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臨終前更要弟子及後世有識者摧毀它,這是一套甚麼藥方?

孫思邈是唐代的醫學家,他醫術精湛,常能妙手回春,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藥聖」。此外,他醫德高尚,據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載,他主張不論「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都一視同仁。而這本修書立著,是他一生精要,為後人推崇備至。

《急千金要方》局部 (網上圖片)

這名偉大醫學家,生前曾嚴厲批評一劑流傳已久,被大家所熱捧的方子。當時,他多次上奏皇帝,要求在全國範圍禁毀,可惜並未引起重視,也讓孫思邈鬱鬱不樂,臨終前,他反覆要求弟子以及後世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這一套方子,孫思邈對之深惡痛絕,是因為這就是歷史著名的「五石散」。

「五石散」在不同的時期配方有所區別,但大體是由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等五種石藥構成。最初是用來治療瘧疾、傷寒或者濕疹的偏方。但因其藥性燥熱,服用後可以讓人精神亢奮,飄飄欲仙。因此在魏晉時期,漸漸成為上層社會的「潮物」,是為名流身份地位象徵及精神食糧。

日本16世紀繪《竹林七賢圖》(網上圖片)

據記載,最先服用「五石散」的名流是何晏。他是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當曹操擔任司空時,娶了何晏母親,於是,何晏就成了曹操的養子。後來,曹操又把女兒金鄉公主嫁給了他,何晏又成了曹操的乘龍快婿。據《世說新語》說,何晏是美男子,「美姿儀,面至白」。皮膚很白,擁有眾多女粉絲。魏明帝曹叡一度懷疑他抹白粉,所以趁盛夏時,當眾賜予何晏一碗熱湯,何晏喝完汗如雨下,以衣袖擦拭,結果肌膚越發白皙,這就是典故「傅粉何郎」的由來。

影視中的何晏 (網上圖片)

《世說新語》還記載了何晏服用「五石散」的感受:「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而且,何晏「耽聲好色」,聲稱服用五石散後體力倍增,勾搭眾多美女也游刃有餘。在何晏這名上流大力推廣,「五石散」奇效轟動京城,上至帝王將相達官顯貴,下至鄉紳平民爭相效仿。服用五石散作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使得風氣長盛不衰,直至隋唐。著名「竹林七賢」嵇康、劉伶等人,對「五石散」近乎痴迷。北魏時期,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孝文帝元宏等人也推崇備至。

畢竟五石散為毒物,長期服用會有極大副作用,早在曹魏時期,術士管輅曾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隋代醫家巢元方《諸病源候總論》亦然:「近世尚書何晏,耽好聲色,始服此藥......歷歲之困,皆不終朝而愈。」所以及至唐代孫思邈,一生也終想要「絕盡」五石散。

清宮殿藏本孫思邈畫像 (網上圖片)

服食「五石散」,短期內能讓人亢奮、開朗、體力激增。但如果長期服用就會上癮,讓人心神不寧,渾身燥熱,直至賠上性命。據載除了何晏久服「五石散」後的副作用。道武帝長期服用「五石散」後,也導致性格古怪、喜怒無常,直至精神恍惚,終被兒子殺害。即便是醫學家皇甫謐,也因鍾情「五石散」,最終過量攝入致殘。

此外,「書聖」王羲之也深受其害,因為他醉心服食「五石散」影響兒子王獻之,王獻之長期服散後致疾,並落下後遺症,43歲便去世。從魏晉時期到隋唐年間的數百年中,因服散而導致生病、殘疾和喪命者,不計其數。

明文徵明《蘭亭修禊圖》,描繪王羲之、謝安等人在蘭亭溪上曲水流觴 (網上圖片)

另外,服食五石散會間接敗壞社會風氣。由於「五石散」太過燥熱,宜配合溫酒飲用,所以服食後全身發熱,魏晉時期的名流都會脫掉衣服,袒胸露腹散熱,抑或太過亢奮,產生幻覺裸奔。「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便是在服散後,經常一絲不掛躺在家裡。鄰居看不下去,勸他收斂一些,至少不能讓孩子看到不雅之態,卻遭劉伶反斥:「在自己家裡裸睡與你何干?」。另一「竹林七賢」的嵇康也為了散熱,常常只著褲頭就在竹林爛睡。民間百姓也跟風效仿,即使在莊重嚴肅場合如喪葬,也服用「五石散」大破禮法大肆飲酒,甚至脫衣大傷風化。

由於「五石散」服後會導致血液循環加快,某程度具有一定壯陽功能,引得大批男子當作春藥躍躍欲試,更是導致世風日下。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孫思邈才留下遺言,號召後世有識者,將五石散藥方禁絕。而由於「五石散」的惡絕,在唐代後逐漸不為人所服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