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79  

清唱剧《那些天,蒋渭水在牢里》观后心得
艾文

20161016日在台北国家音乐厅,欣赏作曲家石青如谱写的清唱剧《那些天,蒋渭水在牢里》。这部作品的诞生,由江自得医师的15首诗开始,诗人以狱中日记为题材,化身被囚禁的蒋渭水,写下了感动作曲家的文字,成就这个历史、文学与音乐紧密结合的作品。

为了完整呈现,音乐会制作人蒋理容将导聆安排为正式演出的一部份,在音乐会的前半场由制作人蒋理容、作曲家石青如以及历史学者李筱峰三人对谈,有助于观众了解创作的过程与心情,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让音乐不只是音乐,文字不只是文字,那是生命、是土地、更是台湾!

清唱剧在中场休息后正式登场,由邱君强指挥台北爱乐青年管弦乐团搭配台北爱乐合唱团与简志忠的朗诵,舞台上的诠释带来相当震撼的感受,石青如在作品中表现出太多的巧妙安排,从色彩旋律到和声配器都相当吸引人,我很爱。欣赏这部作品时,我不想,也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音乐工作,聆赏者才是最好的身份。

作品中每一首诗的音乐气氛都让人感觉到细致的舖陈,旋律上我特别喜欢其中的第二、第五、第七、第九和第十四首,好美。随著音乐进行,我也简单记下让我印象深刻之处。例如第二首诗作,在文字「我手无寸铁地护卫」之后的段落,不仅旋律优美,暂时转到大调的感觉,次属和弦(Secondary Dominant)的运用都带来惊喜。第三首音乐的挂留和弦(Suspended Chord)高音线条,呼应诗作和史实,宛如被殖民的不确定心情。第四首诗作,以浑厚的低音乐器声响对应人声的「法官大人啊!严肃的终结者」和「检察官大人啊!固执的狩猎者」,就像帝国殖民统治的顽强难撼动,也显现蒋渭水与同志们以小博大的坚定勇敢。第七首歌曲,作曲家的编曲让乐团奏出飞翔感,完美诠释诗文的「我的心沿铁窗飞向天空」。第八首曲,石青如以小调的一级二级三级二级,几个和声重复进行,衬托出诗中「邻房一个囚人死去,他的脚步声缠在寂静里」的声音,让人的心揪成一团。第九首诗,写的是蒋渭水在同志被释放后的喜悦心情,以三拍的华尔滋(Waltz)呈现,仿佛高兴到翩翩起舞。第十首歌曲,没有乐团搭配,仅由合唱团唱出诗句,却意外地很有画面。第十二首,我喜欢弦乐的十六分音符编写,牵引著心情起伏流动。第十五首,蛮喜欢「听到房间与桌脚的摩擦」与下一段之间的竖琴与弦乐拨奏设计,而结尾风铃的轻轻声响,让我感觉是泪水滴落,也让诗作的最后一句「稀释成一滴滴咸咸的眼泪」更有余韵。

诗人的文字相当洗炼优美,但江自得不只在文字上雕琢,精神、思想和内涵上深入蒋渭水和那个时代,是这十五首叙事诗动人的更重要原因。就像刚出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 Dylan,他的歌曲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当然不是因为诗意文字,而是作品呈现的人道主义和民权运动等价值。《那些天,蒋渭水在牢里》诗文本身和意涵带来无可挑剔的感动,只是在语言的选择上,我有一点好奇,如果使用的不是华文而是蒋渭水那个年代的惯用语言,会不会有更深刻的呈现?当然,不同的语言文字绝对可以表现相同的精神,如同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被翻译成二十二个以上的语言演出,版本或有不同,但我相信感动依旧。

亲临现场聆听文学、音乐与历史的结合,听著《那些天,蒋渭水在牢里》,仿佛回到那个时代和场域,有一种「那些天,我们都在牢里」的感觉。蒋渭水是因为治警事件入狱,不过我觉得,这部作品诉说的不只是被日本殖民统治的苦闷,不只是议会设置请愿的抗争,也不只是治警事件的黑牢,更是台湾人的被殖民经验、抗争经验和黑牢经验。台湾从荷兰、西班牙、郑氏、清领、日治到战后的国民党,本质都称得上殖民统治,作品中的奴役和挣扎适用于每个时期的台湾。至于社会与民权运动的抗争,蒋渭水和同志们义无反顾地扮演先驱的角色,引领著后来台湾人的持续抗争,如同文化协会的同志,在治警事件也曾遭羁押的文学家赖和在1924年诗作〈吾人〉中的名句,「世间未许权存在,勇士当为义斗争」,他们为义斗争,成为典范。而黑牢更是战后台湾的血泪经验,动辄数十年甚至剥夺生命的恐怖量刑,笼罩台湾天空四十年之久,这部作品也可以反映这些台湾苦难,更让我们记得为义斗争,因而为义受苦的生命和故事,同时反思是否有勇气像前辈们一样,守护得来不易的幸福。

time01-01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