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禕:我為什麼要做手機?【匯智博達圖書】 新聞 第1張

周鴻禕看來,在 2000 年左右的時候,PC 機推動着中國互聯網進入了一個黃金十年。在 2010 年左右,隨着智能手機的迅速崛起,其必然成為未來中國互聯網另一個黃金十年的助推力。

一,智能手機大眾化

周鴻禕對於智能手機大眾化有着很多的期待,他認為這是中國互聯網下一個黃金十年的金鑰匙。對於智能手機,這一標準是蘋果定的,然而,谷歌的安卓系統也功不可沒,為智能手機大眾化帶來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以安卓系統為基礎,製造出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纔可能是中國智能手機大眾化的未來方向。僅僅依靠蘋果、三星等高端智能手機,在中國是不可能實現智能手機大眾化的。

這是周鴻禕的觀點,也是很多其他人一致認同的觀點,畢竟,中國人口眾多,高端智能手機在智能手機中的佔比不會太高,而中低端的千元智能手機是未來中國智能手機大眾化的主力軍。

周鴻禕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且他覺得單靠一個或者幾個智能手機廠商是不現實的,需要產業共同努力,為智能手機大眾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纔可能變為現實。一旦他所倡導和認為的智能手機大眾化變為現實,那必將是一個智能互聯的新世界,是中國互聯網全新的黃金十年。

這個新的黃金十年到來,產業內的任何人都是受益者,整個產業也會因此而跨越式的發展。這就像是水漲船高,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這個道理是淺顯易懂的,只是很多人看不到這個趨勢。

周鴻禕:我為什麼要做手機?【匯智博達圖書】 新聞 第2張二,360 為什麼要做智能手機開放平臺

屬於手機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周鴻禕堅定地認可手機互聯網化這一未來的方向。鑒於此,他和 360 有着清醒的認知。

360 的優勢在於互聯網軟件和服務,它本質上還是一家互聯網安全公司。然而,周鴻禕並不排斥智能手機,這也和他本人以及 360 倡導的開放原則密切相關。他越來越感受到傳統手機廠商對於手機互聯網化的興趣,以及它們在這方面天然的劣勢,而這些正是 360 的優勢所在,因此,作為互聯網中的大佬,他怎麼能夠錯過這個新的黃金十年的發展機遇。於是,與手機廠商的合作就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這樣的合作是雙贏的,這是周鴻禕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信心。

對合作廠商來說,它們獲得的是 360 提供的完善的開放平臺,而這有利於彌補它們自身在互聯網方面的不足,讓它們能夠從新的智能手機互聯網化的大潮中獲得更多的回報。同時,還可以與 360 一起形成利益共享的機制,拓展未來發展的空間。

對 360 的用戶來說,他們不僅能夠獲得性價比較高的智能手機,還能夠獲得內置的更多的服務,他們會更加便捷地使用智能手機。

對 360 來說,為用戶提供了性價比高的智能手機,贏得了用戶的認可,既提升了品牌影響力,又進一步提高了用戶的忠誠度,而且還打開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和 360 智能硬件的未來方向是一致的。

在周鴻禕看來,這樣的合作是共贏的,任何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夠獲益。在這樣的思考中,他以一個小學生的姿態,進入到了智能手機領域,開始了全新的挑戰。其實,對於他來說,挑戰本身可能比成功更能讓他激動,讓他有鬥志和熱情。

周鴻禕:我為什麼要做手機?【匯智博達圖書】 新聞 第3張 三,360 對手機廠商的要求

360 決定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之後,對於合作者也有着較為嚴格的要求。周鴻禕認為,必須是有歷史的廠商,而且要有每年不低於 500 萬臺的出貨量,還要有線下的售後服務系統。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策,是為了更好地方便360 用戶,維護 360 的形象和信譽。不管是質量,還是價格,抑或是售後服務,周鴻禕的要求都不含糊,他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最好的產品,這是他一貫的風格。

像一個小學生,卻沒有戰戰兢兢,而是信心滿滿,他走入手機市場,希望能夠像曾經在互聯網市場上那樣,掀起新的風浪。

四,360 特供機市場不買賬

對於未來的智能手機市場,周鴻禕充滿信心,毫不猶豫地推出了特供機,希望能夠作為後來者分一杯羹。然而,作為一個手機領域的門外漢,他的想法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市場殘酷打臉。

360 推向市場的第一款特供機是與華為合作的華為閃耀。

周鴻禕滿懷希望,希望這款特供機能夠打響 360 進軍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一槍。然而,這第一槍是打響了,卻沒有得到太好的回應,市場銷售可以用慘淡兩個字來形容。

第一炮沒有打響,周鴻禕並不氣餒。他也明白自己在手機市場中只能算是個小學生,於是再接再厲,推出了與阿爾卡特合作的第二款特供機,型號是 AK47(阿卡 47)。然而,讓周鴻禕始料未及的是,這款手機的銷量竟然還不如第一款,如果第一款算得上慘淡的話,那這第二款稱之為慘不忍睹也並不過分。

此後不久,360 與海爾、高通合作推出海爾 W910,這是 360 推出的第三款特供機,命名為“超級戰艦”,雖然一開始的預訂和銷售看似火爆,但是僅僅過了幾個月的時間,價格爆降,卻仍然沒有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他意氣風發,在互聯網界打拚多年,他的底氣在於龐大的 360 用戶羣體。於是,他進軍手機領域,特供機成為他敲開手機市場大門的敲門磚,然而,這塊敲門磚並沒有起到拋磚引玉的實際效果,沒有成為他再創佳績的金鑰匙,更沒有為他敲開龐大的手機市場,反而像是被對手借力打力一樣,拍在了自己的腦門上。

初戰不利,這對於周鴻禕來說,雖然不能說完全想不到,但也確實太出乎他的預料了。不過這也給他上了一課,雖然這一課的代價有點大,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既定的手機夢想。

周鴻禕:我為什麼要做手機?【匯智博達圖書】 新聞 第4張五,“流量換銷量”成空談

在周鴻禕手中,有一個撒手鐧,那就是流量。360 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龐大的用戶羣體,這樣的用戶羣體帶來的流量是非常巨大的。俗話說“百姓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對周鴻禕來說,他手裡的“糧”自然就是流量,這讓他雖然首戰失利,卻並沒有慌張。

在與手機廠商合作的過程中,他提出了“流量換銷量”的模式。藉助360 現有的技術和平臺,通過流量導流,將流量導入到電商平臺中。合作廠商推出特供機,免費預裝 360 的各種服務。

通過這樣的合作,360 通過流量置換,獲得銷量;而合作廠商則可以依託 360 的龐大流量而獲得更多的關注,提升銷售量;電商平臺則通過推薦特供機產品而獲得 360 導入的流量。看起來這是一個三贏的模式。

“流量換銷量”的想法雖然是非常好的,但是忽視了市場的殘酷性,將市場想象得過於簡單。周鴻禕算不上是樂觀主義者,但是在“流量換銷量”上,確實有點輕率,犯了理想主義的錯誤,對於市場的預期過於樂觀了。

要想達到這樣的預期,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 360 的 PC 端的流量能夠順利而迅速地轉換為銷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將合作廠商的品牌知名度快速提升。否則,三贏的局面難以很快實現,鑒於利益的問題,這樣的合作也可能很快就會不復存在。

六,殘酷市場的背後

周鴻禕笑臉進入,結果卻貼到了冷屁股,市場用殘酷給予了他回應。他即便是一個在大風大浪中過來的大佬,內心應該也是五味雜陳的。作為老江湖,他怎能對市場的殘酷不瞭解,但是,智能手機這塊蛋糕太大了,太誘人了,即便不是他擅長的領域,他也在思考之後,認為有可能成功,即便是失敗,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殘酷市場的背後,其實是龐大的市場吸引力,這讓周鴻禕這樣的老江湖也難以不心動。心動不如行動,對於現實主義者周鴻禕來說,他很快就付諸行動了,而市場的回應則更快、更直接、更無情。

殘酷市場背後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手機用戶的選擇。

周鴻禕武斷地認為 360 的忠實用戶一定是特供機的忠實擁躉,其實,這兩者之間雖然是同一個用戶,卻並沒有天然的直接聯系。他對於這一問題的認知出現了偏差,想要劍走偏鋒,卻被劍刃傷了腳。面對殘酷的市場,即便如周鴻禕,也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畢竟,還需要重整旗鼓,來日再戰。

周鴻禕:我為什麼要做手機?【匯智博達圖書】 新聞 第5張

作者簡介:劉志則,知名傳媒人、出版人,博文書友會“社羣裂變”發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