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是地方政權,不是地方豪強,地方豪強是指甘寧、許褚、李通、李典這些豪強勢力。

最主要的原因是劉表得罪了司馬徽。

劉表為人多疑無決,不能知士,他看人的眼光不行是時人的共識。司馬徽、和洽、孔融、裴潛、趙儼、甘寧、劉備這些接觸過劉表的人,對其評價都不是很高。

司馬徽曾到襄陽進行文化交流,調教出許多學生,劉廙、向朗、尹默、李仁全都向司馬徽學習過。當時有人對劉表舉薦說司馬徽是奇士,只是沒遇到知己。劉表說這些都是世人的妄言,司馬徽不過是個小書生,見識不過和愚者同類。

曹操有荀彧為自己舉薦人才,選出的幾乎都是高材。司馬徽最能善人,同樣舉薦誰,誰就是人才。劉表罵誰不好,連司馬徽都敢罵,司馬徽評價劉表說:「知劉表性暗,必害善人。」——倘若旁人評價劉表可能不一定準確,司馬徽是出了名會看人,他這麼一評價的份量比誰都重。跟司馬徽相熟的龐統、徐庶、石韜、孟建、崔鈞都不願意投入劉表麾下,又何況是諸葛亮這樣目光遠大的智者。這些人物只要願意出仕,都是輕易可以得到官職的名士。

其實比較一下孫策、孫權就能夠知道劉表不行,孫策入主江東時重用對士人有號召力的張昭、張紘,得到了初步的人才儲備。孫權上台後又接連任用江東士族,直到建安十三年時,孫權麾下已經是人才濟濟,魯肅、顧雍、步騭、陸績、虞翻、諸葛瑾、嚴畯、程秉、闞澤、薛綜全都是能出手的角色。

當時劉表有名的人物就蔡瑁、蒯越、蒯良、韓嵩、傅巽那麼幾個人物,這些人物進了魏國都不算突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評價說:「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士之避亂荊州者,皆海內之俊傑也;表不知所任,故國危而無輔。」

東漢末年避居荊州的海內俊傑真不少,諸葛亮也不過其中之一。潁川三大名士趙儼、杜襲、繁欽一同避難荊州,受劉表禮待,繁欽多次在劉表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杜襲告誡說劉表不是撥亂之主,倘若繁欽再向劉表示好,就跟繁欽絕交。趙儼也勸繁欽別理劉表,於是繁欽聽勸。杜襲為避開劉表又南下長沙居住,後來這三人都返回中原投靠曹操。

趙儼擅於撫軍,替曹操把張遼、于禁、樂進、李典、張郃、徐晃、朱靈的部隊監督的很好,官職位至三公。杜襲智勇雙全,是曹操重要的軍師,只有繁欽比較弱,只做了曹操的丞相主簿。曹操的重臣毛玠當初原本想避難荊州,聽說劉表政令不明就選擇了曹操。

南陽名士韓暨避難荊州,劉表也對他很禮待。韓暨不願跟劉表結交,逃到孱陵邊境居住,在當地很得人心,劉表因此很憎恨韓暨,強迫韓暨擔任小小的地方縣令。曹操進入荊州以後,韓暨就受到重用,擔任監冶謁者在職七年,政治卓越,令人讚嘆不已。韓暨和趙儼一樣官至三公。

汝南名士和洽拒絕了同鄉袁紹的邀請,南下依附劉表,雖然受到劉表的禮待。和洽還是認為劉表是昏聵之主,如果在劉表身邊久了,一旦被人挑撥關係,就會招致猜忌,於是又移居到南方的武陵郡。和洽後來跟王璨、杜襲這些名士一樣在魏國身居高位。

官渡之戰時期,桓階勸說長沙太守張羨起兵反抗劉表,一時間桂陽、零陵、武陵聯合起兵,劉表打了好幾年都沒法平定,最後還是因為張羨病死,張羨的兒子張懌才幹不足,才被劉表平定,這件事也造成了劉表在官渡之戰時期無暇分兵偷襲曹操。

還有益州的甘寧率領一群人依附劉表,發現劉表無才,想轉投孫權,結果被江夏太守黃祖扣下才逗留黃祖麾下。甘寧投靠孫權後,給孫權分析出劉表的破綻,還陳述過二分天下之策,堅定了孫權跨江討伐黃祖的決心。劉表亦不能容忍狂士禰衡,這一例到不算劉表的問題,因為本來就沒人能忍禰衡。

劉表在荊州營造了一個穩定的局勢,吸引了很多人才前往居住,可以說確實是資源豐富的人才市場,偏生劉表其人是毫無眼力,坐著如此富裕的資源而沒法開發。

綜合以上就清楚,劉表是真的不能知人善用,除了他早期任用的蔡瑁、蒯良、蒯越,劉表就沒再挖掘到什麼真正的人才。倘若劉表能把趙儼、杜襲、繁欽、韓暨、桓階、司馬徽、龐統、徐庶、石韜、孟建、崔鈞盡收入麾下,其實區區一個諸葛亮反而不是那麼重要。因為能挖掘出這些人才,並妥善運用的君主,本身就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物。劉表政權真的受到支持,曹操就算能拿下荊州也需要跟打袁尚一樣打很多年。


因為劉表不需要啊。

一、當時諸葛家的實力,不足以打動劉表。

二、當時諸葛亮的才華,也不足以打動劉表。

————————————————————————

當時中原連年戰亂,北方很多人都往不太打仗的南方流轉。流轉主要分三個方向:西部的蜀地,中部的楚地,東部的吳地。

西部入蜀,道路難行,所以大部分人都流向了楚地和吳地。

吳地是孫家的地盤,先不說了,只說荊襄。

如此一來,在荊襄天下就基本分為兩大勢力:外來戶和地頭蛇。

諸葛家屬於外來戶,是山東琅琊那邊過來的。青徐地區鬧黃巾最厲害,諸葛家估計是受不了了吧。

劉表也屬於外來戶,是最大的外來戶。劉表要想在荊襄立足,就得聯合本地有實力且對老大不滿的家族勢力,搞掉原來的老大自己做。那麼聯合誰呢?蒯家、蔡家。經過這麼多年的經營,最終成功了,劉表成了老大,占股約 40%,蒯蔡兩家各約 30%。

劉表已經初步創業成功,完成了上市,蛋糕也已經分完了,劉表還有什麼理由親自去請諸葛亮?

————————————————————————

誰需要諸葛亮呢?一個新的外來戶,劉備。

劉備要想在這裡創業成功,得重新把劉表的路走一遍,去聯合有實力且不滿的家族。那麼他聯合誰呢?蒯、蔡兩家已經進入了董事會,不會鳥他。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諸葛家、龐家、黃家等等吧。所以,不管諸葛亮才華如何,劉備都得拿出誠意去三顧茅廬,醉翁之意不在酒。諸葛亮有才華的話,那就是撿到寶了。

龐統後來為什麼也跟著劉備?跟諸葛亮差不多。

劉備能在荊襄快速崛起,還有一個新的契機,也就是原先決策層成員的引入。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荊襄上層董事會也是紛爭不斷,劉表看劉備有點兒實力了,就把他引入董事會,去平衡蒯蔡兩家。他自己看誰起來了就摁一下,看誰虛了就扶一下,緊抓鐵王座,穩坐釣魚台。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了劉表去世。劉表去世了,荊襄就出現了新的權利真空。劉備擁護長子劉琦,蒯蔡擁護次子劉琮。

————————————————————————

既然在形勢上,劉表不那麼需要諸葛亮,那麼當時諸葛亮的才華,是否已然驚天動地,值得劉表親自延請呢?

諸葛亮初出茅廬時,相當於劉備的天使投資人和荊襄重新創業元老,又很年輕,自然意氣風發。如此呢,難免就會思慮不周,比如,就給劉琦很隨便地出了個餿主意,讓劉琦躲到了江夏。後果就是,劉備在北,劉琦在南,溝通不便。一旦有事發生,權利中心出現了變動,無法快速統一反應。所以呢,劉表一死,蒯蔡封鎖消息,秘不發喪,扶立劉琮上位,很輕鬆就完成了權利的交接,填補了權利的空白,掌控了荊襄董事會。

好在劉備也是成大事的人,不那麼小心眼兒,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做了十幾年的基層稅務官員,也越發成熟了。這樣的卧薪嘗膽,終於給他贏得了一個託孤的機會。在劉備幫忙安排之下,迅速掌控了蜀國的大權。

再說點兒跑題的話。

諸葛亮得權而不篡位,與這十幾年的忍辱負重,應該也是有很大的關係。在諸葛亮,在旁人心中都會有這樣的想法:你原來不過是一個小官員,現在能到這個位置,已經是相當不錯了,要是再進一步做主公,誰都過不去的。

如此一來,蜀國就難以形成篡位的氣場,劉禪也就安全咯(這裡該給劉備以掌聲,這個爹做得真好,給兒子安排得很周到)(反過來看,劉備只活到了 60 多歲,不算長壽,也是如此操心費勁的一個後果吧,這還是在能有「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心態之下呢)。

好在諸葛亮人品很好,不然的話,過個幾十年,王莽、曹操、司馬懿都是很好的例子。

Ps. 我就是一個看熱鬧的 o??????????????╮(?????)╭o??????????????

.


你的先看清當時荊州的情況,為什麼不請孔明?說實話情況非常的複雜!論親疏,諸葛亮跟劉表是親戚!劉表的夫人姓蔡,蔡夫人的哥哥就是蔡瑁,他們還有個妹妹嫁給了黃程嚴,諸葛亮娶是就是黃程嚴的閨女!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為啥不用諸葛亮?第一應該是那時候諸葛亮還太年輕,沒什麼當官的經驗,劉表看不上他!第二估計沒什麼名氣,卧龍的名號和只比管仲樂毅,應該都是在他自己的朋友圈裡流傳並沒有名揚四海!第四估計就跟世族之間的權利平衡有關係了,當時的荊州士大夫家族之間是有著微妙的平衡的,誰也不敢做出格的事情打破這個平衡,蔡家讓劉琮做了接班人,蒯家肯定不高興,所以蒯越極力主張投降曹操!第五應該是沒有合適的官位給諸葛亮,大了其他家族不同意,小了諸葛亮看不上!估計應該還有一些家族內部不為人知的秘密,比如姐姐不喜歡妹妹,劉表不喜歡黃成嚴等等一些我們不知道的八卦新聞!總之劉表確實錯過了諸葛亮這個曠世奇才!也葬送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一片基業!


諸葛亮本來是東吳派來說服劉表,實現魯肅三分天下戰略的,即東吳想聯合劉表抵抗曹操。可這戰略得不到荊州方面的認可(即劉表的認可),無奈諸葛亮只能長期居住下來打持久戰,從外圍突破,所以不存在劉表請諸葛亮的這個前提,因為他們的戰略思想不同,荊州方面早就準備投降曹操了,就在這期間才發生的「三顧茅廬」,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次數上看去,剛開始諸葛亮是看不上劉備的,最後的出山也是無奈的選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