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曾經問羣臣,創業與受業孰難?他心裡的答案是創業難,守業更難。海爾的企業文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如果把創業和守業割裂來看,就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唯一的出路是隻有創業,沒有守業。

1978-1983年,海爾前傳-捲起千堆雪


1984-1991年,海爾誕生-沙場秋點兵

1984年12月,張瑞敏到青島日用電器廠,即今日海爾集團的前身,擔任廠長(張瑞敏:1949年生於青島);張瑞敏公佈了「十三條」整頓勞動紀律,其中一條是不準在車間裏大小便,其他規定還有「不準遲到早退」「不準在工作時間喝酒」等。

1984年12月26日,青島電冰箱總廠與德國利勃海爾公司簽訂了技術引進合同。

1985年創造了「OEC管理模式」:「O」是指Overall ——全方位,「E」代表「Everyone ,Everything ,Every day 」,「C」代表「Control and clear」—控制與清理。其含義是全方位地對每個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進行控制和清理,總結起來叫做「日事日畢,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質量都有1%的提高。「OEC管理模式」獲得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海爾將「斜坡球體定律」定位「海爾發展定律」。「OEC」在管理上的深層含義有以下三點:管理師企業成功的必要條件;抓管理要持之以恆;管理是動態的,永無止境的。

1985年:海爾精神——兩創精神:創業精神(員工要時刻保持創業者的姿態)、創新精神(就是永遠以用戶為是,以自己為非)。海爾提出創名牌,並亮出了自己鮮明的品牌觀——要麼不幹,要幹就要爭第一。海爾將一切最終都會歸於用戶。用戶的難題就是海爾的課題,根據這一理念,海爾開發了「小小神童」洗衣機、「畫王子」冰箱、「大地瓜洗衣機」等能夠滿足用戶潛在需求的新產品,從而創造了嶄新的市場。

「砸掉舊觀念」張瑞敏掄起大鎚將76臺質量不合格的冰箱砸成了廢鐵,這是中國企業家第一次開始具有質量意識。

1987年,張瑞敏受彼時·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影響。

其中,印象深刻的內容:

管理很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

卓越的管理者不以這個(工作時間)為標準,要以有效的管理為標準,所以你不能天天處理重複的問題和重複的錯誤。

1990年,海爾先後獲得國家頒發的企業管理「金馬獎」「國家質量管理獎」。

1990年下半年,海爾流行班前會形式,切實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1991年,中國馳名商標。

1991年—1993年,海爾進入了一個超常規發展的階段,初次在白色家電圈內作多元化嘗試,海爾兼併了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總廠。

1991年12月20日,海爾成立集團,進入了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階段。


1992-1998年,海爾多元化-何處望神州

1992年6月,海爾籌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家電工業園。

1992年9月23日,海爾開始發行第一期企業融資債券,為海爾工業園的建設融資3000萬元。海爾園初期,張瑞敏「三隻眼」理論:一隻眼盯住內部管理;一隻眼盯住市場變化;第三隻眼盯住國家宏觀調控政策。

1993年11月19日,海爾股票上市,募集資金3億元。

1995年,海爾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依靠這種「上升力」,海爾先後兼併了18個企業。其中,紅星電器廠案例成為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的對象,即「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佩恩教授評價:海爾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它的企業文化。當然,技術能力和資本支持也非常重要。但如果沒有正確的文化,海爾就無法把那些僵化而固定的資產轉化為顧客、員工、投資者以及整個社會不多增加價值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佩恩教授認為海爾文化包括幾個最為重要的方面:一是企業員工個人的責任感和主動性;而是持續進步和不斷創新的可能性;三是對客戶需求的滿足。

1998年,海爾把「建設互動的學習型團隊」作為其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


1998-2005年,海爾國際化-長風破浪

這段時間是互聯網崛起的時間。1998年,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註冊了一家名叫谷歌的公司;2000年,李彥宏、徐勇在北京中關村創立百度;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1994年,傑夫?貝佐斯創立亞馬遜;1998年12月,馬雲和其他17位創建人在杭州發布了中國首個網上貿易市場——阿里巴巴在線;2001年,中國加入WTO。

2001年,海爾耗資500萬美元,收購了義大利冰箱製造商邁尼蓋蒂的一家工廠。

1998-2005年期間,海爾建立了海外工廠18個、營銷公司17家、研發中心9家,研發和海外製造、海外營銷配合起來實現「三位一體」。

流程再造:將企業業務流程予以重組。其第一階段始自張瑞敏提出的「市場鏈」理論。市場鏈的提出解決這樣一個問題:企業的外部是市場,企業的內部又該如何感知市場呢?具體做法是「SST」機制:索酬、索賠、跳閘。索酬是市場鏈為服務對象做好服務,從市場中取得報酬;索賠是體現出市場鏈管理流程中部門與部門,上道工序與下道工序間互為咬合的關係,如不能履約,就要索賠。跳閘就是要發揮閘口的作用,如果既不能索酬也不能索賠,第三方就會跳閘。企業內部市場鏈包括信息-開發-製造-售前-售中-售後-信息的閉環結構,以用戶的潛在需求確定產品競爭力,以用戶的難題確定開發的課題,以用戶的要求制定質量標準。

2003年,張瑞敏提出:把海爾3萬名員工改造為3萬名自主管理的SBU(戰略事業單位,Strategy Business Unit)。成為SBU的四要素:

市場目標:以速度體現的市場競爭力,創造用戶資源。

市場訂單:以創新創造有價值的訂單,實現市場目標。

市場效果:以訂單執行到位創造出用戶滿意度的量化數據,並由企業信息化系統顯示。

市場報酬:自己創造的市場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體現,並能對市場目標的再提高產生作用力。

2005年9月,在海爾全球經理人年會上,張瑞敏提出了「人單合一」的全球化競爭海爾模式。

徹底的成果制:海爾對員工的評價體系是個人的(團隊工作不被評價)、即時的(工作完成後即時獎勵)、定量的(依據完成工作的多少和造成損失的大小予以評價,很少考慮個人努力、態度、動機等因素)、公開的、以結果為導向,注重金錢的正激勵和「負激勵」,根據目標達成度/市場業績來計算員工工資,年齡、性別、學歷、工齡等都不是報酬的基本決定因素。


2005-2012年,海爾全球化-天翻地覆慨而慷

2007年1月9日,iphone公佈。喬布斯「我們在重新發明手機」。

2010年1月27日,ipad平板電腦。

2011年10月6日,喬布斯去世。與其說他的離去結束了一個時代,不如說他開啟了一個時代。

2009年,微博;2011年,微信。

2008-2011年三年多的時間,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極大地擴大了全國三四級市場的家電需求。截止到2010年,海爾在縣級市場的銷售渠道擴展了近6000家海爾專賣店和700家日日順加盟店。

2007年4月26日,海爾掀起了一場為期1000天的信息化再造,來完成2000到2500個流程的構建。「走來走去,有一定的效果,但並沒有實現企業內外的信息一體化」。1000天革命,包括組織再造、流程再造和人的再造。組織上,要把海爾打造成為卓越運營的企業;流程上,將使海爾原來分佈於不同流程的信息化系統,聯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所有的環節只有一個目標,這就是對市場的需求作出快速的響應;人的再造,就是要在開發的環境中提升素質,在信息化的平臺上溝通協作,讓海爾人同時具備活力和能力,具備速度和準確度,為海爾的卓越運營提供人才保障。PLM——產品生命週期管理,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管理,SRM——供應商關係管理。

2008年,海爾集團層ERP系統HGVS(海爾全球增值系統)上線。海爾的庫存周轉天數只有五天左右,是中國家電行業的十分之一,大大壓縮的成本。

思考: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流程,以用戶和市場為導向,優化自身組織結構、流程結構和人才結構。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在整個企業戰略中的地方,進而確定自身職責以及發展目標。

2010年,張瑞敏對外界明確了海爾的商業模式,即「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其具體內容是「虛實網結合的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

2010年,海爾「自主經營體」宣告誕生,此外又衍生出「利共體」和「平臺」的概念。什麼是「自主經營體」?三準則:端到端、同一目標、倒逼體系。「端到端」指的是一線經理從客戶的難題出發,到客戶的需求滿足為止,從客戶端再到客戶端。「同一目標」,就是定下目標以後,它不再是個人目標,所有團隊成員都要按照同一目標來滿足用戶需求。「倒逼體系」是指將用戶的要求作為目標,倒逼海爾內部所有流程。自主經營體體現的自組織的兩個要素:引進負熵和正反饋循環。所謂引進負熵,就是不斷進來更好的人力資源;正反饋循環具體落地就是八個字:「競單上崗,官兵互選」。

海爾自主經營運營管理體系,核心為三張表:戰略損益表、日清表和人單酬表。戰略損益表(ZEUS宙斯模型)是以用戶價值為導向的,決定戰略方向;日清表是對戰略落地執行的糾偏過程;人單酬表是對自主經營體及成員承接戰略結果的顯示。

「我的用戶我創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日本實行年功序列制和終身僱傭制,但日本人具有強烈的敬業精神。

「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海爾在全球擁有五大研發中心,各中心根據地域性技術優勢不同而側重的研發聚焦也不同,海爾把前瞻性研發及創意平臺重點放在北美,把核心技術研發及技術可行性分析放在歐洲,日本中心聚焦在精細化及管控的優勢上,中國則側重產品的產業化。


2012-Now,海爾網路化-一山放過一山攔

美國製造業的光榮之城底特律處於破產邊緣

百年公司柯達申請破產保護(膠片產業巨頭)

2013年,諾基亞將手機業務賣給微軟

黑莓失去角逐市場的能力

惠普(IT產業)未能專註於某一領域,處於分拆壓力下

戴爾缺乏研發和創新的基因,舉步維艱

大數據時代、雲計算、物聯網

2014年6月,蘋果在WWDC2014大會上,發表了全新HomeKit智能家庭平臺,可整合各種家庭APP,通過iPhone一鍵就能遠端開啟照明、門鎖與溫度調控,也可藉助Siri語音進行聲控,還提供安全監控功能。首批接入HomeKit的家電廠商中,除了PHILIPS、Honeywell外,海爾是唯一的中國廠商。在蘋果發布homeKit之前的3月17日,海爾就已發布了全新的U+智慧生活操作系統,通過這一系統,用戶只需12秒就可以實現與所有智能家居終端的互聯互通。口號:「你的生活智慧,我的智慧生活。」

2012年12月26日,張瑞敏宣佈,海爾進入第五個戰略發展階段——網路化戰略階段,其包括網路化的市場和網路化的企業。

從2013開始,海爾已按照網路化戰略的發展要求與「企業無邊界、管理無領導、供應鏈無尺度」指導原則,深度變革組織體系與運營機制,圍繞創造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目標,積極探索網路化資源、網路化組織、網路化用戶三個體系的創新,建立共創共享的商業生態圈,推進向互聯網平臺型企業轉型。

海爾創業:自主創業,在線、在冊的創業,自演進機制。2013年年初集團是8.6萬名員工,到2014年為止是7萬多員工,轉化出去1.6萬多人。

兩個平臺:690平臺和1169平臺

一個是青島海爾,目標是成為全球家電的引領者和規則制定者。另一個是以海爾電器作為主體的依靠交互平臺和配送平臺推進的商業生態網,通過打造營銷網、虛網、物流網、服務網四網融合的競爭力,為用戶「24小時按約送達、送裝一體」,提供虛實融合的最佳體驗。

2014年1月16日,張瑞敏在海爾集團2014年互聯網創新交互大會上講話,提出海爾面臨兩個新課題:無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產品都不應生產;無價值交互平臺的交易都不應存在。

「無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的產品都不應生產」:針對的是690平臺,注重用戶需求,全流程與用戶進行交互, 實現產品迭代生產。「無價值交互平臺的交易都不應存在」:針對的是1169平臺,包括三個環節,一是交互環節,用戶參與產品設計,實現定製價值;而是交易環節,將網路、app、手機端和線下實體店打通,用戶隨時隨地在身邊找到體驗中心;三是配送環節,送裝一體化,並提供很多增值服務。

人人創客

2014年上半年,克里斯?安德森(《創客》作者)來海爾演講;張瑞敏在2014年年會上提出「人人創客」。

「小微主的互聯網創業」:張瑞敏為海爾第五個戰略階段提出了網路化戰略的目標,海爾要成為一個平臺型組織,在其中實現「組織無邊界」、「管理無領導」和「供應鏈無尺寸」的「三無」目標。「無邊界」指的是組織不再封閉;「無領導」強調的是員工要進行自我驅動和自我管理,其實可以理解成後來的創客概念前身;「無尺度」是指外部資源的接入。

消滅中層:海爾正努力使企業扁平化,張瑞敏為此提出了組織三化論——第一,關係市場化。所有部門之間的關係,包括上下級關係或者同事關係,都要變成市場關係。第二,信息貨幣化。要讓信息產生價值,組織中需要有人為此負責。第三,資源自由化。這一定是建立在前兩點的基礎之上的,是平臺型組織的最高境界。

「每個企業都面臨著這個抉擇,是自殺重生,還是被殺出局?」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最大的樂趣在探索之中。」


附:

《知識論導言》

題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和悖論的世界,對這個世界,也許最根本的例證是這樣的;知識問題之存在依賴於未來跟過去有所不同,而問題解決之可能則取決於未來像過去一樣。

——弗蘭克·奈特

歸根結蒂,管理有關人性。如果組織還想生存,它自身就必須以某種方式在人性上造成較大幅度的變化,尤其是當我們來到自由的互聯網時代之後。

——胡泳 郝亞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