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傳統信仰等千差萬別,孕育了我國千姿百態的地方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們,根據實際情況依山就勢、就地取材,衍生出特色鮮明的民居建築形制。

這些富有特色的各地民居,是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的瑰寶。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下沉式窯洞

黃土高原窯洞歷史悠久,窯洞曾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冬暖夏涼節能節地的特點聞名世界,而下沉式窯洞,更是因其原始的生態理念、獨特的中國傳統院落空間,得到中外學者的稱道。

窯洞按構造方式,可分為靠崖式、下沉式和獨立式三種。其中下沉式窯洞是最為獨特的一種,是在相對平坦開闊的黃土地面向地下挖掘出的一個方形大坑形成院落。

地下窯洞(下沉式窯洞),又稱天井窯院、地坑院、地陰院、洞子院等,這種世界稀有的建築形式,是民居史上的一大奇觀。現主要分布在豫西(河南)、隴東(甘肅)、晉南(山西)和陝北(陝西)等地。

建築營造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這是進到下沉式窯洞建築民居的奇特體驗,進去村裡看不到房屋,只看到院落里伸出的樹梢。

下沉式窯洞是古老的生土建築,屬減法營造的負建築形態,它的營造技藝比較複雜,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地坑院營造技藝包括完整的設計規制、設計模數和工藝口訣,絕大部分和現代建築理念相吻合。

如依據「廟正院不正」原則,地坑院方位要稍偏;為體現尊卑秩序,主位要高大,口訣是:地勢上高下低,天井上寬下窄,主窯為「九五窯」(主窯高九尺五寸,寬九尺),其他為「八五窯」(高八尺五寸,寬八尺)。

為解決通風采光,窯洞要前高後低、前寬後窄,安裝要「撲門仰窗」;建築地坑院使用的土工尺子,長五尺,和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相似,通過其數值和尺度控制,保證各建築部位與人體活動需要的空間協調平衡等等。

下沉式窯洞的營造,首先在平整的黃土地面上,挖一個邊長10-12米正方形或長方形,深6至7米的坑,依地區和土質的不同而深淺不一。但極少一個村莊的院落各家深淺不一,這與當地農民的約定俗成以及照顧左鄰右舍的心理平衡都有關係。

然後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窯洞,窯院里開幾孔窯各地也不統一。院落中的各窯分為主窯、副窯、廚窯、牲口窯、糧窯、柴草窯、門通道窯等各種功能的窯。

迎門的叫主窯,相當於地上平房四合院的上房,住家庭中輩份最高的長者;兩側客窯依輩份或長幼住晚輩;而倉儲、雜物、茅廁等窯一般都在面對主窯的一側。

進地坑窯洞的路,一般是在院內偏角的地方挖一個洞,往上挖成斜坡,漸成露天通道通向地面,供人畜出入,也可通人力車。

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也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譽為「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居住環境

有人說下沉式窯洞,是我國風水理論的起源,由此產生了四合院型建築設計規則,即閉合環繞的建築空間帶有上見天、下接水的天井。

閉合環繞天井式的建築模式,不必考慮風、冰雹、雨、雪或其它自然因素的侵襲。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低碳建築理念。

地窯建築除門窗外幾乎不用建築材料,造簡費用低廉,窯洞還是天然的溫度調節器,居住在裡面冬暖夏涼。因其綠色環保的特點,被稱為「綠色建築」

90年代中期,由於地坑院佔用土地過多,許多村子本著「退宅還耕」的要求,開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這一民俗建築遭到極大破壞。

沒有人再挖造地坑院,「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見稀少,廢棄的窯院或填沒,或塌陷,難覓往日風貌。

近年來,鄉村旅遊的興起,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加之西方社會大力發展地下建築及地下城市。下沉式窯洞這種古老而奇特的民居形式,再次被人們所關注。

我們需要不斷探索適合地坑院的保護模式與改造途徑,為古老的下沉式窯洞注入新的活力。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開啟建築文化新紀元,吹響建築行業集結號通過互聯網平台為建築產業鏈企業提供服務,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建築+互聯網+文化的產業生態平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