛大學白樂瑞校長上個月在北大的演講中所說:“我們的大學必須繼續堅持這些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與衆不同的價值:真理、卓越和機遇。”如果把我比作一段基因,那麼是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幷包”和豐富的機會與平臺,幫助我通過大學的學習,表達出我所承載的蛋白,鼓勵我繼續追求跨越學科邊界、跨越國界的科學真理,漸漸擁有爲人類的發展與進步注入新鮮血液的能力。

  在四年之後的今天,我由衷的感謝我在北大、在元培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和教導;感謝各位領導堅持北大是爲大學之道、爲思想自由而建的大學,爲我們創造了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感謝元培所有爲我們精心設計教學計劃、準備授課內容、指導生涯規劃和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們。祝願元培越來越好!祝願北大的本科教育教學能夠建設的越來越好!也願我們能共同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

  謝謝大家!

  來源:“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公衆號

  美編:賴雯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