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和夥伴從芬蘭回國時,我就已經知道,在主題統整課程或是專案式的PBL課程,臺灣已經領先當時的芬蘭。同時,被借調到國家教育研究院的張淑惠老師也著手12年一貫課綱的翻轉。而這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專科學習時數]的調降,同時鼓勵教師開設研究課程,尤其是跨領域的統整型研究課程,希望改變當前臺灣教育的僵化。

我很慶幸,那時我們在臺灣推動的實驗教育,正是走在一個以專案學習導向的課程模式。也藉由那樣的[實驗]課程,讓我們一路[發現]以現象學為本的(PBL,Phenomenon- Based on Learning)實作探究學習方案。

究竟這樣的方案要如何操作?
以這學期的科學Maker為例,我只設定了本學期探究的主題為[聲、光、熱],但不似從前,先建立課程計畫大綱(這在一般學校可能被家長質疑,或是早被教務處唸到臭頭,幸好我在實驗教育系統),但這不表示我不需要備課,事實上我需要更多的備課時間,同時可以這樣做的先決條件是我已經和這羣小孩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深知他們的起點行為與能耐(前面已經訓練很久了),所以我以生活中的議題,故事,影片或實際現象導入課堂,透過引導,對話與作業設計讓孩子啟動自己的探究腦與設計腦,這個天線寶寶就這樣[萌發出來]。

而這個過程也是當老師最開心的時刻(把大魚釣出來了),當他們開始回家找資料,閱讀資料,課堂proposal 對話,到開始是推論、設計實驗。然後,就是一直[玩、轉、 try]....

然後,你就看著他們扛著自己的天線寶寶招搖過市,來去吸收太陽能,看看可不可以把蛋[照]熟?然後在低年級的羨慕眼光中,一次又一次的改造自己的[天線]。

從光到熱,從反射到聚焦,從設計到實作,從個人發想到與團隊合作,讓孩子從觀察現象,到體驗思考,打破學科的框架,讓孩子注意到,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也與古代的歷史,藝術息息相關⋯⋯這些知識間彼此連結,而且都是實用的知識。透過專案整合的學習,孩子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體。老師我則是[教學相長]一同學習成長。更重要的是把知識活用出來,讓學習貼近孩子的生活。

比起芬蘭,臺灣的老師一點都不差,比起芬蘭,我們的孩子一樣好...
親愛的老師們,你要不要也來試試以現象為本的專案學習~

小光校長 2018/3/22

 

IMG_8681.JPG

IMG_8680.JPG

IMG_8668.JPG

IMG_8679.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