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槍射出的水柱會因為水槍的擺動而變彎,手電筒裡面射出的光線會因為手電筒的擺動而變彎嗎?假設在無盡廣闊的真空環境,這個光線會是什麼樣子的?


題主的問題中的彎和上述幾位答主的彎有些不同。但某些角度,歸根結底又是相同的。

我們不妨把光拆成一個個連續脈衝波包來理解,樓主的問題是,不同的脈衝連接起來的軌跡是否可以是彎的?這是一個時間上的運動過程產生的現象。顯然,這是可以的,當波源的位置和發射方向伴隨時間移動,那麼形成的波包序列的連線一定是彎的。但波包本身在我們看來仍然是直線運動的。但上述論述也不是絕對的,我們下面會討論到。

幾位答主的回答,其實回答的是:一個波包的運動軌跡能否彎折?或者說,一個波包的運動方向是否能改變?關鍵是兩句話:在一個慣性參考系下,當一個宏觀的波包脫離波源被發射出去後,它就不再與波源有聯繫,波源的運動不會影響它。這時候,它遵守一個物理定律:在均勻介質中,光是直線傳播的。在這個基礎上,體系中的光線彎折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對應「均勻介質」這個詞,是破壞空間中介質的均勻性,或者說空間的連續平移對稱性。最簡單的,兩個折射率不同的介質的界面附近,光的軌跡就會彎折,參見斯涅耳定律。更複雜一點的話,漸變折射率的介質(例如大氣層、受到加熱的空氣)中,光線的線路會彎折,導致我們看到像會發生扭曲,產生海市蜃樓、夏天的熱氣騰騰等現象。

@LilyChouChou 答主介紹了另一種可能性,即廣義相對論效應,在引力對時空的扭曲下,光在真空中的傳播也會發生彎曲。我在這方面只是略知一二,只能概括地說。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引力的效應等價於一個加速運動的非慣性參考系。在引力的影響下,「慣性參考系」這個條件被去除,光線的彎折就能做到了。我們可以回過來看題主問的問題,其實當你把轉動的波源作為參考構造參考系的話,光線確實是彎折了。這樣一個轉動的參考系就是一個非慣性系。

打個不那麼貼切的比方,在一個沒有重力、真空的環境下,你用一把機關槍對準一個方向連續射擊,所有的子彈肯定都是直線發射出去的。當你緩慢轉動槍口進行掃射,看上去子彈之間的連線變成了曲線,但實際上每顆子彈的運動軌跡依舊是直線。但是,如果你認為你和你所轉動的槍口沒有動,那麼在你看來,子彈就不是直線發射出去了。另一方面,不轉動槍口,而是在空間中放進了一顆星球,那麼受到引力的影響,每一顆子彈的運動軌跡會向星球彎曲,也不是直線發射出去的。


水柱的變彎,原理是水的重力引起的。手電筒出射的光變彎,與大氣顆粒物的散射有關。真空中的光線,由於沒有介質,所以環境中的折射率各處相同,光在理論上會沿著直線傳播。


廣義相對論中就有一個重要預言:光線在通過大質量物體(或強引力場)附近時會發生彎曲。

光線在通過大質量物體(或強引力場)附近時會發生彎曲

光線彎曲的效應不可能用眼睛直觀地在望遠鏡內或照相底上看到 。因為在平常通過太陽表面的星光與太陽本身發出的光混在一起,使星球看起來模糊不滿,造成觀測上的困難。因此要檢驗光線通過大質量物體附近發生彎曲的程度,只能在日全蝕時進行觀測和拍照片。而且光線偏折的量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觀測、測量、歸算後得出。 在日全食時拍攝若干照相底片,然後等若干時間 (最好半年 )之後 ,太陽遠離了發生日食的天區 ,再對該天區拍攝若干底片。通過對前後兩組底片進行測算 ,才能確定星光被偏折的程度 。


小歷史(可以瞭解下)

  • 在1801年,索德納(Johann vorl Soldner,1766-1833)就根據牛頓 力 學 ,把光微粒當作有質量 的粒子 ,預 言了光線經過太陽邊緣時會發生0.87角秒的偏折。
  • 1911年,在布拉格大學當教授的愛因斯坦根據相對論算出日食時太陽邊緣的星光將會偏 折 0.87角秒 ,與 索德納的推算一樣 。
  • 1912年 ,回到蘇黎士的愛因斯坦發現了空間是彎曲的 。
  • 1915年 ,已在柏林普魯士科學院任職的愛因斯坦把太陽邊緣星光的偏折度修正為 1.74角秒


在吸水的海綿前擺動水槍,如果距離很近你就很難發現水柱彎了。


100多年前有人思考跟你一樣的問題,然後提出了廣義相對論


你拿著手電筒,自己原地轉圈,光線就是漸開線呀。假如你1秒鐘轉1圈,那麼,當你轉完360度的時候,這條漸開線離你最遠的一頭就在你的正前方,30萬公里。

不高興畫圖了,反正大家可以理解漸開線的吧,無非是因為這個線的尺度太大,你日常生活中看不了這麼遠,所以你無法發現。

我看到這個問題的標題,以為問的是廣義相對論裏的光彎。問問那個問題,說明題主愛思考愛科學,問這個問題就顯得有點沒必要了,呵呵


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大家知道光的反射,折射與衍射現象嗎?這裡的光線是不是都是彎曲的?

光線由眾多光子按照發射的時間順序排列成一條直線,這些光子會受到周圍環境中其他物體的吸引,改變運動速度與運動方向。所謂的驗證了相對論的重力使時空彎曲的實驗,其實就是光線改變了運動方向。

這裡還有對直線的定義問題。如果你用光線定義直線,光線就不會彎曲了。彎曲的是時空!


分割線————————————————————————

首先明確告訴你,會的

條件:引力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引力會將空間的真實距離拉長,越靠近如地球這個天體,真實距離越長(指數曲線)

離地球越遠,真實距離確越短,而光線總是選擇最短的路徑傳播,所以光線會走看上去是曲線但真實距離更短路徑

在人類的視覺中,光線便發生了彎曲!

再普及一下知識:

1796年拉普拉斯發現,只要地球變大到250個太陽那麼大,就算物體速度超過光也沒辦法逃逸地球;黑洞其實就是大於三個太陽質量的中子星的別稱,由惠勒發現。

劃重點:隨著距離的變長,時間也會因為引力變得越長,當光經過大於三個太陽質量的中子星時,會因為其驚人的引力發生巨幅彎折——甚至繞其一圈,n圈乃至無限長——

此時中子星縮成一個點,與光線的邊界有個專業的名詞,叫做視界(視界到球心之間的距離,物質是時間時間也是物質,接近球心,物質會消耗掉它的時間,當到達球心也就是時間的終點,它就會徹底成為物質與球心化為一體——時間終點和物質的複合體)

視界半徑:R=2GM/C2

這就是——黑洞

根據以上知識不難想像出黑洞的模樣中心地方比想像中更黑,周圍還有光線環繞在周圍——被彎折無數圈可憐的光,放想像圖:

然而真正的實際觀測圖:

未完待更……

一個容器中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稱為微觀狀態,其可能的運動方式的種數成為微觀狀態數,為了讓兩瓶微觀狀態數的可能的數量想加,我們使用的是微觀狀態數的數量級Ω(獨立實驗的概率乘積可以得到總的可能數)

Ω很大所以要給其一個很小的常數——玻爾茲曼常數k

S=k·log2Ω

玻爾茲曼稱S為——熵

信息和熵密切相關,如果信息用0和1表示

如①①◎①,4個比特的信息,則信息量 I=4比特

共有16種組合,則熵S=klog2Ω=4k,如果有個空位有確定的數字①,則熵為klog2(8)=3k

信息每增加1比特,熵增加1k,空位每增加1個熵也增加1k

根據質能公式:E=mc2

光速=頻率×波長:C=vλ

一個相位電磁波的能量:E=h(普朗克常數)·v=h·c/v

球面面積:A=4πR2

所以,當光子掉進黑洞以後,信息量減少了一個比特,意味著黑洞的邊界增加了一個空位,此時黑洞熵

S黑洞熵=πAkc3/2hG,其中A為空位面積=4Ao,Ao為黑洞表面能夠存在的最小面積

根據熱力學,那麼黑洞也應該具有溫度,系統吸收能量後,熵就會增加

△S=E/T

光子被吸收,黑洞熵增加,則黑洞溫度增加,此時

T=E/△S=hc3/16π2GMk或T=h*c3/8πGMk(其中h*=h/2π)

後面帶h*的便是刻在霍金墓碑上的公式

那麼問題來了,有溫度就會有輻射,難道黑洞也有輻射,讓人難以理解

任何有溫度的物體,都可以向外輻射物質,黑洞怎樣向外界輻射物質,霍金的答案涉及到量子物理,如果沒有量子物理,真空是「空無一物」的,但在量子物理看來,真空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著大量的虛粒子對,在時空彎曲時,不能區分實粒子和虛粒子,這樣虛粒子就變成了實粒子,成為了輻射的物質,我們把這種輻射稱為——霍金輻射

一下子,黑洞就涉及到G引力,R相對論,Q量子物理,T熱力學

而R和Q本身不能共存(宏觀和微觀的矛盾),而黑洞完成了他們的統一,這意味著什麼呢?黑洞給人類帶來了哪些提示?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