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

二戰後形成的知識傳統

1964年伯明翰大學 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70年代末開放大學推出有關課程及教材

80年代初擴散到加拿大、澳洲及美國等地

為什麼在英國出現?

文化研究學派的實質:英國知識分子對二戰後英國發生的一系列錯綜複雜變化的一種回應文化研究最初的目的之一是去探討消費社會的一個觀念——去研究「人們與眾多消費品之間的關係」

時代背景:

a.二戰後,英國社會在生產關係、政治民主文化上面臨劇變:由工業資本主義轉型為「後工業晚期資本主義」「現代化」

b.戰爭的物質貧乏到戰後的相對富裕(紙杯蛋糕裡面放巨多糖,英國人做蛋糕巨甜,糖在當時富貴人家才吃得起)

c、50年代後期,定量供給制解題,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出現,大眾消費社會誕生。

2.威廉斯與《文化與社會》

3.工人階級逐漸中產階級化(福利國家),其生活條件、價值觀念、文化趣味都日漸成熟

文化研究作為學術思潮的特徵:

1)Cultue注重研究當代文化

2)注重研究大眾文化,尤其是以影視為媒介的大眾文化

3)重視被主流媒體排斥的邊緣文化和亞文化

4)注意與社會保持密切的聯繫,關注文化中蘊含的權力關係及其運作機制

5) 提倡一種跨學科、超學科甚至是反學科的研究方法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弗洛姆、哈貝馬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