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光」(Social Tourism)是觀光基礎概論當中印象相當深的一個名詞,社會二字顧名思義是以社會福利為導向的一種觀光形式,多由公部門主導,針對較弱勢的羣體(包含身心障礙、老年人、單親兒童等等),臺灣雖已邁入已開發國家行列,但對於新世代的社會福利仍略嫌不足,當下尚無法提供弱勢團體友善的環境,更遑論打造出適合身障者的旅遊空間。

 

隨著人們的經濟與閒暇時間增加,參與休閒活動的頻率也多於以往,更逐步改變以往的旅遊型態,從大眾化走馬看花的行程,開始部份朝向小眾化的深度旅遊,其中不乏對於個人、環境乃至於社會有所助益的觀光活動,例如:生態旅遊、永續觀光、綠色觀光、文化觀光、博物館之旅等等,舉凡諸列的旅遊類型,有需花費較多體力冒險性質的遊程,或是部份可及性低的高強度活動,使得行動不方便的長者或人士欲參與時受到限制,無法如願的於戶外接觸自然活動。

 

大臺北地區作為臺灣的首都要地,在各項資源充沛的情況下,有著較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雖然對於提供身心障礙者旅遊環境仍相當有限,但在接駁搭乘方面,卻是極佳的選擇,因此如下將設列數處適合身障朋友或行動不便長者的出遊景點。

一、大湖公園:臺北知名的湖泊景點,面積約13公頃,鄰近捷運「大湖公園」站,湖畔造景優美典雅,綠色植被的草地,搭配湖映山色的美景,於深秋時節,當地的杉科落羽松即因氣候因素轉變為紅色,相當別有風情,更有許多家庭親子至此從事野餐活動,湖區周遭多設有休憩座椅,在陪伴行動較不便的遊客之際,亦能夠坐下休息眺望湖中景緻。

WP_20170101_17_50_14_Pro (2).jpg

小叮嚀:部份步道會銜接一般車道,與車輛交會,因此需較為注意安全

 

 

二:碧湖公園:臨近捷運文德站,面積約為7公頃,僅次於大湖公園,緊鄰於住宅區,相當適閤家庭親友閒散的活動空間,並搭配藝術造景,於湖畔一隅打造織屋,晚上以光雕的方式呈現獨特夜景,步道多以水泥為主,偶有木造小橋,微風吹拂帶點涼意,盛夏時節格外舒暢,因地處社區核心,沿途皆設有路燈照明,相當安全。

WP_20140724_19_26_38_Pro.jpg

小叮嚀:晚上常有人士至此運動,行經步道交錯時需要注意

 

三、四四南村:在繁華榮盛的信義商圈,有一塊充滿滄桑的建築陳列其中,數棟看似陳封已久的老宅,為早期眷村四四南村的所在地,屋內保存了過往家庭的生活起居擺設以及相關佈置,宛若時光隧道般的引人回到過去那津津樂道的日子,屋瓦牆壁仍可見許多昔日時空下的精神標語,貼切的眷村文化,房舍外則打造綠地草皮及土丘,可直觀一旁的101大樓,部份老宅則更新再利用成創意市及及特色美食,不遠處則是人聲鼎沸的臨江夜市商圈。

WP_20161105_11_33_11_Pro.jpg

小叮嚀:四四南村中信義公民會館有固定營運時間,欲參觀需注意開放時段

 

四、大安森林公園:臺北市轄內最大的都會公園,公園腹地遼闊,適合運動強度低的活動,園區之內行道樹種植頗多,空氣清新,林蔭涼爽,並是鳥類羣聚的場域,常可見鷺科動物、紅冠水雞及八歌等鳥類,靠新生南路側,則有許多宗教建築,包含清真寺、聖家堂、聖徒教會、教庭大使館舊址等宗教要地,可連結成為順遊成一趟心靈之旅。

WP_20160625_10_57_20_Pro.jpg

五、二二八和平公園:公園內綠地歷經清治、日治至現今,保留了許多古蹟遺址,一旁則是臺大醫院,亦常有病患至此散步作為復健之效,欣賞美景更有心曠神怡之療效,每個角落或許都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小小的公園內蘊藏了清代牌樓、日治時期的博物館以及現代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走起一趟都是滿滿的歷史回憶,路幅寬闊易行,林蔭蒼鬱,令人有放鬆的感覺,基礎機能完善,一旁還有兒童遊樂設施供親子同樂。

WP_20160326_10_56_46_Pro.jpg

六、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位於淡水境的紅樹林保留區,為北臺灣重要的濕地指標,特別是水筆仔,孕育了當地無數的動植物生長,維持良好的生態平衡,沿途步道以木棧道為主,路徑中常可見招潮蟹、彈塗魚、白鷺鷥、埃及聖䴉等動物出沒,可於捷運淡水站旁作為起點,起點處更可先至「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遊覽一番,感受早期淡水洋商集貨的建築古蹟,紅樹林保留區終點於捷運紅樹林站,站內設有「紅樹林生態教育館」,靜態展示濕地生態以及潮夕變化的環境教育等訊息傳遞。

WP_20160416_11_29_24_Pro.jpg

小叮嚀:步道狹長,與自行車道共用,需注意行經安全,此外該處下雨無遮蔽之處

undefined

七、大稻埕:曾經作為臺北地區最繁盛的聚落,大稻埕至今仍保持復古的情懷,以迪化街為中心,昔日三寶的中藥、茶葉以及南北貨,依舊可於現今的商圈之中尋覓,並有許多老宅加以改造翻修,轉型融合當地文化的商品以及飲食,帶動起另一波的傳統文化熱潮,迪化街保留了自清代到日治時期的許多老宅,從中可見傳統閩式風格、洛可可及巴洛克等西風東進的潮流,短暫的輕旅行或許可在這尋獲不少的珍奇小物,回到那繁榮興盛的風華年代。

WP_20140529_17_51_26_Pro

小叮嚀:假日人潮及送貨車輛頗多

 

八、新月橋:新月橋為新北市政府於新店溪兩岸所打造的一座光雕橋樑,橋身造型以半月為主題,夜晚投影出河岸倒影的景色,板橋端則是435藝文特區,提供展覽活動的空間以及配合親子休憩的相關設施,園區營造出慢遊的氛圍,疲累之時也可於一旁的椅上休息,觀看新店溪河景;另端則為新莊廟街,融合了傳統閩式宗教建築,包含客家色彩的廣福宮,閩南漳泉械鬥的地藏庵,以及大眾文化的武聖廟、慈佑宮及文昌祠等,使得這短短數百公尺的老街充斥著香火鼎盛的榮景。

WP_20141101_22_47_50_Pro.jpg

小叮嚀:新月橋雖有設置引道上橋,但卻為斜坡,若是行動不方便需以輪椅代步上橋較為費力

 

 

九、植物園:位處南海園區,鄰近捷運小南門站,植物園於日治時期建造,種植了許多臺灣以及國外的物種,一年四季都能欣賞不同的花卉植物綻放,園區內有一腹地寬闊的蓮花池,其中夏季之時,粉紅色的蓮花朵朵生輝,園區中各個角落都隱藏著多元的動植物生態。園區內有遷移至此處的原「欽差行臺」建築物,保留清代官廳的傳統格局,以及日人建造的歇腳亭「南門町三二三」,獨特的枯山水造景使得植物園有著不同的氣象,園區外則有孫運璿人文科技館科技人文紀念館及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等展演場域。

WP_20140906_09_02_06_Pro.jpg

十、自來水園區:位於熱鬧的公館商圈,臺北盆地南端,為臺北最早供水的起始地,園內可見清代鑿井供水迄今的飲水器具,現結合觀光教育推廣功能,以水為主題打造了娛樂休閒的休憩設施與展示,結合了創意與保育的概念,讓人置身現場感受親水的意境;而緊連自來水園區的「寶藏巖」,更是臺北少見的僅存的早期聚落,少數的榮民老伯伯仍然住在這有限的空間之中,近來官方將此打造成藝術文化園區,藝術家入駐其中,打造藝術作品供遊客參訪品味,每一個房間內可能都是藝術的驚奇。

WP_20150920_12_06_51_Pro.jpg

小叮嚀:寶藏巖地區因倚山而造,多為傳統路徑,且小徑皆有不少樓梯,行經時需注意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