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着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技術等等各種秩序,亞非拉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只能成爲他們的市場和原材料供應地。

西方發達國家依仗優勢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獲得超高的回報,第三世界國家則沒法完成足夠的資本積累,也就沒辦法擺脫悲慘的命運。

中國的崛起,導致全球貿易結構開始變化。

我國找準了在世界的定位,經濟一路高歌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最初中國用原材料和低廉的人工成本從生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輕工產品入手,慢慢從西方引進技術、資金以及管理模式,開始家電產品,電子設備的生產和出口,逐漸在國際貿易中站穩腳跟。

西方世界隨着創新經濟和製造業外包,開始去工業化,主打高端服務業、高科技、金融領域,我國順勢承接了更多的製造業項目,西方世界去工業化後,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原材料需求更少了。

中國的製造業在初級加工的基礎上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西方的製造業外包自然選擇了擁有龐大基礎工業和廉價技術工人的中國,中國的製造業走向快車道,隨着供應鏈區域的擴大,整個東南亞都被納入以中國爲中心的產業網絡,一些加工業也外溢到東南亞國家,從而自然形成了配套完整,精細分工,各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產業鏈集羣的東亞製造業經濟圈。

第三世界原材料國家在失去西方國家大量訂單後,只能和東亞製造業經濟圈、尤其是中國進行貿易了。

20世紀最後十年,西方經濟發展不錯,但西方此時對原材料的需求已經大幅下降,也就沒法拉動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了,21世紀,很多原材料國家又開始獲得不錯的經濟表現,正是因爲中國的龐大需求到來了。

我國找準了在世界的定位,經濟一路高歌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世界製造業貿易格局形成了以中國爲中心的貿易體系,中國從西方國家承接各類商品訂單,亞非拉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將本國優勢的原材料賣到以中國爲中心的東亞製造業經濟圈,經濟圈依靠集羣效應,能已最低的成本生產出足夠全世界人享用的各類商品,發運到世界各國。

中國成爲整個貿易結構的中心位置,東亞製造業經濟圈集合了全世界的產業優勢,西方的技術、資金和管理模式,中國龐大的產業工人和技術工程師,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超級發達的物流能力,超級完備的產業鏈,東南亞低廉的人工成本,亞非拉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供應的原材料,這種模式產生的正向循環又不斷吸引更多的技術、資金、人才、原材料的湧入。

奧巴馬和特朗普要重振美國製造業屢屢失敗,不是他們能力不夠,其實已經無力迴天。東亞製造業經濟圈以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傲視全球,同時產生巨大的虹吸效應。

我國找準了在世界的定位,經濟一路高歌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這不僅僅是貿易的格局,更是世界政治秩序的深層機理。任何政治集團老大要維護集團的穩定,是需要向成員輸出財政資源的,同時老大要能與成員國家內部形成一定的經濟往來,才能把投入的財政資源通過貿易的形式收回來,如果純燒錢,這個政治集團撐不了幾天。

美國曾經推翻了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等等國家的傳統政權,建立了西方式的制度,但這些政權根基不穩,依賴美國不斷輸血,而美國不需要原材料,已經很難與他們建立貿易往來,沒了輸血,這些國家陷入混亂不堪的現狀中。

我國找準了在世界的定位,經濟一路高歌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中國本身就是巨大的消費市場,龐大的中產階層對世界各國的優質產品有着天然的喜好,東亞製造業經濟圈也大量需要第三世界國家的原材料,因此中國與各國都有着相互的經貿需求,光從貿易方面就有太多合作的空間。

中國是基建狂魔,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非常願意中國的協助使其基礎設施得到改善,中國也願意輸出國內已經過剩的基礎建設資源,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合作領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之所以包括西方國家都踊躍參加,就是看好中國基礎建設的輸出。

我國找準了在世界的定位,經濟一路高歌

打開UC瀏覽器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帶一路其實也是在亞、歐、非各國之間的基礎建設和貿易上相互合作,這些都和各國的發展與建設息息相關,這是擋不住的。

縱然中國還有很多科技領域不如西方,但追趕的速度是驚人的,從2000年到現在,美國、德國、英國和法國GDP增長了2倍,中國翻了11倍。

中國是一百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國,與各國都有着不可忽視的貿易往來和合作空間,這纔是中國未來強於任何國家的資本,中國現在是國際製造業的中心,也終將成爲國際政治的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