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晨寧

有一天,我給孩子們切好了蘋果,弟弟的那份放在了塑料碗裏,哥哥要求他的要放在磁碗裏,我叮囑他“這是爸爸媽媽在丹麥買的碗,我們都很喜歡也很有紀念意義,摔在地上就會碎的,所以我希望你能在飯桌上喫水果,喫完了再下來玩!”

他很愉快地就答應了,兄弟倆在飯桌上談笑風生得你一口我一口,我在廚房收拾,沒一會兒就聽見他倆嬉皮打鬧的追逐聲,估計是喫完了,這不,上樓玩去了。

我繼續收拾廚房。

神還沒晃過來呢,突然聽見一聲巨響,破碎的聲音蔓延開來,這聲音還不單純,夾雜着瓷片一塊一塊滾下樓的聲音,再之後就是一片寂靜。

我從廚房趕到樓梯口,哥倆怯生生地站在樓梯的最頂端,樓梯上支離破碎的瓷碗,我已經事先說好了只能在飯桌上喫,但是他還是經不起又想喫又想玩的誘惑。

如此下場,我特別抓狂。

弟弟也被破碎的聲音震驚了,在樓梯口一個勁兒說“看媽媽,碎了~!”

哥哥這時脹着通紅的臉,低着頭恨不得把頭埋到地底下去,他看到嘟囔着“媽媽不要生氣,我不是故意的!”

我深呼吸了幾下,百感交集......我說“我沒有生氣!”

這時,大家就會問了,你這是在忍住不吼啊!

是嗎?

有朋友留言:

“平時還能正面管教,平和堅定,但是常常也被負面情緒困擾,沒有辦法忍住,脾氣爆發之後又是一通後悔和反思,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怎麼也改不掉。”

脾氣爆發就是讓情緒控制了自己,一旦情緒被控制,負面情緒就會變成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家應該都有親身體會,吼叫是不管用的,吼叫如同體罰一樣,儘管可以控制孩子的行爲,但是沒有控制孩子的內心,年幼的孩子只是默默接受,只因爲我們是他們的爸爸媽媽。

每個人都一樣,外在的行爲是冰山露出來的部分,然而,隱藏在冰山下面的纔是行爲背後的需求和情緒。當背後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越積越多,越沉越深,到了某一天換種形式從別處爆發出來,就會更具災難性,例如說謊,偷竊,叛逆,更嚴重點還會抑鬱或有自殺的傾向。

既然吼叫無法讓事情改善,那麼難道要“一切都是爲了孩子”去壓抑自己嗎?壓抑的媽媽是不快樂的,一個不快樂的媽媽不但讓自己陷入死循環,也會給家庭徒添壓力。科學證明,長久的壓抑會帶來抑鬱,內分泌失調,降低抵抗力,還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所以發火和壓抑都不是很好的情緒管理方式。我曾經也被情緒處理方式困擾。在看過了很多篇父母與子女相處方式的研究報告後,我發現,最好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是, 父母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那怎麼控制呢?

就上面的例子,我當時是非常抓狂的,因爲哥哥沒聽話,衝動的情感腦鼓勵我馬上河東獅吼。在深呼吸之後我說,“我沒有生氣!” ,那是理智的思維腦讓我冷靜下來了,我好好想想如何處理,也許自己犯不着發這麼大一通火。

與其說我在壓抑,不如說這深呼吸是大腦從感性升級到理性的機會,這個機會能讓我過濾掉本能的激烈反應,調節情緒,當不被情緒控制了,自然也不會把負面情緒當作解決問題的辦法了。實際上,當自己不再生氣,就不存在壓抑自己的情緒了。

如果你像我一樣,情緒已經滿到快溢出,不如嘗試一下這幾個步驟:

覺察自己的情緒

冷靜和深呼吸

換位思考

建立鏈接

01.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了孩子後我們多多少少會對自己越來越瞭解,對於我來說,早上出門程序和晚上睡前程序都會讓我踩到發火的地雷,擔心上學遲到會讓我心跳加速,讓孩子刷牙穿衣他們撒腿兒跑了會讓我呼吸變得急促,哥倆爹生起氣來甚至會握起拳頭,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情緒激動時我們經常覺得“我太不配當父母了!”或者“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等等負面的想法。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的反應雖說不能改變,卻是能覺察到並刻意調整的,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是控制情緒的前提。

02.冷靜和深呼吸

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時間是很緊急的,可以用冷靜和深呼吸以最快的速度讓自己平靜下來。

當覺察到情緒快要控制自己的時候,用幾秒鐘的時間冷靜,這個過程我會默唸10下,整理思緒。這種方法並不是壓抑情緒,反而在默默地直面情緒。在情緒最激動的時候讓自己冷靜下來,整個生氣的過程從自我覺察開始到冷靜之後結束,實際上我沒有生氣。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着周圍環境裏的一切。我特別贊同的這句,想要你的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我們首先就需要成爲那樣的人,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對待我們。當他們犯錯誤時,自己是可以感受緊張的氣氛的。與其這時去壓抑情緒,不如讓孩子看到大人是如何管理情緒的,我們可以做情緒的主人

03.換位思考

當變成了情緒的主人後,我就能更切身體會哥哥的感覺了。切身體會便是換位思考後,那讓我內心就會變得柔軟,而這份柔軟給了我更多堅定的力量。

哥哥並沒有想到碗會被摔碎,也許他非常想把水果喫完,可是又抵擋不住和弟弟一起玩的誘惑。哥哥說“我不是故意的”之後,我非常同情,即便我心裏知道如果他不拿着碗玩就不會出現這個狀況。

理解可以緩解他們的情緒,我懂他還想玩,我懂他還想喫,我更懂他想拿着碗一邊玩一邊喫,他的感覺我都懂的,這時,他會覺得我懂他。

對情緒和感覺我全然接受,這份同理心和換位思考他是能體會到的。

04.建立鏈接

在建立連接時,我希望能達到強調規則和正面管教的效果:

在深呼吸和調整心態之後,我說“喔…哥哥,這個碗被摔碎了,我真的很傷心!”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受,在我調整了心態之後,生氣轉變爲傷心。

“我看見碗被摔碎了,那個是爸爸媽媽的紀念品,到底發生了怎麼回事?”(以“我”開頭表達自我感受)

哥哥說“我就是想和弟弟玩,可是我還沒有喫完!”

我說“你記不記得媽媽說要在飯桌上喫完了才能下來呢?”(強調規則)

哥哥說:“記得,可是我想玩!”說完又懊悔地哭了起來

我說“你想來抱抱嗎?”(身體接觸有助於情緒緩和)

這時我抱着他,他哭得更傷心了,我說,“媽媽在這裏,你哭吧!”

這時我讓他在情緒裏多呆一會兒,隨着他的哭聲越來越小,趨於平靜,我問他“你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哭嗎?”(自我覺察)

他說:“因爲那個碗碎了,我以爲你會罵我!”

我說:“對不起我讓你感覺這樣,有的時候我會罵你,但是我也儘量讓自己不要那麼做,罵你的時候你很害怕是嗎?”(共情)

他點點頭!

我說“我希望自己以後都能好好說話,但是我也希望你能以後在桌子上喫完東西了再下來玩,特別是瓷碗易碎要小心。你覺得呢?”(正面管教)

他說“我還是感覺很傷心!”

我說“嗯,傷心的感覺很不好,我能怎麼讓你感覺好一點嗎?”如果是弟弟,我會給幾種選擇,“你現在想在我懷裏躺一會兒?還是去看看爸爸媽媽在丹麥的照片?”(給出選擇迴歸正常)

他眼睛一亮,說“好!我想看!”我們和弟弟就一起去拿相冊了。

通過正面管教的方式我和他建立了連接,關注到互相的感受,表達了互相的感受,也在無形中強調了規則,只有在感受到彼此的關愛和理解的同時,我們才能讓孩子聽到我們想說的話,也讓孩子說出他想說的話,這一切都是互利互惠的

覺察自己的情緒,冷靜和深呼吸,換位思考和建立連接,這四步讓我堅信對待情緒我們是可以溫柔而堅定的。懂得情緒管理的人,不需要爆發,那樣有損於家人之間的感情,也不需要忍,因爲我們得先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

我在練習瑜伽時有刻意地留意自己的呼吸,也會讓自己活在當下,隨着音樂去冥想。活在當下,呼吸,冥想這些都是有助於調整情緒的。

在哪兒看到一句話,特別逗,放在這兒正合適

“生活如一地雞毛,我們要用智慧紮成漂亮的雞毛撣子。”

「關於作者:晨寧,住在紐約,我們家混雜着北歐、美國和中國的氣息,哥哥Siggi(5歲),弟弟Magnus(3歲),喜歡自創遊戲和體驗生活。這裏分享着我們玩耍、學習、生活、好物和育兒育己的二胎故事。希望能用科學帶給你力量,用藝術帶給你平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