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 見習記者 盧和燕 文/攝)近日,上海地鐵禁止“左行右立”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起因是該單位出臺新規,乘坐扶梯時“禁止行走或奔跑”。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南京早就已經不倡導“左行右立”,但並沒有明確禁止。左行右立真的不好嗎?扶梯上爲什麼不能行走?4月10日,現代快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早高峯時,南京地鐵內扶梯有人行走

  4月10日8時50分,正是早高峯時間。一波波乘客從地鐵進站、出站。在南京地鐵新街口站,記者注意到,一輛地鐵到站後,不少人衝出車廂,直奔自動扶梯,第一個人開始從扶梯的左邊往上走,接着,第二個,第三個人也開始向上走。不過,隨後由於人太多,每個臺階左右兩邊都站滿了人,走動也停止了。

  在地鐵扶梯上行走

  “我着急上班,還有5分鐘就要遲到了。”一位急匆匆從扶梯左側行走的王小姐說,“因爲實在着急,從自動扶梯上走會比走樓梯快一些。”一位在新街口附近上班的劉小姐說,如果趕時間的話,她也會在扶梯上走。“但有時候早高峯,地鐵一到站,很多人上扶梯,根本沒法走,就只能從旁邊的樓梯走。

  早高峯過後,記者觀察發現,隨着人流量減少,大多數人乘坐扶梯時,站位比較隨意,沒有刻意分左右,行走的人也比較少。“如果看到扶梯上有人奔跑,我們都會勸阻,讓他們儘量不在扶梯上走動,走動有危險。”新街口地鐵站安保人員周金喜告訴記者,行走的人還是少數。如果人流量大,乘客有時候想走也走不起來。

  商場的情況怎麼樣?中午12時,正是午餐時間,記者來到新街口各大商場探訪。大多數人都是正常乘梯,只有部分外賣小哥在扶梯上大踏步奔走。

  “左行右立”沒有明確禁止

  地鐵扶梯標識

  這些地方有沒有設置乘梯提示?記者注意到,南京地鐵扶梯上都明確貼上了八項禁止;禁止搬運,禁止運載童車,禁止運載推車,禁止將身體伸出梯外,禁止踩踏,禁止運載自行車,禁止搬運遮擋視線的物品,禁止嬉鬧。另外,還有三項建議,請勿攜帶寵物,請手握扶梯帶,老人、兒童及行動不方便者需家長監護。同時,在扶梯入口處,非常顯眼地張貼了“請握扶手”四個大字。這當中並沒有“禁止行走或奔跑”一項。

  此外,大多數商場在扶梯上也貼有提示。與地鐵不同,部分商場的注意事項中,還多了“小心腳趾”“小心鞋跟”“請注意裙衣角”“照顧孩童”“嬰兒車請使用升降梯”等。

  部分商場扶梯註明“請靠右側站立”

  不過,其中一家商場的扶梯上,註明瞭“請靠右側站立”的提醒。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左行右立”?對此,安保人員繩章劍表示,大家一般默認靠右站立,如果看到有亂走或者影響到其他人的情況,會上前勸阻。

  “左行右立”電梯喫不消,人也容易摔倒

  扶梯是否應該設置“禁止行走或奔跑”不允許左行右立?南京市特檢院電梯檢驗二部主任高級工程師金嚴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按照《自動扶梯和自動人行道的製造與安裝安全規範》國家標準,自動扶梯必須至少有四個安全標識:大人必須扶好孩子、寵物要抱住、乘客要扶好扶手帶、禁止使用手推車(嬰兒車)。“禁止行走或奔跑”並不在此範圍內。

  商場裏的扶梯標識

  但是,金嚴指出,電梯的使用單位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乘梯規範或須知。“比如,人流量大的地鐵、商場等,就有一些自己的規定,請勿攜帶寵物、禁止搬運等。”

  實際上,南京早就已經不倡導“左行右立”了。金嚴表示,一方面,電梯喫不消。“左行右立”會導致梯級載荷不均衡,長時間使用會加劇磨損。另一方面,“左行”人員在梯級上行走、奔跑超越“右立”人員時,容易發生碰擦、摔倒、擁擠等,一旦摔倒會造成人員受傷、踩踏等事故。

  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2010年至2011年期間,南京地鐵曾推行過自動扶梯“左行右立”通行,使用中發現常有乘客摔倒。這是因爲自動扶梯的臺階高度爲21cm,高於公共場所樓梯要求的15cm高度,扶梯運行時乘客在梯級上行走容易踩不準,絆倒受傷。而在地鐵自動扶梯的維修保養盤點中也發現,約95%的自動扶梯右側梯級鏈明顯比左側磨損嚴重,導致梯級輕微傾斜,梯級兩側擋板及梳齒板磨損加劇。

  建議不要在扶梯上行走,趕時間可走樓梯

  也有人表示,着急趕時間的時候,難免會在電梯上行走。一刀切合適嗎?對此,金嚴表示,一般來說,人員密集的地方,比如南京地鐵大多會在扶梯旁設置樓梯通道。如果趕時間,可以走旁邊的樓梯通道。不過,也有特殊情況。金嚴說,扶梯在火災、地震等特殊情況下,可作爲臨時的疏散應急通道。

  乘坐扶梯時應嚴格遵守“禁止標識”上的規定,但攜帶兒童車等不安全乘坐扶梯的行爲仍時有發生。對此,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表示,電梯的使用單位應承擔主體責任。南京部分重點場所就有電梯專員進行宣傳引導。市場監管部門也提醒,乘坐扶梯時要面向扶梯運行方向,腳踏在安全區域內(黃色警示線內),手握住扶手帶,不要在出入口逗留。此外,禁止使用手推車、禁止頭手伸到扶手帶外、禁止打鬧、追逐、逆行等。如果帶小孩,要拉住或抱緊小孩。

  (編輯 蘇湘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