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一直重視攝食養生,《黃帝內經》中總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膳食配製原則。日常生活中應當以「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補充人體氣血精微,保障人體健康長壽。這種飲食搭配從馬王堆出土的竹笥所盛放的食品中亦能窺見一斑。

五穀:

五穀是粳米、小豆(即綠豆)、小麥、大豆、黃黍(即玉米)等,五穀不光可以作為食物進行飽腹,還可以作為藥物進行入葯,比如說粳米入葯就可以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而小豆則可清熱解毒、消暑除煩、利水消腫。

五果:

五果是桃、李、杏、栗、棗等。桃子經常被我們稱為「仙桃」或者是「壽桃」,桃子,味甘微酸,性溫,具有斂肺止汗、活血消積等功效,可以用作治療虛勞咳嗽、高血壓動脈硬化者的佐食;而且桃肉中的含鐵量較高,可緩解因缺鐵引起的貧血。

五畜

五畜是牛、羊、豕(豬)、雞、犬等。人體優質蛋白質的供應者,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並能供給鐵、銅、鋅等微量元素。

五菜

五菜是葵、藿、蔥、薤、韭等,蔬菜不但能夠滿足人體需要的各種維生素,還可以防治各種因為維生素缺乏而導致的疾病,並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蔬菜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可以減少或阻止膽固醇等物質的吸收。

我相信這些應該是不難買到的


現在的飲食五穀、五果、五畜、五菜已經不單指傳統的膳食結構了,其實他主要包含了我們所有的食物,以糧穀類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

《黃帝內經?素問》中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這段話本是從中醫學角度論述怎樣通過飲食治療疾病的,然而,中國傳統醫學和養生學自古有「醫食同源」之說,食物既可食用也可以當作藥物用,不過主要還是作飲食之用,其最終目的是養生健身,因此,如果從養生學的角度看,這段話則是在論述怎樣通過飲食來養生的,而其中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就是關係到中國人養生健身的食物結構。雖然長期以來沒有人把養、助、益、充作為中國人的食物結構來論述,但事實上,兩千多年的歷史實踐表明,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的飲食基本上是按這個食物結構進行的。

現代營養學指出,人體必須從外界攝取食物,以獲取相關的營養物質,才能維持人的生命與身體健康。而食物中所含的能夠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生命活動及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素有7大類,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中國傳統食物結構恰恰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這7大營養素,從而滿足了人們養生健身的總體需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