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請點擊右上方關注我,謝謝!)

你好朋友,關於五穀的說法是多種多樣的,這一問題的爭議自古就有,例如早期的「五穀」就是沒有「稻子」的,後來我們國家發生一種重要的經濟事件,就是從漢代開始的一直延續到南宋基本定型的「經濟重心南移」,後來的「五穀就增加水稻」。從五穀的內容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變遷。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事情。

一、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五穀」——麻、黍、稷、麥、菽。

二、增加水稻的的「五穀」也可以說是長江流域經濟的崛起——稻、黍、稷、麥、菽

三、現在「五穀」成為一種泛稱


閱讀修身,謝謝友友的邀請。

「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

這個五穀是哪些,這個比較封閉,所以引用了百度的詞條內容如上所示。

個人家在農村,這些植物多半都種過,因此有一定的發言權。古代常見的農作物,現在變得少見的原因可以分析如下。因為我家在北方所以就以無稻的這個五穀來解釋。

(1)麻

小時候家裡種麻,我們常常用剝過皮的麻桿當馬來騎。農村孩子的生活就是貧瘠到這個地步。

麻以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不過一般不種植在好地上,因為一般只用它的皮質纖維來做繩子。

但是現在無論是合成的尼龍繩子還是織布的線繩子都有很多的是工業合成的,所以家裡種麻的漸漸稀少以至於很難見到。

(2)黍

黍在我們那裡叫做小米,,就是現在一般做小米稀飯的原料。我小的時候,家裡鄰居都有種植,但是後來因為產量的原因比不過小麥等作物,種植漸漸稀少以至於不可見了。

(3)麥

現在是我們那裡的糧食作物,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仍舊是。不過稻穀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小麥或許種植也會漸漸稀少吧。不過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北方種植小麥優勢總體來講優勢更大一點。

(4)稷

而這個稷也是江山社稷的稷也是糧食的稷。但是是啥子意思呢?

稷」有的詞典解釋為「粟」,有的解釋為「黍」,有的解釋為「高粱」,「稷」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稷」在古書上指過三種穀物。一是指「粟」,脫粒後是小米。《爾雅·釋草》中提到「稷」,孫炎註解說:「稷,粟也。」二是指「黍類不黏者」。《本草綱目》中說:「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三是指高粱。清人王念孫說:「稷,今人謂之高粱。」

而祭祀社稷時候祭祀的應該是稷是穀神,社是土神。所以五穀中的稷應該是穀子。

(5)菽

至於菽則是豆類植物,現在我家附近種植的也漸漸少了。

以上基本上麻、黍、稷、麥、菽,指的是:麻,小米,黃米,小麥,豆類植物。

總的來說,現在莊稼種植是否廣泛的原因主要歸納如下:

(1)經濟原因

經濟價值,我家村鎮附近,以上的五穀作物多數被棉花、煙葉、花生等經濟價值相對較高的作物所替代。

(2)產量原因

很多產量低的,不容易種植的,對環境要求高的都漸漸被淘汰。

(3)可替代性

如麻等作物可以被人工合成的繩子等物替代,這逐漸導致種植漸漸稀少。

以上五穀中目前種植最多的是稻穀、小麥、玉米。其它的都越來越少了。

如果喜歡,可以關注轉發點贊——閱讀修身。如有意見,請留言。

閱讀修身:一個關注教育,社會,心理,熱愛閱讀的問答達人。

五穀雜糧


五穀有麥、黍、稷、稻、菽有的地方是麻取代的稻。其實五穀種類一般都是耐旱的,這個是我國古文明形成的發源中心有關係的~黃河發源地,北方氣候本來就比較乾燥尤其是對於水源的要求所以五穀很大一部分都是耐旱的並且產量都不會有影響的,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一些食物漸漸的擴散到別的地方或者是退出人們視線了。 在現代有好多農作物退出了人們視線。比如麻、胡麻、蠶豆等等這些農作物,它們都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被別的植物取代,有的則是南北方地形差異被新品種取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