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返牡諼逭隆撼鞘信c名字』中曾寫道

馬可?波羅講一條橋,描述它的每一塊石頭。

「可是,支住橋的是哪一塊石頭?」忽必烈可汗問。

「支住橋的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馬可回答,「而是石塊形成的橋拱。」

忽必烈可汗默默想了一會,又問:「你何必講石頭呢?我只關心橋拱。」

波羅回答:「沒有石頭就沒有橋拱了。」

回看以往的學習歷程,我們總習慣以上帝視角來分析探究城市尺度的項目,卻易忽略每一個決策背後所依賴的「石頭」。而在荷蘭,這些「石頭」則非常明晰,他們就在於日常生活之中:海岸、河道、堤壩、雨水、風車。水,構成了荷蘭 Urbanism的基石。許多城市通常用與水相關的辭彙命名:Amsterdam,Rotterdam,dam一詞即指堤壩。代爾夫特畫家卡雷爾?法布里蒂烏斯的作品裡,水與風車這些意象也常常扮演著重要的標誌角色。原因簡單,水在荷蘭人的城市建設歷史中總是無處不在,這片低地之國很好的驗證了地理決定文化論。

此篇,便在於分享我們見到的這些「石頭」,分享在荷蘭的城市教育與實踐,最終提煉求得核心思路與理念。

餘藝 2016.11

圖1. by 餘藝

代爾夫特Urbanism的三個主要特點是:系統性,連續性和跨尺度性。

系統性

Urbanism學科涉及領域廣泛,十分注重學科間的跨越與綜合。設計始於空間落於空間,卻從不限於空間。社會、經濟、政治、技術等方方面面均在思考的範圍之內,只是最終在空間形態上體現。如圖所示,Urbanism的方向,包含四個部分及下設的九個單獨Chair,涉及很廣。所以,邏輯性並創造性的去串接整個系統成為了重中之重。例如Q2課程中,SUET課程中強調地上與地下部分的整合,從工程的角度看待城市規劃, 具體的設計例子就是下圖中Aqua Terra設計項目,通過與Engineering的整合達到防洪調控的目的。

圖2. Urbanism研究方向示意圖/Urbanism Yearbook 2015-2016

圖3. 項目截面圖/Emilie Buist,Liselotte Hoogewerf,Sahil Kanekar,Pim Monsma,Marrit Terpstra

連續性 (CONTINUITY):

連續性指空間與時間的連貫,設計與規劃是對連續時空之中現階段的思考,從歷史到現今到未來,源於場地並面向未來的情景(scenario) 。在這種對連續性的強調中,突出理據的出發點的正確性,忠於過去或暢想未來。例如在Q2小尺度設計中,不管設計思路是從延續歷史出發,還是基於未來的Scenario,只要有完整的有邏輯的故事線即成立。

跨尺度性(MUTLISCALE)

跨尺度性是指將區域規劃、城市設計、公共空間設計不同尺度穿插結合起來,不是獨立的去分析研究。在著手某一尺度的規劃設計時,也需考慮該操作對其他尺度的影響, 而這種layer study在區域性規劃時體現得尤其突出,以Q4選修課全球化為例,在進行區域規劃設計時,從公共空間到城市尺度,四個層級結合實現從策略到空間的轉換。另外一張圖表則體現出每一個Q尺度重點不同,但是與其他尺度整合。

圖4.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規劃策略圖/ Juan Gutierrez Beltran, Judith Schweizer, Pim de Haas, Teis Bekken, Alankrita Sakar,餘藝

圖5. 三個學期關於項目細節,落腳點和周圍環境的不同尺度體現

關於教學體系,TUD以Quarter為教學單位,每Quarter十週,兩個Quarter構成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學期,一學年四個Quarter。

前三個Quarter的課程架構類似,沒有選修課程提供,皆為必修課,理論課、歷史課、Studio的關係互相支撐、整體性強。而每個Studio在尺度上則各有側重。Q1關注中間尺度的城市形態(半徑3km),;Q2則切換至200m半徑,試圖探尋如何建造可持續的城市空間,以經濟和社會可行性入手,著眼於城市設計與工程技術的關係;Q3是大尺度的區域戰略規劃,著眼於荷蘭的一個省,與政策制定、公眾關係、利益平衡相關。Q4則與前三者較為不同,設有12門不同方向的選修課,為畢業設計做鋪墊。

---------------------------------------------------------------------------------------------------------------------------

Q1

Urbanism的第一堂課是科普性的遊覽荷蘭特色城市,如Amsterdam,Rotterdam,新城Almere等,從而對整個國家的地理、文化、城市有直觀的把握,作為之後Studio的背景知識。Studio提供三個城市Breda,Arhenm,Dordrecht作為分析的基礎。

理論課History and Theory of Urbanism,每週圍繞一個主題介紹理論,包括open space, urban landscape, typomorphology, complexity of city。歷史作為解讀一個陌生國家的起點,提供了延續性(continuity)的基礎,從中建立起解讀城市的故事線,為未來城市發展分析提供切入點。而這種延續性與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相碰撞並最終達到平衡,形成對現今城市系統更好的理解。

Q1的Studio是所有studio裡面最寬鬆有趣的一個(好好珍惜),因為它給出主題,要學生找到新的視角來探索這些主題。個人覺得這五個概念和基準尺度在Q1中最為關鍵:tracing, mapping, analysis, abstraction和narrative概念以及城市尺度。

Tracing是在GIS或者地圖上找感覺,發現分佈規律的元素;mapping提取、分離出這些元素,體現其分佈規律。Analysis是很關鍵的一步,很多學生到mapping就完了,所以只有配色炫酷的mapping但得不出結論。Abstraction是建立在多個analysis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抽象,得出你自己對城市總體的認知;在這個q來說就是四個主題之後最終的city portrait –––一定不要只是表淺的描述(比如mapping),而是傳達某種message的抽象。而abstraction的好壞/合理性是用narrative來衡量的。合理、貼切、流暢的narrative能說服聽眾接收這個message,換言之它是整個最終文本的結構創意。它不會在任何一個理論主題裏出現,所以必須自己梳理,而形式也多樣,除了傳統的製圖,也會用模型、視頻、拼貼、桌遊等方式,以下圖為例。

最後,一定要把握住城市尺度。向下探索小尺度但是不能迷失其中,要記得縮小回到城市尺度進行系統地歸納(mapping);向上的尺度作為context研究,要記得放大回到城市尺度理解context對城市空間特性形成的影響。

文/劉若隱

圖6.1, 6.2. 運用城市模型作為 Dordrecht城市畫像/李知矩

圖7 利用手繪進行Arnhem城市畫像/餘藝

圖9.1 9.2 利用模型作為Dordrecht城市畫像/Lena Knapper

圖10. 利用手繪作為Dordrecht 城市畫像/Rahul Dewan

圖11.利用模型作為 Breda城市畫像/Sahil Kanekar

圖12.1, 圖12.2. 以桌遊作為Dordrecht城市畫像/Supriya Krishnan

---------------------------------------------------------------------------------------------------------------------------

Q2

Q2 Designing Sustainable Urban Environments ( Socio-Spatial Processes in the City)

Q2的Studio一下子回到人的尺度,更著重對心理、人文、社會的觀察,分析本質問題。

從人的行為習慣、心理感知、社會行為等方面入手,透過表象一針見血的指出場地問題,並圍繞其展開調研切入設計。

比如說,這次場地選址在鹿特丹一個社會構成複雜的街區,街區內的每個元素都宛如碎片般相互剝離,如城市的肌理,不同種族之間的交往。在此多元文化的環境中,公共空間不應再止步於塑造一個宜人的戶外公共場地,更重要的是為當地居民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

同時,選題的主體可以很廣,可以細緻到一張椅子的日常,也可以是一個小空間的時空重組,如一個廣場空間在不同時間的設計。

配套課SUET(sustainable urban engineering of territory),在技術層面上探討人造城市空間如何可持續的融入到自然空間中,讓規劃落地。例如地下管線基礎設施系統對環境和空間的影響(插圖)。再例如水循環系統的具體設計。當然在短短十週中只能涉及到一些皮毛,不能完整的考慮到各種可能性與限制性,深度有限。

文/楊俏,林佳彪

圖13. 活動觀察圖,從人的行為入手/Juan Gutierrez Beltran

圖14. 設計平面和截面效果圖/Juan Gutierrez Beltran

圖15 街道改造示意圖/Sahil Kanekar

---------------------------------------------------------------------------------------------------------------------------

Q3

Q3是區域尺度(Regional Scale),Studio的全稱是 Strategies for the Global Metropolis。

對於Q3 Studio,第一個關鍵詞是Strategy,即戰略、策略。我們無法在區域性的尺度上做到完全控制,只有儘可能多在各個相關領域裡分析比較,決策出概括性的區域發展方向。第二個關鍵詞是Space,在整體戰略基礎上迅速跨尺度深入到城市設計,表達出具體的未來可能的空間情景。Studio先以小組形式完成區域規劃,再由個人完成城市設計。

配套課Research & Design Methodology for Urbanism,則提供了具體的方法論。例如,如何有次序的組織一個調研,具體涉及從調研題目問題的確定到對症下藥的調研的各種方法。除此,還有提供了設計的方法論,具體從人的思維的角度出發理解和研究各種不同的設計方法。

在國內,我們習慣於在既有較為空泛的目標下完成一個規劃,例如是建成一個有活力的城市客廳之類的目標性導向的規劃,這就好像骨架搭好了添磚加瓦蓋房子,這種規劃思路更為的整體,但是難免有時僅僅只成為了為自己的設計戴高帽。而在這裡更重視的是從解讀現狀中發現問題的過程,並最終關注在某個問題的回答上,更像專項規劃,但是主題是由自己去決定的,例如這個城市客廳要有活力總不能積水吧,那就需要解決雨洪等問題,從而生成一個更為具體的規劃。

下面通過介紹Studio連個小組的具體設計來具體解釋Q3

第一個小組的設計主要關注點在農業,能源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上。為實現此目標,提出了三大主要策略。策略一以縱穿整個Flevoland省的高速公路為主線,賦予其能源生產的功能,依賴於高速公路擁有的mobility實現能源傳輸和生產,以此實現該省份能源的自給自足。策略二則是借鑒深圳經濟特區的概念,依託未來將要建設的機場和港口建立自由貿易區。策略三則是為了平衡發展與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因而以現有生態資源為出發點建立生態廊道。三大策略相互影響賦予Flevoland四大城市不同的角色,使得城市形成網路,進而幫助Flevoland融入Amsterdam城市圈中去。

項目策略

項目策略圖項目尺度

Flevoland總體策略圖

Flevoland總體項目圖

圖16 項目細節/餘藝, Juan Gutierrez Beltran, Supriya Krishnan

第二組設計以能源為重點, 能源發展中關係最大是經濟性和環境質量,這個設計首先基於這兩個元素的不同可能性對未來的可能的scenario進行預測,例如這個地方可能會最大化經濟型而忽略環境質量而發展成為全球重點能源城市,也可能主要考慮環境質量的影響而減少能源設施的建設等。這多種未來的可能性中都有共通的部分同時他們也共享一個關鍵的節點,例如石油耗盡的節點,這些共通的部分和節點也就成為設計的重點部分。不同的策略由此生成來解決相應的問題,例如風能的發展,生物能的介入等等。

Flevoland 2015能源消耗 (units TJ/year)

圖19.1, 19.2, 19.3. 2050 Fleveland能源需求預測/林佳彪,Anouk Klapwijk,Francisco Marin Nieto,Kritika Sha,Marcello Felice Vietti

圖19.4. 項目願景圖/林佳彪,Anouk Klapwijk,Francisco Marin Nieto,Kritika Sha,Marcello Felice Vietti

---------------------------------------------------------------------------------------------------------------------------

Q4

首先,Q4的最大特點是所有課程學生自選。

在前三個Quarter的系統性訓練後,Q4開放各種類型與尺度上的課程,讓學生們選擇最感興趣的主題,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一共十五個可以選擇的Studio:小組形式的大尺度區域規劃、城市設計、圍繞某特定城市議題的工作營、與荷蘭規劃設計公司聯辦的實習項目等。涵蓋的話題也很廣:全球化現象、全球暖化與氣候異常、社區營造、都市代謝、建設與政治議題等。此外,也允許學生選修景觀(Landscape)與建築(Architecture)的部分課程,如建築遺產保護、地景(Landart)藝術節參展、國際競賽項目等。

下面將從十五個Studio中針對性的選擇兩個進行介紹

1.Globallisation Elective Course

全球化選修課反思全球化(Globalisation)這一現象對城市的影響,以全球化理論入手,轉譯理論到空間上,結合具體城市的環境,來進行區域策略規劃。總的來說,這一選修課是Q3的延伸,但是尺度更大,研究的問題不同。選修課的選址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關注點在城市中心一直被忽略的欠發展地區,試圖通過這個區的策略規劃來實現更大範圍的影響。

小組的策略從轉譯全球化理論開始,理解全球化這一現象對於布斯諾斯艾利斯城市發展的影響,例如封閉式社區(gated community)和貧民窟(Slum)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出現。

進一步去理解城市中,Fragmentation這一過程隨著城市發展模式和交通工具變換,新的城市肌理出現作為信號,最終形成現在三環的城市結構。

圖20.1, 20.2.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隔離過程分析圖/ Juan Gutierrez Beltran, Judith Schweizer, Pim de Haas, Teis Bekken, Alankrita Sakar,餘藝, Kallirroi Taroudaki

而這一現象與社會隔離相互作用,形成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問題。但在城市發展中,城市隔離並不是問題,社會隔離是問題,因而利用城市隔離去解決社會隔離問題,是我們設計思路的開始。

圖20.3, 20.4, 20.5, 20.6, 20.7, 20.8.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規劃策略圖/ Juan Gutierrez Beltran, Judith Schweizer, Pim de Haas, Teis Bekken, Alankrita Sakar,餘藝, Kallirroi Taroudaki

2. Aqua Terra Urban Design 水敏性城市空間策略與設計

基於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壓力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下,城市設計師與土木工程師亟需更緊密的合作來實現城市空間策略與設計。因而此課程關注如何實現人與自然的這兩大系統的平衡,通過水循環(hydrological cycle),土壤層(soil),地下空間(subsurface)與先進技術的結合來作出合理的決策。這一門課的特殊性在於與土木工程專業學生的合作,這種跨專業的合作使得不同專業學生可以瞭解對方專業領域。此門課程是Q2 SUET與城市設計課程的延伸,相對於第二學期只是淺顯瞭解荷蘭地下城市工程,Aqua Terra提供了更深入地工程主導地水敏性城市空間設計知識與指導。

Aqua Terra Urban Design 2016年課程項目城市位於巴西聖保羅,項目地點位於政府再開發項目地,項目開發前此塊地點為聖保羅一大型的蔬菜生鮮市場,為當地重要的農貿交易場所。從水管理角度入手的城市設計,首先分析項目在地擁有的水資源及存在的風險,例如低地塊存在不定期洪水威脅,高地勢塊存在水污染。依據以水來基礎的SWOT分析進一步提出可行性地策略,結合與水相關的科技,由這些策略和科技再進行下一步的城市設計。

圖21.1, 21.2, 21.3/Emilie Buist,Liselotte Hoogewerf,Sahil Kanekar,Pim Monsma,Marrit Terpstra.

相對於第一個項目從水出發,通過水的治理為切入點進行城市設計,第二個項目則是從城市尺度出發,探討水在未來城市中的角色是什麼。

圖23/Supriya Krishnan

文/餘藝,李知矩

---------------------------------------------------------------------------------------------------------------------------

Critics

方法論

相比較英美建築學院的國際化程度,代爾夫特建築學院仍然在探索中。而這種探索體現在於,對於國際學生而言,碩士的教育並沒有突出荷蘭Urbanism實踐和教學對於其他國家的借鑒意義。儘管Context從側面反映出荷蘭規劃實踐的特殊性,但這種特殊性對於其他國家的借鑒意義並沒有在教學內容中有所體現。

不平衡

雖然TUD的研究方向眾多,但是各研究組發展和獲得資源並不平衡,因而在畢設方向提供的選擇較為侷限,在畢業設計中,能夠提供學生系統性課程和指導的研究組並不多,因而只能依賴個人導師來提供支持。

結語

回顧整個MS1&2課程之時,思考這一年教育的影響,頗有意思。做這些項目時,被荷蘭日常生活地漸染,不自知。不侷限於荷蘭的格局,有其他國際學生帶來的新觀點,因而受益良多。但能說出來寫出來的,亦只是腦海中記得的想法,正如在開篇所說的,只是我們自己見到的,那一塊或者幾塊「石頭」。

聲明:以上所有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ATTENTION: All images above are copyrighted by their respective original owners

相關鏈接:

TUD建築學院官網: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U Delft

TUD 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生項目官網:bk.tudelft.nl/en/about-

TUD Urbanism Yearbook 2015-2016: bk.tudelft.nl/fileadmin

聯合撰稿人:

郭子禕 哈爾濱工業大學 城市規劃專業

林佳彪 華南理工大學 城市規劃專業

劉若隱 浙江大學 風景園林專業

李知矩 香港大學 景觀規劃專業

楊俏 北京林業大學 城市規劃專業

餘藝 西交利物浦大學 城市規劃與設計

註:按姓氏漢語拼音順序

編輯:郝田,林家彪,餘藝

2016.11.21

---------------------------------------------------------------------------------------------------------------------------

原文地址:TUDelft URBANISM MSc1-2 白皮書 2015-2016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